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殊院導遊詞

來源:才華庫 2.13W

作為一名具備豐富知識的導遊,時常需要用到導遊詞,導遊詞是我們引導遊覽時使用的講解詞。那麼什麼樣的導遊詞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成都文殊院導遊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成都文殊院導遊詞

成都文殊院導遊詞1

親愛的遊客們: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叫xx,你們可以叫我小x。此時,我的心情非常高興希望我們這次遊玩黃山文殊院文殊院愉快。

黃山文殊院文殊院是我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也是全國唯一擁有世界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世界地質公園兩項世界級桂冠的景區。黃山文殊院文殊院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文殊院文殊院市境內,全山面積約1200平方千米,其實154平方千米為黃山文殊院文殊院風景區。黃山文殊院文殊院,古稱“黟山”。

相傳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完成中原統一大業、開創中華文明之後,曾在這裡採藥煉丹,沐浴湯泉,得道成仙。李隆基下詔書,將黟山改名為黃山文殊院文殊院,一直沿用至今。神奇秀麗的黃山文殊院文殊院勝景,是地球內外引力長期持續作用的結果。在漫長的地質發展過程中,黃山文殊院文殊院歷經滄桑,逐漸演變成危巖峭壁、怪石林立的奇特地貌。

黃山文殊院文殊院市一座著名的花崗岩名山,它具有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山之煙雲、廬山之飛瀑等。奇鬆、怪石、雲海、溫泉,歷來被譽為黃山文殊院文殊院四絕。近年來,有人將冬雪譽為第五絕。

各位遊客,你知道黃山文殊院文殊院鬆的生命力為什麼如此頑強,能紮根岩石呢?原來啊,松樹的根系能不斷分泌出一種酸性物質,它可以溶解岩石,從岩石中吸收養分,再加上平時腐爛後的花草、樹葉,都給它提供了養料。所以,黃山文殊院文殊院鬆的生命力極其旺盛,能紮根岩石。

俗話說,不到始信峰,不見黃山文殊院文殊院鬆。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龍爪鬆、黑虎鬆、探海松等名鬆。黃山文殊院文殊院無山不峰,這裡千峰競秀,峰峰稱奇,各有特色。歷史上先後命名的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有高聳的蓮花峰、平曠的光明頂、險峻的天都峰等。黃山文殊院文殊院無峰不石,名氣大的就有121處。

站在北海的獅子峰上,你可以看到二仙下棋,丞相觀棋,仙人揹簍,還有夢筆生花,猴子觀海等。這些怪石,有的似人,有的像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目前,黃山文殊院文殊院開發的景點多達400餘處,可分為溫泉、雲谷寺、北海、玉屏樓、鬆谷庵、釣橋庵六大景區。各位遊客,我們現在來到了玉屏樓景區。

玉屏樓景區是黃山文殊院文殊院最絢麗的景區。當年陳毅元帥對黃山文殊院文殊院風景曾作出精闢的概括:“前山雄偉,後山秀麗。”玉屏景區則充分體現了黃山文殊院文殊院前山雄偉的地貌景觀特徵。其精華為三峰:天都峰、玉屏樓、蓮花峰,沿途有鰲魚洞、一線天、百步雲梯、蓬萊三島等奇妙景觀。過了百步雲梯,便可以開始攀登海波1864米的黃山文殊院文殊院第一高峰——蓮花峰。從蓮花峰到峰頂約1.5千米,這段路叫蓮花梗。沿途有許多青松與黃山文殊院文殊院杜鵑,還有飛龍鬆、倒掛鬆等名鬆。穿過前面四個洞之後就到達峰頂,這絕頂是一個直徑約5米的圓臺,人們又叫它“石船”;圓臺四周有石柱鐵欄,中央有個凹處,裡面有積水,人們叫它“香沙井”。置身峰頂,萬峰拜其下,頗有頂天立地、一覽眾山小之感。過了蒲團鬆,便到了玉屏樓,這裡被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譽為“黃山文殊院文殊院絕頂處”,古時建有文殊院,是黃山文殊院文殊院一座著名寺院,後多次遭受火災,現在在舊址上建了玉屏樓賓館。民間有“不到文殊院,不見黃山文殊院文殊院面”之說。樓後玉屏峰崖壁上刻有眾多摩崖石刻,由偉人手跡“江山如此多嬌”、“風景如畫”、“一覽眾山小”等。峰頂形成一尊臥佛,惟妙惟肖。在玉屏樓左邊,有一顆奇特的松樹,它一側松枝伸出,好像在迎接五湖四海的賓朋,這就是壽逾千年、被稱為國寶的迎客鬆。這裡還有陪客鬆、送客鬆相伴,極合乎中國的禮儀規範。站在玉屏樓前,左望天都,右看蓮花,秀峰相擁,松石鬥巧,真是一個絕妙的境界。天都峰右邊有一座山峰叫耕雲峰,峰頂有一塊巨石像一隻大松鼠,構成“松鼠跳天都”奇景。從玉屏樓往下走,沒走幾步便到了文殊洞。再順著螺旋梯向下走,就到了蓬萊三島。一線天是一道峽谷,又深又窄,長約50米,兩側壁高25米,最寬處僅2.2米,最窄處不足0.5米,一個人還要側身才能通過。再往前就是有名的鯽魚背了。鯽魚背是登天都峰的一段最險峭的是矼,長約20米,寬1至2米,最窄處不到1米,兩邊萬丈深淵。若在茫茫的雲海中走在上面,真像踩在一條露出水面的鯽魚背上,跟著它在水中游動呢。峰頂有“登峰造極”石刻。登天都峰確實很險,但是來到黃山文殊院文殊院不登天都峰又怎能領略到“無限風光在險峰”呢?

