楓橋景區導遊詞優秀範文

來源:才華庫 1.37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導遊,總歸要編寫導遊詞,導遊詞事實上是一種對旅遊景點進行歷史的、文化的、審美的解讀的文體。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導遊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楓橋景區導遊詞優秀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楓橋景區導遊詞優秀範文

楓橋景區導遊詞優秀範文1

金秋十月,我們期待已久的秋遊已經來到,這次秋遊是我國小階段最後幾次與同學們一起出遊,因為要面臨緊張的國小畢業了。我們這次秋遊的地點是美麗的楓橋景區。楓橋景區距蘇州古城3.5公里,佔地面積10萬平方米。景區歷史悠久,隋唐以來由古運河孕育出繁榮的楓橋鎮;始建於樑代的寒山寺香火延續至今;唐代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描寫出這裡空靈而闊大的意境,使景區成為中外遊人嚮往之地。

我們不知不覺已經到了楓橋景區,在裡面的一下午,我記憶最深的是乘船了,我們一邊欣賞著窗外的迷人景色,一邊聽著楓橋的簡介。我從中還知道了形容蘇州的16個字:白牆黑瓦,亭臺樓閣,高低錯落,飛簷翹角。

我比較喜歡的還有草地尋寶和野餐了。草地尋寶就是老師讓錢心怡先去藏一些小的金屬,一共有4個金屬,然後由我們去找,找到的有獎品。當老師一聲令下,我們立刻彎下腰來尋找,才過了幾秒鐘,費文茜就大聲喊道:“我找到一個啦!

”大家紛紛朝她看去。唉,我繼續盼望著奇蹟出現,我能找到一個。又過了一段時間,蘆敘江也有收穫,我只能在一旁羨慕地望著他。可奇蹟終將沒有發生,大家都灰心了,都加入了野餐的行列。

野餐一開始,我們把自己帶來的食物全放在餐布上,大家一起分享,我最喜歡吃的是薯片了,餐布上五分之三的薯片是被我給消滅光的,嘻嘻!

野餐結束後我們還去了遊樂場,那裡可好玩了,在此也就不一一介紹了,總之,我們很開心。之後,我們便依依不捨地離開了楓橋景區,回學校了。

這次活動開拓了我們的眼界,我十分喜歡這次的活動!

楓橋景區導遊詞優秀範文2

寒山寺的碑廊是非看不可的。沿鐘樓下的走廊、小道前行,即達碑廊、弘法堂和楓江樓庭園。自古至今,寺中《楓橋夜泊》詩碑到底有幾塊呢?答案是:一詩六碑千古留芳。

寒山寺的唐朝張繼詩碑,始於北宋翰林學士、珣國公王珪(1019~1085年),早已失傳。令人欣慰的是,由於蘇州佛教界、文化界的刻意恢復,四處尋覓王珪墨寶,我國臺灣博斯年圖書館無償惠贈三千餘字的王珪手跡資料——王珪寫的一塊宋碑的拓片。然後,依王珪之原字或字型,蘇州碑刻博物館於1996年重刻了王珪書寫的《楓橋夜泊》詩碑。現立於塔旁。

第二塊碑為明代詩、書、畫"三絕"的巨匠文徵明所寫,因寺失火,已成殘碑,雖剩下不到十字,但筆跡流暢秀勁。現展示於碑廊牆內。

第三塊碑儲存完好,為清代俞樾所書,碑之拓片流傳甚廣,極為公眾稱頌。陳列在碑廊。

第四塊碑為民國年間的國史館館長、與張繼同名同姓的河北滄州人張繼所書,不幸的是他於1947年12月14日書寫,第二天便猝然逝世。這塊堪稱絕筆的詩碑儲存較好,近年才陳列在普明塔院內。這位滄州張繼先生手書的《楓橋夜泊》詩原件,儲存在臺灣中國中央史館。海峽兩岸汪辜會談時,話及情誼,多次提及這一墨跡,成為佳話。真是:古今兩張繼,往事越幹年,同贊寒山寺,遊人皆稱奇。

