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拉寺導遊詞參考

來源:才華庫 7.58K

篇一:拉卜楞寺導遊詞

色拉寺導遊詞參考

位於夏河縣城西1公里處,大夏河將龍山、鳳山之間沖積成一塊盆地、藏族人民稱之為聚寶盆、拉卜楞寺就坐落在聚寶盆上。它與西藏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倫布寺、青海的塔爾寺合稱我國喇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拉卜楞為藏語“拉章”的轉音,意為佛宮所在的地方。

寺廟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有18座金碧輝煌的佛殿,萬餘間僧舍,崇樓廣宇,鱗次櫛比,金瓦紅牆,氣勢非凡。其中,以六大扎倉最為著名。扎倉,藏語意為學院。六大扎倉即六大佛學院:修顯宗的聞思學院,修密宗的續部上學院、續部下學院,修天文的時輪學院,修醫藥的醫藥學院和修法律的喜金剛學院。其中,聞思學院為全寺中心,有前殿、正殿、後殿三大部分。前殿供藏王松贊干布像;正殿懸“慧覺寺”匾額,為清乾隆帝敕賜。正殿11開間,寬l00米,深75米,有柱140,大可合抱,可容4000喇嘛同時唸經。殿內掛著各色彩幡,燃酥油燈百餘盞,香菸繚繞,一派佛國氣象。寺中還有兩座講經壇以及藏經樓、印經院,珍藏文物數萬件,藏文經典6萬餘冊。 拉卜楞寺還有“拉康”18處。“拉康”(佛寺)即全寺各扎倉的喇嘛集體念經的聚會之所。其中以壽禧寺規模最大,有6層,高20餘米,殿內供高約15米的釋迦牟尼佛像。屋頂金龍蟠繞,牆旁銀獅雄踞,外觀十分巨集偉。人稱拉卜楞寺是藏傳佛教的高等學府,是當之無愧的。

篇二:拉薩導遊詞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你們此行的導遊小李。歡迎來到美麗的日光之城拉薩。

拉薩是中國西藏自治區首府,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全區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的中心。它位於西藏高原中部,海拔3650米,四面環山,地勢平坦,氣候溫和,全年日照時間約3000小時,故有日光城美譽。

在公元七世紀中葉,松贊干布在這裡建立了吐蕃王朝。唐朝時,文成公主進藏後建議用白山羊背土填湖建廟。寺廟建成之後為紀念建寺和山羊的功勞,於是就將寺廟命名為惹薩,後來呢又成為了這座城的名字,並演化為拉薩,意為羊土城。

上千年來,這裡曾幾度成為西藏政教活動中心,於是拉薩成為名副其實的神聖之地。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拉薩是由布達拉宮、八角街、大昭寺、色拉寺、哲蚌寺以及拉薩河構成的,但西藏人認為,嚴格意義上的拉薩只是指布達拉宮,大昭寺和圍繞大昭寺而建立起來的八角街。接下來就讓我帶領大家遊覽真正的拉薩把。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就是舉世聞名的布達拉宮了,是不是感覺很震撼呢。

布達拉是藏語譯音,即普陀羅。相傳,藏傳佛教徒認為紅山可與觀世音的聖普陀羅山媲美,就把它比作第二普陀羅山。

布達拉宮建於公元七世紀,是藏王松贊干布為遠嫁西藏的文成公主建的。修建殿室999間,連同原有建築紅樓共1000間。它是當今世界上海拔最高、規模最大的宮殿式建築群,海拔3700多米,佔地36萬平方多平方米。

說了那麼多,大家還不知道布達拉宮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呢。

布達拉宮城包括四大部分:紅宮、白宮、山後的龍王潭,還有山腳下的雪。

紅宮為歷世達賴靈塔殿和各類佛堂,位於整個建築的中心和頂點。白宮合抱紅宮,有歷世達賴的宮殿、大經堂、西藏原地方政府噶廈和僧官學校等。龍王潭為布達拉宮後園,園林中心有一面積較大的潭水,潭中有小島,島上建有龍王宮和大象房等。雪在布達拉宮腳下,安置有西藏原地方政府噶廈的監獄,印經所、作坊及馬廄。