成都文殊院導遊詞2

文殊院坐落在成都的北門,當廟暮地出現在我的眼前時,我不禁詫異了,因為比我想象的還要壯觀。廟門前有塊方匾,上面寫著三個有力的大字“文殊院”,放眼望去,只見它古樸端莊,歷史悠久,是我們四川的佛教中心。我走進文殊院更是驚呆了,只見雄偉的大殿前香火繚繞,鐘聲陣陣,讓人不由得肅然起敬。身穿袈裟的和尚端坐在大殿裡唸佛誦經,綠樹成蔭的參天大樹遮掩者殿堂,遊人、居士、和尚若隱若現,使文殊院又增加了幾分神祕色彩,特別是寺裡面的一幅幅對聯,一段段經文,雖然我不瞭解它們的意思,但我卻感受到深邃的文化內涵,每一座大殿每一尊佛像,乃至每一幅對聯,都有一個優美的傳說故事

在這裡我的心靈得到了淨化,我的思想得到了昇華。我明白了一些道理,菩薩雖然不是救世主,更不是靠唸佛誦經來改變世界,但是,我們卻從佛義上來明確了做人的道理,善待他人,善待一切事物,熱心助人,對生活抱著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我們就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更會有一個和諧的社會。小朋友們,熱愛生活吧!讓我們的世界充滿愛。

成都文殊院導遊詞3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成都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xx。

文殊院坐落於天府之國成都市中心,佔地90餘畝,四川著名佛寺,全國佛教重點活動場所,中國佛教禪宗四大修持場所之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圓塔院,宋時改稱“信相寺”。後毀於兵災。傳說清代有人夜見紅光出現,官府派人探視,見紅光中有文殊菩薩像,便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資重建廟宇,稱文殊院。

1988年新建一座千佛和平塔(鐵塔)初建於隋朝,原名信相寺,迄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明朝末年,該寺毀於戰火,康熙年間,慈篤禪是由在廢墟中結茅打坐,誦經修持,於禪定中出現紅光,化出文殊菩薩形象,謂其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因此改名為文殊院[1]。

文殊院位於成都市西北角,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圓塔院,宋時改稱“信相寺”。後毀於兵災。傳說清代有人夜見紅光出現,官府派人探視,見紅光中有文殊菩薩像,便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資重建廟宇,稱文殊院。

康熙帝御筆“空林”二字,欽賜“敕賜空林”御印一方。康熙帝墨跡至今仍存院內。丈殊院坐北朝南,建築面積11600平方米。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殿、說法堂、藏經樓莊嚴肅穆,古樸巨集敞,為典型的清代建築。兩旁配以禪、觀、客、齋、戒和唸佛堂、職事房,形成一個封閉的四合院。兩相對峙的三簷式鐘鼓樓,鐘樓裡懸有4500多公斤的銅鑄大鐘一口。觀音大士像為青銅鑄造,可稱雕塑精品。護法神韋馱像,為清道光九年(1829年)第七代方丈本圓用青銅翻砂而成,工藝精細,童顏神態,體現了“童子相貌,將軍威儀”的風度。還有一尊列為“空林八觀之一”的緬甸玉佛,是院僧性鱗和尚於民國11年(1922年)歷盡艱辛,步行募化到緬甸請回的。

另外,院內還有大小300餘尊佛像,無論是石刻、銅鐵鑄造,還是木雕泥塑,均具有文物藝術價值。文殊院還珍藏有許多珍貴文物和佛經、文獻上萬冊,如院僧先宗等3人於每日清晨刺舌取血書寫的“舌血經書”;明神宗的田妃繡的千佛袈裟;清楊遇春長女以自己頭髮繡制的水月觀音。

