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佛寺導遊詞6篇

來源:才華庫 1.26W

作為一名專門為遊客提供幫助的導遊,就不得不需要編寫導遊詞,導遊詞是導遊員同遊客交流思想,向遊客傳播文化知識的講解詞。如何把導遊詞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浙江大佛寺導遊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浙江大佛寺導遊詞6篇

浙江大佛寺導遊詞1

各位遊客們:

大家好,我是導遊xx,歡迎來到浙江大佛寺,一起去看看這裡的美景吧!

浙江大佛寺坐落在浙江省新昌縣西南的南明山,大佛寺創建於東晉永和年間(345—356),原名石城寺,宋初改名寶相寺,清初又稱南明寺,民國十四年(1925)始稱大佛寺。南朝齊永明三年(485),開窟鑿小石佛千餘尊,次年(486)擴開鑿大石佛像,至樑天監十五年(51)石彌勒大像方始完工。隋開皇十七年(579),智者大師圓寂於大石佛像前。

大佛寺因石雕彌勒大佛像而名揚中外,民間稱其為彌勒道場。大佛寺自明萬曆年間起,以臨濟為宗,大佛寺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千佛院、大雄寶殿、大佛殿、地藏殿、西方殿、方丈殿、“智者大師紀念法塔”、兩個放生池以及東西廂房等。

大佛寺與日本佛教天台宗有著源遠流長的關係。日本比睿山天台宗開祖最澄於唐貞元二十年(804)入唐求法,到此參學。大中七年(853),最澄的弟子義真之徒園珍、園載入唐歷訪名剎,於公元885年到石城寺。此後,日本佛教界凡到天台國清寺朝拜者,必到新昌大佛寺朝禮大佛和智者大師塔。

1983年,大佛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前來遊玩的遊客也越來越多,

好了,各位親愛的團友,今天的遊覽在這結束了,感謝大家的配合與支援!希望下次還能一起到這裡來遊玩。

浙江大佛寺導遊詞2

坐落在浙江省新昌縣西南的南明山。

大佛寺創建於東晉永和年間(345—356),原名石城寺,宋初改名寶相寺,清初又稱南明寺,民國十四年(1925)始稱大佛寺。南朝齊永明三年(485),開窟鑿小石佛千餘尊,次年(486)擴開鑿大石佛像,至樑天監十五年(516)石彌勒大像方始完工。隋開皇十七年(579),智者大師圓寂於大石佛像前。

大佛寺因石雕彌勒大佛像而名揚中外,民間稱其為彌勒道場。大佛寺自明萬曆年間起,以臨濟為宗。

大佛寺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千佛院、大雄寶殿、大佛殿、地藏殿、西方殿、方丈殿、“智者大師紀念法塔”、兩個放生池以及東西廂房等。

大佛寺與日本佛教天台宗有著源遠流長的關係。日本比睿山天台宗開祖最澄於唐貞元二十年(804)入唐求法,到此參學。大中七年(853),最澄的弟子義真之徒園珍、園載入唐歷訪名剎,於公元885年到石城寺。此後,日本佛教界凡到天台國清寺朝拜者,必到新昌大佛寺朝禮大佛和智者大師塔。

1983年,大佛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浙江大佛寺導遊詞3

新昌大佛寺位於新昌縣城西南,在南明山與石城山之間的山谷之中。寺內有大彌勒佛石像,寺外有隱鶴洞、鋸開巖、濯纓亭、俊貌石、石棋坪、放生池及一些摩崖石刻等勝景。寺始建於東晉永和年間(345—350),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為全國重點寺院之一。寺院依山而建,正面外觀5層,寺內高大雄偉,巨大的彌勒佛石像正面趺坐於大殿正中。