布達拉宮始建初期規模並不如現在這樣巨集大的,是經日後的不斷擴建,規模才逐漸擴大。幾世達賴先後都參與了宮殿的擴建與設計,前前後後耗資可謂巨大。直到1936年十三世達賴喇嘛的靈塔殿建成後,才形成布達拉宮現在的規模。至此,它就像一個神祕的符號,吸引無數人義無反顧地投奔西藏而來。有幸進入到布達拉宮的人都是非常幸運的。

大家看這座建築,有沒有覺得異常的光彩奪目呢,這就是著名的大昭寺了。

大昭寺位於拉薩市中心,距今已有1350年的歷史了。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始建於公元647年,由松贊干布、唐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尺尊公主共同興建,經歷多次擴建,才形成了如今佔地25100多平方米的巨集偉規模。寺裡有20多個殿堂,主殿高四層,鎦金銅瓦頂,輝煌壯觀。具有唐代建築風格,也吸取了尼泊爾和印度建築的藝術特色。

關於大昭寺的來歷有這樣一段傳說。

那是1300年前,那時的拉薩還是一片荒原與湖沼。藏王為了供奉尼泊爾尺尊公主帶來的8歲釋迦牟尼等身像,想在這裡建一座寺廟。相傳,寺廟是白天建起,夜裡就倒塌。寺廟是一直建不起來。後來文成公主來到了這裡,因為懂得陰陽八卦,就解釋說,整個青藏高原是個仰臥的羅剎女。這個魔女呈人形,頭朝東腿朝西仰臥著。大昭寺所在的湖泊正好是羅剎女的心臟,湖水乃其血液。所以文成公主說想建寺必須先填湖,首先把魔女的心臟給鎮住。然後她還同時推薦了另外十二個小寺廟在邊遠地區,鎮住魔女的四肢和各個關節,共建了十三座寺院。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大殿正中供奉著的是文成公主從長安帶來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鍍金銅像。尼泊爾尺尊公主帶去的8歲釋迦牟尼等身像則在八世紀被轉奉在小昭寺裡。

藏族人稱頭戴王冠的釋迦牟尼像為“覺臥”。朝聖者都用前額碰一下“覺臥”的膝蓋,認為可以為自己、為朋友、甚至為朋友的朋友祈禱。偏遠地區來的信徒替同村人給“覺臥”獻上捎來的哈達,就像給“覺臥”帶口信一樣。

大昭寺是藏傳佛教的信仰中心,寺廟終日香火繚繞,信徒們虔誠的在叩拜,萬盞酥油燈長明,這些都記錄著朝聖者永不止息的足跡。

參觀完了大昭寺當然的看看我們古老又熱鬧的八角街了。現在大家是否已經感受到了濃郁的藏族生活氣息了呢?

八角街是帕廓街的音誤。帕廓的意思是圍繞大昭寺的街道。

八角街呈圓形,彷彿是一座巨大的時鐘,輝煌壯麗的大昭寺就是鍾軸。按西藏佛教徒的說法,以大昭寺為中心繞一週稱為“轉經”,以示對供奉在大昭寺內的釋迦牟尼佛之朝拜。八角街還是藏傳佛教信徒轉經的最主要的線路,每天都有磕著三步等身長頭的人來到這裡到大昭寺前朝拜佛祖。這些朝聖者有些甚至是十幾歲的孩子。他們往往都是真正從幾千裡外一步一長頭磕到拉薩來朝佛的。不但路途遙遠,而且又不能打零工掙錢,為了朝聖,他們在途中必須忍受十分清苦的生活。

八角街是西藏著名的商業中心,是西藏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目前,八角街內有120多家手工藝品商店和200多家攤點。在這裡可以淘到各式各樣的好東西,各類藏飾,尼泊爾首飾,小工藝品,地毯,唐卡等。當然這裡也是美食的天堂。藏餐最富特色。全國各地各種口味的蔡也有。

好了我的講解呢就到這結束了,希望大家在拉薩玩的開心。

篇三:藏傳佛教塔爾寺導遊詞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現在我們來到了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的塔爾寺,所在的這個鎮在藏語裡稱為“魯沙爾”,漢語地名是“湟中”,意思是地處湟水的中游。而塔爾寺在藏語中被稱為“袞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佛像彌勒洲”,這是什麼意思呢,請聽下文分解