第五塊碑,就是1993年刻成,立在寒山別院內鬆亭中的李大釗先生寫的詩碑。剛才我們已先睹為快。

第六塊碑立在碑廊牆內,為大畫家劉海粟86歲時所寫,1995年春揭幕,也是盛事一樁。

《楓橋夜泊》詩碑千年來均出自名人之手,是寒山寺悠久文化歷史的反映,加上佛教文化,說明文化是它名揚天下的根本。至此,可以這樣說:詩碑書法異彩紛呈,四海遊人大飽眼福。

碑廊內與俞樾手書的碑相對而立的是康有為1920年在寒山寺題詩之碑,詩曰:"鐘聲已渡海雲東,冷盡寒山古寺風;勿使豐幹又饒舌,化人再到不空空。"康有為曾感慨於古鐘流失到日本,他風趣地說:也怪豐乾和尚多嘴多舌,向浙江台州太守閻邱點破了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兩菩薩化身的天機。若不洩露天機,再有轉世者到來,寺內就不會空空地連古鐘也保不住了。

碑廊內還陳列著明唐寅的《化鍾疏》碑、民族英雄岳飛的"還我河山"等題詞。岳飛被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召回,路過楓橋,宿寺中時留此墨寶,表現了他誓抗金兵收復失土的決心。

碑廊斜對面是弘法堂,裡面供著三尊銅像。正中為唐代高僧玄奘。玄奘於公元629年去西天取經,645年返長安,譯大量佛經,還寫了《大唐西域記》一書,一直是佛教界的泰斗。小說《西遊記》中,他作為孫悟空的師父出現,成為婦孺皆知的人物。

右側供奉的是另一位唐代高僧鑑真,他五次東渡失敗,第六次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於公元753年從蘇州張家港黃泗浦啟航,再次吃盡千辛萬苦,成功抵達日本,傳播佛教、建築、雕塑、農業、文學、醫藥、書法等知識和技術,被譽為日本律宗始祖。公元763年,76歲的鑑真在奈良唐招提寺病逝。鑑真貢獻卓越,被尊為"盲聖",也是弘揚佛教先驅之一。

鑑真像對面供奉的是日本高僧空海。公元804元,他隨日本遣唐使來華,陰曆十一月廿二日抵蘇州,廿三日乘船到楓橋參拜寒山寺,最後到達唐京城長安學習佛學、詩文、繪畫等,三年後回國成為日本真言宗密教創始人,被譽為"日本的鑑真大師"。

講解到此結束。願寒山寺的悠久文化歷史、迷人的鐘聲傳播友情,給各位帶來福音。謝謝大家。

楓橋景區導遊詞優秀範文3

各位旅客朋友們:

歡迎你們來到寒山寺。

寒山寺始建於公元502年,也就是樑代天監年間,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寒山寺原名“妙利普明塔園”由於歷經元、明、清三朝的火燒,我們現在看到的是1906年作後儲存下來的遺蹟,當然蘇州市政府近年大力地整修之下才得到了今天渙然一新的外貌。到這裡,有遊客可能會問:“寒山寺的寒山在哪裡?寒山寺很冷嗎?”讓我來為你解答吧1其實寒山寺並非因山而得名,而是因人得名。在唐代,有兩為僧人,一個叫寒山,一個叫拾得。尤其是寒山,他是唐朝詩僧,著有《寒山子詩集》,後人為了紀念寒山,將此寺改名為寒山寺。

另外大家一定想知道,蘇州名勝古蹟眾多,為什麼惟獨寒山寺尤其名揚中外呢?原因有三:第一,源於一首詩,大家可能知道,當時唐代有位詩人叫張繼,他是湖北襄樊人,進京趕考,卻名落孫山。他心情鬱悶,歸途中漁船夜泊楓橋,楓橋,也就是靠寒山寺西邊的一座橋,大家請隨我指的方向看。他聽見了寒山寺鐘發出的“咚咚‘聲,一下子使他受益匪淺,想通了許多,心想;我今年落榜,下一次我一定可以東山再起,救災靈感頓開的情況下,寫下了千古名詩《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直至今日,在千里之外的日本,有不少年幼的孩子都耳熟能詳。

第二,佛門弟子一直認為,曾住持過此寺的寒山、拾得分別為文殊、普賢兩位菩薩的化身。

第三,就是寒山寺的那口鐘。也就是張繼詩中所提到的鐘。明代時,流入日本。後來。有個叫山田寒山的日本人在搜尋未果的情況下,便募捐了一對青銅鐘,一口贈予中國寒山寺,一口留日本館山寺。在中日民間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失史冊中,寫下了美好的一頁。