這座巨大的石像,雕鑿於懸崖絕壁之中,歷時約30年才全部雕成,為江南早期石窟造像代表作。佛像高大巍峨、氣勢磅礴,經測定,石佛座高2.4米,正面趺坐像高13.2米,闊15.9米,兩膝相距10.6米,耳長2.7米,兩手心向上交置膝間,掌心可容10餘人。大佛寺西北約300米處還有一小剎名“千佛院”,院內有佛千尊,每尊長約7寸,寬近5寸,排列整齊,個個神采飛逸,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工匠的無窮智慧與高度的藝術水平。新昌大佛寺中有一尊臥佛,處於臥佛寺中,為亞洲第一大臥佛。

大佛寺位於新昌“千仞壁立,嵯峨怪石,環布如城”的石城山。大佛寺建寺歷史悠久,在佛教界享有很高的地位,曾是我國佛學研究和傳播中心之一。

浙江大佛寺導遊詞4

普救寺,位於山西省西南永濟市蒲州古城東3公里的峨嵋塬頭上。這裡塬高29米~31米,南、北、西三面臨壑,惟東北向依塬平展。原有範圍,東西寬200米,南北長350米,總面積約7萬平方米;這裡地勢高敞,視野寬闊,寺院坐北朝南,居高臨下,依塬而建。這是一座千年古剎,我國古典戲劇名著《西廂記》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從1986年以來,新修復的普救寺,寺院建築佈局為上中下三層臺,東中西三軸線(西軸為唐代,中軸為宋金兩代,東軸為明清形制),規模恢巨集,別具一格。從塬上到塬下,殿宇樓閣,廊榭佛塔,依塬託勢,逐級升高,給人以雄渾莊嚴,挺拔俊逸之感。加之和《西廂記》故事密切關聯的建築:張生借宿的“西軒”,崔鶯鶯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馬解圍之後張生移居的“書齋院”穿插其間。寺後是一地勢高低起伏,形成活潑的園林花園。園內疊石假山懸險如削,鶯語雙亭飛簷翹角。荷花池塘上橫架曲徑鵲橋,亭橋相接、湖山相銜。鶯鶯的“拜月臺”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屹立在寺中的鶯鶯塔,不僅形制古樸、蔚為壯觀,而且以奇特的結構,明顯的迴音效應著稱於世。遊人在塔側以石扣擊,塔上會發出清脆悅耳的“咯哇——”“咯哇——”的蛤蟆叫聲,令遊人連連稱奇。據方誌中稱之“普救蟾聲”,為古時永濟八景之一。由於《西廂記》的問世,使得這個“普天下佛寺無過”的普救寺名聲大噪,寺內的舍利塔也被更名為“鶯鶯塔”而聞名遐邇。而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千百年來一直撼動著人們的心靈,使它成為蜚聲著譽的遊覽勝地。張生的住所與鶯鶯所住的西廂只一牆之隔。一天晚上,鶯鶯同紅娘在花園燒香禱告,張生隔牆高聲吟詩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蔭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鶯鶯立即和詩一首:“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經過詩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

在為崔相國做超生道場時,張生、鶯鶯再次相遇,兩人默默地相愛了。就在這時,守橋叛將孫飛虎帶兵圍住寺院,要搶鶯鶯為妻。崔夫人四處求救無援,許願說:“誰有退兵計策,就把鶯鶯嫁給誰。”張生挺身而出,寫信給白馬將軍杜確。杜確救兵趕到,孫飛虎兵敗被擒。不料崔夫人言而無信,不肯把女兒嫁給張生,要二人兄妹相稱。張生因此致病。紅娘為張生出謀,讓他月下彈琴,鶯鶯聽後十分感動,便叫紅娘前去安慰。張生叫紅娘給鶯鶯帶去一信,鶯鶯回信以“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約張生相會。當晚,張生赴約,由於紅娘在場,鶯鶯只好假裝生氣,訓斥張生不禮貌,張生從此一病不起。紅娘前來探望張生,暗示當夜鶯鶯一定前來相會,張生病即痊癒。深夜,鶯鶯來到張生書齋,與張生訂了終身。這件事被崔夫人覺察,她怒氣沖天,拷問紅娘,紅娘拒理相爭,巧妙地說服了崔夫人,使她只好答應將鶯鶯許配給張生,但她又逼迫張生立即上京考試,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兒嫁給他。張生與鶯鶯惜別,上京應試,中了頭名狀元。然而崔夫人侄兒鄭恆造謠說,張生已作了衛尚書女婿,逼崔夫人把鶯鶯嫁給他。就在這時,張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馬將軍的幫助下,揭穿了鄭恆的陰謀,與鶯鶯結為連理。