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是發源於古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地區之後形成的一個佛教支派,由於藏傳佛教寺廟中取得佛學學位的僧人在藏語中稱為“喇嘛”,所以喇嘛教這個稱呼就傳開了。

”格魯”是藏語譯音,意思是“善規”。佛教自7世紀傳入西藏到最後形成藏傳佛教,經歷了幾百年風風雨雨的變遷和改革。格魯派是15世紀才出現的藏傳佛教的一支派別,因它的教規對僧人要求十分嚴格,故得名“善規”,又因該派僧人在做法事時戴黃色的帽子,所以更多的人稱它為黃教。雖然黃教在藏傳佛教中出現最晚,但是由於管理最嚴,深得信徒崇敬,因此規模越來越大,在藏族地區信徒居其他教派之首。黃教寺廟更是隨處可見,其中最著名的6座是西藏的色拉寺、甘丹寺、哲蚌寺、扎什倫布寺,甘肅的拉卜楞寺以及我們現在參觀的塔爾寺。塔爾寺的著名完全在於它是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誕生地,宗喀巴的故事我們隨後再講。

塔爾寺現有各類建築9300餘間,殿堂25座,佔地約600餘畝,成為一座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他是青海最大的寺院,全國解放後,塔爾寺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於1961年3月4日,被我國評為第一批4A級旅遊景區,人民政府一直重視塔爾寺建設,多次撥款修葺,使之具有了今天的壯觀恢巨集的氣勢。

遊覽塔爾寺主要有以下一些主要的看點。

第一;塔爾寺主要建築及參觀遊覽的景點眾多,進入塔爾寺大家首先看到的是如來八塔,依次向東是:蓮聚塔、菩提塔、初轉法輪塔,降魔塔、降凡塔、息諍塔、祈壽塔、涅槃塔、之後參觀的是小金瓦寺、也叫護法神殿,然後依次是時輪大塔,祈壽殿、印經院、時輪壇城等,接著主要參觀大經堂,他是整個寺院最大的殿宇,緊接著是參觀寺院的廚房,依怙殿、醫明學院、釋迦佛殿、塔爾的主殿大金瓦寺,塔爾寺最早的建築彌勒殿,九間殿,達賴遍知殿、時輪學院、密宗學院、大拉讓以及神祕的酥油花館等。

第二;我們可以欣賞到塔爾寺鮮明的建築風格。他主要以藏式建築為主,又兼有漢式建築和地方建築的風格,,整個建築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殿宇經堂,金碧輝煌。

那麼她的第三個看點是什麼呢?那當然是在建築中喇嘛們所傳揚的藏傳佛教,朋友們到了塔爾寺還可以瞭解神祕的活佛轉世制度,參觀遊覽反映傳統文化的四大扎倉,考察宗教色彩濃郁的四大法會。

最後一個看點呢是塔爾寺的藝術三絕:酥油花、壁畫、堆秀。尤其是奇特的酥油花。可謂是塔爾寺的文化藝術代表。

現在大家看到的四周的群山叫蓮花山、塔爾寺就坐落早蓮花山中央的山坳之中,我們所在的塔爾寺俄日與西寧市湟中縣魯沙爾鎮,藏傳佛教的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就於1357年誕生在這裡,1419年圓寂。大師法名羅桑扎巴,是一位偉大的佛學家,因誕生在古時稱為“宗喀”的地方,故稱宗喀巴,由於他在藏傳佛教界的崇高聲望,被廣大的信徒和僧眾譽為“第二佛陀”和“雪域佛陀”,並尊稱為“傑仁波且”,意思是寶貝佛爺。

下面我們來講講佛教的歷史,佛教自公元前6世紀由印度迦毗羅衛國,就是今天的尼泊爾南部提羅拉科特附近,淨飯王的太子,喬答摩-悉多,意為釋迦族的聖人。創始以來,到公元12世紀的1800年間,經歷了大致四個時期,共三個600年的發展,第一個時期為原始佛教和部派時期,這一時期是釋迦摩尼創教和為弟子們傳教時期,後400年為部派佛教階段,釋迦摩尼涅槃後,弟子們對原始佛教教義,戒律發生了爭議,分裂為兩大派系,傳統的稱為上座部佛教,改革的一派稱為大眾部佛教,到了

