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近郊農村農業發展的思考論文

來源:才華庫 2.47W

我的老家庫前村,原為南昌縣所轄,後劃入南昌市高新區,地處風光旖旎的萬頃瑤湖之濱,為麻丘鎮所屬的一個自然村,在省城的東南方向,新航空城範圍內,距南昌市中心的八一廣場約25公里,距贛江新區約39公里。每年春節,我與家人一道回家祭祖、拜年,帶著調研任務,對老家農業生產發展進行了一番調研和思考。

城市近郊農村農業發展的思考論文

庫前村的現狀

據村民們介紹,村裡土地面積約2500畝,耕地約1580畝(水田約1181畝),總人口達1348人。據歷史記載族譜中有文字的歷史大約可以追溯到宋代時期,曾有鄱湖平原地區“魚米之鄉”之美稱。目前,以種植水稻、蘿蔔、紅薯等為主,個別老鄉家散養有雞、鴨、耕牛(黃牛),以自食和役用為主,畜牧和漁業養殖目前沒有規模。上個世紀90年代初,村集體曾種過橘子樹,創辦了一個橘園,但遺憾卻沒有跟上市場前進發展的步伐,最終被淘汰。唯一的亮點是村裡疏鬆肥沃的砂壤土,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依託“贛撫平原水利工程”的良好灌溉條件,種出的白蘿蔔大、粗、甜,在周邊市場具有一定知名度。通過與鄉親們交流、溝通,總的說來全村農業仍以傳統粗放的生產經營方式為主,特色不明顯,也談不上規模,農業收入佔農民家庭收入比重較低,農民務農積極性不高。給人的`印象是,近城無市,在鄉無農,年節人聚,平日房空。這種既不象城中村因徵地開發而大步轉型、也不像農產品主產區搞大規模農業產業升級的城市近郊中間地帶,我感覺,在農業發展中,都有類似的問題。一是隨著城市化程序迅猛推進,一部分農民無心耕種,即有擔心投入農業,短期見效慢,今後如土地徵收將不可持續,還有的一心在外務工,等待徵地拆遷;二是地處城市近郊,外出務工較其他農村更加方便,在鄉務農人員更少;三是人均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農業生產雖有收入,但沒有規模效益,收入佔比較低。

展望庫前村未來

如何充分發揮城市近郊農村的區位優勢,搞好農業發展,實現農業產業與都市產業相融。我認為,一是明確土地政策,給近郊農民吃上“定心丸”。實行嚴格城市發展規劃,保持規劃時間內的穩定持續,加大政策宣傳落實,讓農民定心;二是加大結構調整,不斷推進壯大現代農業。緊緊圍繞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做好產業發展規劃,培育有吸引力的龍頭企業,利用區位優勢,重點發展網上農業、訂單農業、農業電商等;三是對個體農業生產者提供更多的土地,轉變成農場主,發展農村服務業,讓其中一部分個體農業生產者成為農業服務業成員;四是加大模式創新,建設讓城裡人羨慕的鄉村田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生態休閒農業為主,探索PPP專案模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村集體、村民多方參與,規範農村土地流轉政策,保障農場主的利益,讓農民變股民,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自願回鄉投身農業,實現農村城市化與農業發展齊頭並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