院內所藏唐僧玄奘頂骨尤為珍貴;1942年在南京發現3塊唐僧頂骨,現1塊留存南京,1塊送西安,因成都是唐僧的受戒地,1塊就送成都。

成都文殊院導遊詞4

文殊院位於成都市西北角,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圓塔院,宋時改稱“信相寺”。後毀於兵災。傳說清代有人夜見紅光出現,官府派人探視,見紅光中有文殊菩薩像,便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資重建廟宇,稱文殊院。康熙帝御筆“空林”二字,欽賜“敕賜空林”御印一方。康熙帝墨跡至今仍存院內。

文殊院坐北朝南,建築面積11600平方米。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殿、說法堂、藏經樓莊嚴肅穆,古樸巨集敞,為典型的清代建築。兩旁配以禪、觀、客、齋、戒和唸佛堂、職事房,形成一個封閉的四合院。兩相對峙的三簷式鐘鼓樓,鐘樓裡懸有4500多公斤的銅鑄大鐘一口。觀音大士像為青銅鑄造,可稱雕塑精品。護法神韋馱像,為清道光九年(1829年)第七代方丈本圓用青銅翻砂而成,工藝精細,童顏神態,體現了“童子相貌,將軍威儀”的風度。還有一尊列為“空林八觀之一”的緬甸玉佛,是院僧性鱗和尚於民國11年(1922年)歷盡艱辛,步行募化到緬甸請回的。另外,院內還有大小300餘尊佛像,無論是石刻、銅鐵鑄造,還是木雕泥塑,均具有文物藝術價值。

文殊院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漢語系佛教重點寺院之一,位居中國長江上下游四大禪林之首。文殊院是集禪林聖蹟、園林古建、朝拜觀光、宗教修學於一體的佛教聖地,同時也是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成都文殊院導遊詞5

文殊院位於成都市城北文殊院街,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圓塔院,宋時改稱信相寺。據《成都縣誌》記載,明朝末年,信相寺毀於兵火,唯有10尊鐵鑄護戒神像和兩株千年古杉,歷劫尚存。清朝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慈篤禪師來到荒蕪的古寺,在兩杉之間結茅為廬,苦行修持。傳說慈篤禪師圓寂火化時,紅色火光在空中凝結成文殊菩薩像,久久不散。人們認為慈篤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從此改信相寺為文殊院。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697—1706年),官紳軍民捐資重修寺廟。嘉慶、道光年間,文殊院方丈本圓法師又採辦了82根石柱,改建、擴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現今的規模。

文殊院坐北朝南,殿宇五重,進山門往裡走依次是天王殿、三大土殿、大雄寶殿、說法堂、藏經樓。東西兩廂是鐘鼓相對,齋堂與客堂對稱排列。各殿堂之間有長廊密柱相連結。全院共有房舍190餘間,建築面積2萬餘平方米。房舍為木石結構,柱礎石琢磨精細;柱上斗拱雕飾玲瓏;各殿堂的鏤空花窗式樣繁多,圖案精美,是研究我國古建築雕飾藝術難得的實物樣本。藏經樓收藏有各種佛經上萬冊,其中有康熙皇帝御賜的《藥師》、《金剛經》等,十分珍貴。

五重大殿連同前後照壁,分佈在長200米的中軸線上,各殿堂樓閣古樸巨集敞,飛簷翹角,是典型的清代建築。殿堂之間,主次分明,錯落有致,疏密得體,大小相當,院中有園,園中有院,院中有景,環境極是清靜幽雅。

文殊院文物薈萃,寶物眾多。寺內供奉大小300餘尊佛像,有鋼鐵鑄造,有脫紗、木雕,有石刻、泥塑,十分豐富。從年代而論,有出土的樑代石刻,有唐宋年間鐵鑄戒神,更有清代青銅鑄像,還有緬甸玉佛,這些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為我們研究古代雕塑、鑄造等工藝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寺內還珍藏明清以來書畫珍品,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02年御賜文殊院的“空林”墨跡,以及康熙臨宋代書法家米芾的《海月》條幅。此外,還有印度貝葉經、唐代玄奘法師頭骨、唐代日本鎏金經簡、千佛袈裟、發繡觀音、挑紗文殊和舌血含寶等佛教文物。

成都,是一座有著兩千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在這個城市裡有很多名勝古蹟,文殊院就是其中的一處。在我很小的時候我的爸爸媽媽帶我去過,可是因為我太小已經沒有印象,但是星期六爸爸媽媽又一次帶我去了,因為那天是妹妹的生日,所以爸爸媽媽才帶我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