我們首先要介紹四組建築他們是:八大如意寶塔、小金瓦寺、祈壽殿、印經院。公元一世紀中葉至七世紀,大眾佛教在印度迅速發展,信仰的地區和人數不斷擴大,稱之為大乘佛教,(乘,原指交通運載工具,後用來比喻為普度眾生到達覺悟彼岸的門徑和手段,大乘佛教強調眾生皆可成佛,修行應自利利他,普渡一切眾生為特點,以利他為最高目標,認為最為殊勝,故自命大乘)他的修行果位為羅漢、菩薩和佛三個等級,修行的目的在於自我解脫成佛,並以解救芸芸眾生脫離苦海為最終目標,弘揚菩薩行。因此有區別的將原來只信仰一佛的,自利自渡的上座部佛教稱為小乘佛教,其實他們的區別就是,一個信仰多神,並希望利己利人,普度眾生,修行的果味是羅漢,菩薩,和佛。另一個是信仰釋迦摩尼一神,自利自度,實現自我解脫,修行的果位最高時羅漢。屬於原始佛教。小乘佛教原是大乘佛教對他的貶稱,但是近代學者也都習慣沿用現在的稱呼。因為此時他已經不具有褒貶的含義了。這就是中600年的大乘佛教,到了公元7世紀至2世紀,大乘佛教中的部分派別吸取印度婆羅門教以及民間信仰中的諸神邸,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宗教形態,以高度組織化了的咒術、儀軌、世俗信仰為特徵,乘為密乘佛教,自稱是受法身佛大日如來祕密教旨傳授,故稱密宗。其主要經典有《大日經》、《金剛頂徑》等。強調修習“三密加持”就是,手拿經文,口誦真言、心觀佛尊、使身口意,也就是行動、語言、思想。與佛的身口意相應,就會成佛。這樣,便把之前的大乘佛教稱之為顯宗或顯教,認為是受應身佛釋迦摩尼的經典傳授的佛教。與後期的密宗佛教相區別,這就是後600年的密乘佛教時期。到了12世紀末13世紀初,隨著伊斯蘭教傳入印度,佛教基本退出了印度過境,因此,可以說佛教誕生在印度,發展卻在中國,從世界範圍來看,佛教從印度傳播到中國、再由中國傳入日本、朝鮮、越南等國。以大乘佛教為主,包括密乘佛教,因其佛教經典主要採用漢語,所以也稱之為漢語系佛教。

二是南傳佛教,由古印度向南傳入斯里蘭卡、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等南亞和東南亞國家,以及中國雲南傣族等少數民族地區,以小乘佛教為主,其經典主要以巴利語為主,所以也稱巴利語系佛教,三是藏傳佛教,也就是今天我要講給諸位重點講解的一支佛教派別,他是由古印度密乘佛教與我國藏區傳統本教相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西藏地方色彩的佛教流派,他流傳於我國的藏族、蒙古族、納西族等民族地區。以及不丹、錫金、尼泊爾、蒙古和俄羅斯的布里壓特等國家和地區。近年來,在歐美地區也廣泛流傳,他的經典主要靠藏族語傳播,所以稱為藏語系佛教或藏傳佛教。

在佛教沒有傳入西藏之前,藏族信奉的是當地的原始本教,佛教傳入之後吸收了部分本教的神邸和儀式,在教義上,大乘、小乘相容,以大乘為主,顯宗、密宗共修。一般是先修顯宗後修密宗,並且以無上瑜伽密為最高修行次第,咒術、尊崇喇嘛、活佛轉世制度,宗教也政治相結合,為藏傳佛教的主要特點。

藏傳佛教在其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的兩次高潮,即前弘期和後弘期,公元7世紀中葉到9世紀中葉的200年間,佛教從古印度和中內地傳入藏族地區是藏傳佛教的形成時期,即前弘時期,這是藏傳佛教大繁榮的時期,直到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宗教政策進一步得到貫徹落實,這段歷史,被佛教界人士稱之為再弘時期。