《西廂記》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它敘述了書生張君瑞和相國小姐崔鶯鶯在浦東普救寺內邂逅相遇、一見鍾情,經紅娘的幫助,為爭取婚姻自主,敢於衝破封建禮教的禁錮而私下結合的愛情故事。表達了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反抗,以及對美好愛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幾百年來,它曾深深地激勵過無數青年男女的心,使他們為其所讚歎,所感動。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題思想和藝術形象,仍然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封建禮教罪惡本質的認識。

《西廂記》的問世,特別是自王實甫的《西廂記》雜劇問世以來,在我國曆史上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崔張故事,源遠流長。最早見於唐德宗貞元末年(802年~804年),和白居易同時代的著名詩人元稹(778年~813年)所寫的傳奇小說《會真記》(又名《鶯鶯傳》)。據北宋末年的學者王性之的考證,《鶯鶯傳》寫得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戀愛生活,結果是張生遺棄了鶯鶯,是個悲劇的結局。這篇小說不過數千字,卻情節曲折,敘述婉轉,文辭華豔,是唐代傳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它寫出了封建時代少女對愛情的嚮往和追求,也反映了愛情理想被社會無情摧殘的人生悲劇,宣傳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

此後,故事廣泛流傳,產生了不少歌詠其事的詩詞。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鶯鶯傳》為題材進行再創作,現在能看到的有秦觀、毛滂的《調笑轉踏》和趙令畦的《商調蝶戀花》鼓子詞。這些詩詞,對鶯鶯的命運給予了同情,對張生始亂終棄的薄情行為進行了批評,但故事情節並沒有新的發展。當《鶯鶯傳》故事流傳了400年左右的時候,正是金代章宗時期,董解元(約1160~1220年)的《絃索西廂》(稱《西廂記掐彈詞》)、《西廂記諸宮調》問世了。這就是後來稱之為“北曲之祖”的“董西廂”。“董西廂”是在《鶯鶯傳》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種第三人敘事的說唱文學。無論是思想性或藝術性,都遠遠超過前人,對《鶯鶯傳》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都做出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衝突的性質衍變成了爭取戀愛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長之間的鬥爭;張生成了多情才子,鶯鶯富有反抗性;故事以鶯鶯偕張生私奔作結,使舊故事開了新生面。“董西廂”在藝術上尚嫌粗糙,對愛情的.描寫也尚欠純至,還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到了元代,隨著都市經濟的繁榮,戲劇更加發達起來。大戲劇家王實甫在“董西廂”的基礎上把崔張故事改為雜劇。這就是被譽為“中國古典文藝中的雙璧”之一的《西廂記》,亦稱“王西廂”。

《西廂記》約完成於元成宗大德三年至十一年(1299年~1307年)間,其生命力不僅在於它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反抗,而且從正面提出了“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美好願望。作為我國古典戲劇中的一部典範性作品,其規模之巨集偉、結構之嚴密、情節之曲折、點綴之富有情趣、刻畫人物之生動細膩等,可以說是前無古人,超過了元代的其他劇作家,稱得上是“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王實甫《西廂記》雜劇流傳廣泛,刻本最多。僅明代刊本就有60餘種,有徐文長、徐士範、王伯良、淩濛初、閔遇五、金聖嘆、毛西河諸家為它校注過,又有李日華,陸天池的“南西廂記”,以及其他文人歌頌西廂故事的作品。明清時期還出現過很多《西廂記》的“翻”“續”之作的,但其社會意義不大,藝術成就不高。新中國成立後,《西廂記》的研究更是呈現蓬勃的新氣象,新的校注本和各種研究論著陸續出現。