第四,據說寒山寺鐘聲具有很奇特的功能,可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聞鐘聲,煩惱清,指揮長,菩提生。”

也許你看見朝西的大門,你一定、會產生疑問,不妨在再次讓我為你們解答吧!至於原因呢/也有三:其一,因地制宜,門朝西,西邊就是運河,各地而來的善男信女坐船來此燒香,交通方便了不少。其二,向西意味著通往西方極樂世界,表現了對西方佛教勝地的崇敬。其三,水能克火。

以上我為大傢俱體講解了一下寒山寺的歷史,請大家先在此回味一下,順便可以休息、拍照。片刻後,我們將回進入下一個景點——天王殿。

學了那麼長時間的'導遊,在自我完善的同時,也讓大家來體驗一下,在我文字的引導下,你是否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呢,如果廣大博學多才的網友發現我的不做之處,請敬請提出,謝謝!

楓橋景區導遊詞優秀範文4

楓橋經過這麼多年,當然歷經滄桑。可能是人們太喜歡張繼的這首詩了,所以歷代都設法保護好它。唐代的橋一直傳到今天,實屬罕見。楓橋有記載可考的修建有明崇禎末,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同治六年(1867),最後一次整修是1985年。被國家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楓橋,舊作"封橋",因為這座橋晚上要關上木柵門封掉。宋代王郇公寄居在蘇州時,將張繼詩書刻在石碑上,也是《楓橋夜泊》最早的石碑,把"封"字改成了"楓",大家覺得橋名更有詩意了,從此就叫它楓橋,一直沿用到今天。

現在大家看到的楓橋為單孔石拱橋,長39。6米,寬5。27米,跨度10米,南、北坡各有12級引橋。北面橋柱中間聯刻:"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兩旁對聯為:"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三年天必降之福;惱人語惡視惡行惡三年天必降之禍"南面中間聯:"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都是勸人為善的佛教精神。

楓橋的有名,一是它重要的地理位置,另一就是從張繼詩里名聲鵲起,爾後南來北往的文人都喜歡停泊在這裡,體會《楓橋夜泊》的詩境;繼爾,步張繼後塵,作詩題詠。如:

唐代張祜:"惟有別時因不忘,暮煙疏雨過楓橋。"

北宋程師孟:"晚泊楓橋寺,迎風坐一軒。"

南宋俞桂:"昔年曾到楓橋宿,石岸旁邊系小船。"

元代釋英:"晚泊楓橋寺,冥搜憶舊遊。"

明代徐源:"寒山鍾盡便開船,來往楓橋共幾年。"

明代文肇祉:"此夜維舟不成寐,寒山依舊起鐘聲。"

清代沈德潛:"星星漁火亂,知是泊楓橋。"

清代李繩:"寺鐘漁火楓橋泊,已是思家第一程。"

楓橋景區導遊詞優秀範文5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中所描述的意境,就是我今天遊覽的寒山寺景區。

寒山寺位於江蘇省蘇州市秦淮古運河畔。我們乘車來到景區門口。在景區門口的右側,寫著三個雄偉的大字:“寒山寺。”進入大門後,正前方是巨集偉的'大雄寶殿。在大雄寶殿裡,有許多金光閃閃、栩栩如生的羅漢。在寶殿後的長廊裡,有許多雕刻著“楓橋夜泊”這首詩的石碑。參觀完這些碑林後,我們登上了利普明寶塔。在寶塔的二樓,我們便可以遠眺整個寒山寺景區的美景了。大家一定還記得“夜半鐘聲到客船”這句詩吧,我還登上鐘樓親自體驗敲鐘的樂趣呢!

在寒山寺景區的對面,間隔著一條秦淮河。秦淮河曲折蜿蜒,像一條銀光閃閃的綢帶飄落在寒山寺景區和楓橋景區之間,給兩個景區增添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在河的兩岸架著楓橋河江村橋。過了橋後,便是楓橋景區了。就這兩座橋,把寒山寺景區和楓橋景區給連線在了一起。

以前,我是在詩中瞭解“楓橋夜泊”的意境的。我今天能身臨其境,親身體驗如詩如畫的勝景,使我對這首詩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