藏傳佛教在其發展過程中,因密法傳承、戒律和教法體系等種種因素,先後形成了不同的派系,大致有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夏魯派、息結派、覺囊派和格魯派等教派,其中影響深遠,傳承至今不衰的有寧瑪派,因為僧人穿戴紅色袈裟、僧裙,僧帽,俗稱紅教,第二個是薩迦派,也稱花教,因為該派寺院圍牆上塗有象徵文殊、觀音、金剛手菩薩的紅白黑三色花紋,由此而得名。第三個是噶舉派、因該派僧人穿白色僧裙和上衣、俗稱白教。第四個教呢就是我們此次要重點講的教派,格魯教,該派僧人戴黃色桃形僧帽,俗稱黃教。加上至今留存在川青交界地帶的覺囊派,合稱為藏傳佛教的五大教派。另外原始本教依然存在,因該派教徒身穿黑色法衣俗稱黑教,教法上對佛法多有吸收,藏傳佛教各派和本教都有各自的代表人物、寺院和教法體系。

“寧瑪”一詞在藏語中有古河舊的意思,是藏傳佛教各教派中歷史最遠久的一派,形成於公元8世紀,祖師和早期代表人物是蓮花生大師和無垢友大師,該派的根本密典為:十八部怛特羅,但通常所奉行的只有八部,其教法以大圓滿法為正傳,該派的傳承形式以父子承襲或轉世承襲相傳,修持者多數的一類叫做咒師,不舉行出家儀式,不受比丘戒,可以結婚生子擁有自己的財產,只注重民間的各種法術和儀式,另一類是正式的出家人,常住寺院,具有嚴格的修學制度和戒律寺規。起初寧瑪派的發展以分散修持為主,到16-17世紀才有較大規模的寺院,並在五世達賴喇嘛羅桑嘉措的支援下得到較大的發展。著名寺院有多吉扎寺、竹慶寺、和噶陀寺等,這個古老的教派至今任然很興旺。

薩迦派呢,大約形成於公元11世紀,他一直以吐蕃貴族昆氏家族為教派的領導核心,昆氏家族的後代貢卻嘉波,於1073年在西藏薩迦地方建薩迦寺弘法,遂形成薩迦派。該派的教法傳承始於卓彌?釋迦益希,教主由昆?貢卻嘉波家族世代相承,有血統和法統兩大傳承,主要弘揚道果教授等顯密教法,早期僧人不禁娶妻,但規定生子後不再接近女性。該派的代表人物有薩欽?袞噶寧波、索南孜摩、扎巴堅贊、薩班、貢噶堅贊和八思巴?洛哲堅贊,合稱“薩迦五祖”,他們的`著作《薩迦五祖全集》是藏傳佛教的重要經籍。13世紀中葉,“五祖”中的薩班和八思巴叔侄與蒙古皇帝、貴族和部分漢族人士的信奉,可謂薩迦派得到廣大藏族、元朝皇室、貴族和部分漢族人士的信奉,可謂顯赫一時。至元末,薩迦政權被噶舉派取代,薩迦派僅保持了薩迦派地方的政教權利。

噶舉派是藏傳佛教各教派中派系最多的一個教派。“噶”為佛語,“舉”是傳承的意思,那麼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教言傳承”,特別突出了該派以密法的口傳修習為特色,該派形成於公元11世紀,最初由印僧蒂洛巴和那若巴傳出,後由瑪爾巴,米拉日巴和瓊波南覺傳出的稱為香巴噶舉、巴戎噶舉、帊竹噶舉四大派系,其中帕竹噶舉又分出止貢,達隆、帕竹、雅桑、淖普、修賽、葉巴、瑪倉巴八個小支系,所以噶舉派有“四大八小”之說,噶瑪噶舉和帕竹噶舉的上層喇嘛,曾受元朝和明朝的冊封,相繼建立了噶瑪政權和帕竹政權,掌握西藏政治權利達3個世紀,噶瑪噶舉派又分為紅、黑帽爾系,黑帽派著名喇嘛噶瑪拔希最早採用了活佛轉世制度,現已傳至十七代,通稱“噶瑪巴”。該派主要繼承月稱中觀見,注重祕法的修煉,其大手印教法,不重文字,重在師徒口耳單傳,以苦修證理通達大印的境界,具體修法種類繁多,而且十分深奧,非一般信徒可以理解。