浙江大佛寺導遊詞5

河北正定隆興寺(大佛寺)隆興寺,位於河北正定縣城東門裡街。隆興寺是中國現存時代較早、佈局較為完整的大型寺院,原來是十六國時期後燕慕容熙的龍騰苑,隋文帝開皇六年(586年)在苑內改建寺院,初名龍藏寺。宋初開寶四年(971年)宋太祖趙匡胤敕命擴建,改名為龍興寺。清康熙、乾隆年間兩次增建,並改名為隆興寺,因寺內供奉著一尊巨大的銅鑄菩薩,因此又俗稱大佛寺,河北民間有“滄州獅子定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薩”之說。

寺院佔地約5萬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佈局和建築保留了宋代的建築風格,主體建築都分佈在南北中軸線及其兩側,依次為天王殿、大覺六師殿(今存遺址)、摩尼殿、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御碑亭、大悲閣、彌陀殿等。隆興寺因為建立年代久遠,寺內碑碣林立,最珍貴的一件當推龍藏寺碑,為隋開皇六年(586年)恆州刺史王孝?ト敖敝菽謔渴?萬餘人修建龍藏寺後所立,書法勁有力,上承南北朝書法藝術的遺風,下開盛唐諸家書法之先河,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清末著名學者康有為稱讚曰;“此六朝整合之碑,非獨為隋碑第一也。”

浙江大佛寺導遊詞6

佛是一座山,山乃一尊佛,佛瑞坐於千朵蓮花之中,千朵蓮花護擁著千山大佛,大佛寺因千山彌勒大佛顯應降臨此地才得以勝名遠揚,千山彌勒大佛以大佛寺而成彌勒道場。您來到大佛寺,這裡的宗教文化氛圍將會把您深深的吸引,彌勒文化、彌勒藝術,彌勒造像,彌勒千佛殿,您會被這分身千百億的末來佛所護佑,深深的感覺到您並不十份熟悉的佛教故事和那種種讓普通人難以體會的出家人宗教生活的神祕。更被那種人間淨土般的環境而難以忘懷。

群山翠影,殿宇樓閣,雕樑畫棟,斗拱飛簷,塔廊相衛,梵鐘樂鳴,一聲聲佛號,一陣陣微風,這裡是自然與人文文化的高度統一,彌勒千佛殿,疊簷重重,閣內的千尊彌勒正是依照佛經中所記載“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卻不識。可謂是千佛一佛,一佛千佛,尊尊法相金身,彩分九色。溶匯了古印度,北齊、北魏古法雕塑技巧,將彌勒的法身,報身,化身之法相一一展現給世人,在莊嚴中體會出彌勒的慈容之心。這裡可以稱得上是一座彌勒慈氏文化的寶庫。

龍華法堂,坐落在大佛廣場之中,是彌勒傳在華林園龍華樹悟道成佛向仙人講道傳法,三次渡化近三百億的弘法寶地。

彌勒是楚文譯音,又可譯作“彌帝隸”、“梅低梨”等,彌勒是姓,亦可意譯為“慈氏”世稱“慈氏菩薩”。藏語稱“強巴佛”蒙語稱為“麥達勒”。

彌勒的名字,梵文讀“阿逸多”意思是“無能勝”屬於古印度天竺國人,當年釋迦佛親自為彌勒授記:“我從右肋生、汝彌勒從頂生。如我壽百歲、彌勒壽八萬四千歲,我國土土、汝國土金。我國土苦、汝國土樂。”彌勒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後,開三番法會,度盡上、中、下三根眾生。初會說法九十六億人得阿羅漢;第二會說法,九十四億人得阿羅漢;第三次說法九十二億人得羅漢果。龍華樹又是龍宮的寶樹、葉放千華。故而彌勒道場弘法之所,非龍華而難命其名。

廣場南端,一座寶塔直指雲天,這就是釋迦如來舍利法堂及舍利寶塔所在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