今天我們所要參觀的塔爾寺屬於藏傳佛教的格魯派寺院,格魯派是藏傳佛教最晚興起的一個教派,格魯的意思是“善規“通俗的說就是有好的教規,是一個嚴守戒規的教派,宗喀巴大師在建立格魯派之始就倡導必需要有嚴格的教規和戒律,倡導僧人要嚴守教規,脫離農事,規定不可以娶妻,嚴格寺院的組織和管理制度。因此格魯派始終以組織嚴密、恪守戒律、制度完備、教育精深而著稱,該派非常注重對佛教經典的學習和研究,教義《中觀》為正見,主張“緣起性空”,所謂“緣起”就是“依緣而起”說得再詳細一點就是;藉著種種條件而產生現象的原理,“性”指的是“自性”就是世間萬物,因緣而生,沒有自己固定的性質,綜合一下“緣起性空”就是說世上沒有不依因緣的孤立事物。格魯派在修學方法上,弘倡顯密共修並重,強調先顯後密的修行次第,由此推動了藏傳佛教學理論的深化和發展,正是由於格魯派宗師師徒的這種品格和行為,以及他們奉行的嚴密修學次第,收到各派僧眾和信徒的崇拜和擁護,越來越多的人皈依,,使其道行為藏傳佛教的最大教派,隨著教派的壯大,到了明末清初,格魯派已經傳遍雪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新疆衛拉特蒙古地區,並逐漸形成了達賴和班禪兩大活佛轉世系統,與此同時,格魯派在藏傳佛教各大教派中遇有重要的地位。

目前,格魯派的寺院遍佈藏區各地,其中以西藏的甘丹寺,哲蚌斯,色拉寺,札什倫布寺,加上青海的塔爾寺和甘肅的拉卜楞寺並稱為格魯派六大寺院,這些寺院建築規模巨集大,氣勢雄偉,而且珍藏著大量的經文、藝術珍品和文物,分別為當地的藏傳佛教文化中心。

塔爾寺在藏語中稱之為“袞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佛像彌勒洲”。相傳在宗喀巴大師誕生時,從剪斷臍帶滴血之處長出了一株白樹,樹上有十萬片非常茂密的樹葉,每片葉子都自然顯露出一尊獅子吼的佛像,傳說是釋迦摩尼身像的一種,因此,藏族稱之為“袞本”也就是十萬身像。

宗喀巴大師,系今青海省湟中縣人,生於1357年,父親叫魯本格,元朝末年任達魯花赤,是監管當地軍民政務和地方官員。母親香薩阿切,共生有子女6人,宗喀巴排行第四,宗喀巴3歲時,父親把他帶到夏宗寺,就是今天的平安縣三合鄉寺臺存的阿尼極利山。夏宗就是指鹿蕾生活的地方,也就是指這個地方是幽靜的樹林修行之地。拜見來青的噶舉派黑帽系,第四活佛若白多傑,受近事戒,什麼事近事戒呢,就是佛教信徒不出家而受持的五戒,即戒殺,戒盜,戒淫,戒妄語,戒酒,受戒後呢就被稱為近事戒男和近事戒女,7歲時被送到夏涼寺,就是今天省化隆縣,查浦鄉,創建於1349年,相傳寺內有用佛舍利和阿底峽遺骨裝藏的洛格夏惹觀音像,宗喀巴7歲就是在那裡受戒學習的。他當時受到該寺的建立者王端智仁欽的灌頂,什麼是灌頂呢,就是由傳承上師將某佛或菩薩授權給求法者,準其修行,灌頂的方式有多種,最常見的是瓶灌,即以灌頂壺中裝滿的甘露,也叫淨水,灌灑在在入門弟子頭頂上以清除罪障,接受潔淨的密法,取密宗名,端月多傑,後又受沙彌戒,沙彌戒是出家要受的五戒之一,其餘四眾是,比丘,比丘尼,沙彌尼,式叉摩那。他受戒後取名為羅桑扎巴,16歲赴西藏學習佛經,先後師從蔡巴?貢塘學習醫方明,師從仁欽南加,和薩桑瑪德班欽學習宣告學,師從南喀桑布學習詩詞學,之後又到後藏薩迦寺。師從仁達哇?循努洛哲學習密宗《中觀論》《般若經》和因明學等。後又師從鬆巴德欽卻吉貝學習密宗典籍《時輪經》,1385年,師從楚臣仁欽受比丘戒。1388年,他該戴黃色桃形帽,表示他繼承喀且班欽?釋迦室利,一位印度大師所傳揚的佛學“說一切有部”的戒律。“說一切有布呢又被”簡稱有部,這是個印度教派,形成於釋迦牟尼涅槃後300年後,1401年寫出了著名的《菩提道次第廣論》,1406年寫成《密宗道次第廣論》,奠定了格魯派的理論基礎,宗喀巴一生之中共有著作19函170多卷,這不是一般人的才智所能達到的,因此在藏傳佛教中的聲望越來越高,他於1409年在拉薩首創祈願大法會,並建立了甘丹寺,擔任首位法臺,標誌著格魯派的正式創立,宗喀巴大師的弟子中最著名的有八位,他們是嘉曹傑,杜魯?扎巴堅贊,克珠傑,絳央卻傑,釋迦也失,多敦?江白嘉措,吉尊?喜饒僧格,格敦朱巴,其中克傑朱時第一世班禪,格敦朱巴是第一世喇嘛。這些弟子都是佛學大師,在宗喀巴試圖的努力下,格魯派迅速發展,日益壯大。

大師於1419年63歲時在西藏拉薩甘寺圓寂,在他去西藏學佛6年之後,其母香薩阿切盼兒心切,託人捎去一封家書和一束白髮,,讓宗喀巴大師回來看望母親,大師接到母親家書後,為了學習和弘揚佛法而堅持不迴歸。派弟子智華堅贊帶給母親香薩阿切和姐姐各一幅自畫像和獅子吼佛像,以慰老母和姐姐,並在信中告訴母親:“若能在我出生的地方用十萬獅子吼佛像和菩提樹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猶如與兒見面一樣”什麼事胎藏呢,就是立塔造像後,在佛塔佛像中裝入咒文經卷等,藏就是塔像的內臟。為此,第二年,就是明朝洪武十二年,香薩阿切在信徒們的支援下建成了一座佛塔,取名叫蓮聚塔,這座塔建成後180多年,幾經改建和維修,但是最終沒有形成寺院,知道嘉靖年間由禪師仁欽宗哲堅贊在蓮聚塔旁邊修建了靜房1座,用於修禪,至此寺院才有了雛形,17年之後的明萬曆十年,又在蓮聚塔南側建造了彌勒殿,從這時起,塔爾寺不僅初具規模,而且因為先建塔後建寺而被稱為塔爾寺,到了明萬曆十年,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來青海居住時,指示禪師仁欽宗哲堅贊以及當地藏族部落進一步擴建塔爾寺,並賜贈供奉佛像,同時進行了各種隆重的建寺儀式,自此以後塔爾寺不斷擴大和發展,先後建成達賴行宮,九間殿,依怙殿,釋迦殿,經院和僧舍等,直至發展到今天的巨大規模。

塔爾寺現有各類建築9300餘間,殿堂25座,佔地約600餘畝,成為一座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全國解放後,塔爾寺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於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人民政府一直重視塔爾寺的建設,多次撥款修葺,使之具有今天大家親眼所見的壯觀景象。

現在我們來看一看塔爾寺的有哪些建築:八大如意寶塔,小金瓦寺、時輪大塔,祈壽殿、印經院,時輪壇城,大經堂,大廚房,依怙殿,醫明學院,釋迦佛殿,大金瓦寺,彌勒殿,九間殿,達賴遍知殿,社火院,時輪學院,密宗學院,大拉讓,酥油花館。

現在呢我們來看看塔爾寺的第一組建築,八大如意寶塔, 和很多寺廟的情況相同,塔爾寺的各組建築建成的年代也不盡相同。

八大如意寶塔呢 建於公元1776年,就是乾隆四十一年,他是覆缽式佛塔,是根據佛經中對佛祖釋迦牟尼的記載為紀念佛祖一生中的八大業績而建。這第1座塔叫蓮聚塔是為紀念釋迦牟尼的誕生。據記載,佛祖是從他母親摩耶夫人的右肋下降生的,下地就會行走,共走了7步,每走一步均現出一朵蓮花般的雲彩,即所謂“步步生蓮花”。這第2座塔叫菩提塔是為了紀念釋迦牟尼的成佛。釋迦牟尼出生於帝王之家,父親期望他繼承大業,但王子天性聰慧,悟性極高,深感俗世的痛苦,最後終於在自己29歲時悄悄棄家出走,經過7年艱難的苦修不得解脫之後,釋迦牟尼在一棵菩提樹下靜坐,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思考,在天朗風清之際在天空見到一隻金輪,並見到金輪中的天地三界,參悟了六道輪迴,終於成佛。因些佛經中常以“菩提”比喻成佛。他得道後,在鹿野苑第一次轉法輪,弘揚佛法。所謂“轉法輪”就是佛的教法。凡是講經傳授教法,做佛事,做有益眾生的事業都稱為轉法輪。

第3座塔是初轉法輪塔:該塔即用於紀念佛祖大徹大悟稱為佛陀後,去找尋跟從他卻在中途丟失了的5個侍從,找到後向他們講解皈依佛法,修行解脫,待來生進入極樂世界的初次講經說法而建。也有的稱它為多門塔。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第4座塔。第4座塔是降魔塔,也叫降伏外教塔,佛經中常將不同於佛理的見解和作為稱為“外道邪魔”。降魔塔就是為紀念佛教最終擁有了廣泛的信徒,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過程而修建的,並有歡慶佛教獲得勝利的寓意。這座塔叫做降凡塔,也叫天降塔:相傳釋迦牟尼出生之後3天,其生母摩耶夫人就故去了,是他的姨母將他養大,傳說佛祖成佛飛身上天之後,將哺育他成長的姨母摩訶波提,超度而降臨人間,使得摩訶波提最終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出家的女人。

這第6座塔叫息諍塔,也叫和平塔,我們前面說過,佛教在整個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教徒內部時常出現有關“正道”的爭論,而這座塔正是為了紀念佛祖以其大慈大悲之心平息了諸比丘僧人內部爭端的功德而建造的。這第七座塔稱之為祈壽塔,也叫勝利塔。是為了紀念佛祖在廣嚴塔城中測算自己的壽數而建,信徒弟子們為祈願他長生不老,佛法永存而修建此塔,最後這座塔叫涅磐塔,涅磐是梵文的譯音,就是“圓寂”的意思。是指熄滅一切煩惱,超越時空,超越生死輪迴的境界,佛祖得道後,傳教45年,於80歲時在拘屍那迦城圓寂, 這8座如意寶塔由拉科部落頭人桑傑龍珠出資修建,每座寶塔均屬於方形底座圓身,是典型的藏式塔,他的底座塔基周長9.4米,塔高6.4米,塔上飾有蓮花和佛祖從誕生至圓寂八件大事表象的不同塔行,塔中鑲有佛龕,上半部分為粉白瓶形,豎有剎杆相輪13重,剎杆頂端設有仰盤,覆盤和日月寶珠鍍金曳採,顯得巨集偉壯觀。這是典型的尖頂喇嘛塔,因其形狀像瓶,所以也叫“瓶塔”。這種塔普遍見於藏傳佛教廟宇的進門部位,通常內部是空的,裝進成千上萬個小小的泥佛像,但是塔爾寺的這8個塔內埋著該寺歷代高僧的衣冠,各地信徒常來這裡繞塔參拜,虔誠有加,這也是塔爾寺佛塔具有特色的一個方面。因此這八座寶塔成了塔爾寺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大家可以在次留影,以示紀念。

現在我們進入的是上面提到的小金瓦殿,各位團友可以抬頭看一下,這就是著名的藏式鞭麻層建築,現在讓我們大家來看看藏式建築的一個特別的地方:即鞭麻層的利用。平頂的藏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