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提升中學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論文

來源:才華庫 2.53W

摘要:隨著國家教育教學改革程序的不斷深化,國家越來越注重對學生的素質教育,首先要求學校加強對學生身體素質的訓練,因此,中學教學方針發生變動,中學體育教學日益受到重視。我國中學體育教學仍然存在定位不清、強度不足的問題,本文主要結合中學體育教學現狀,探討提升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對策,以期推動中學體育教學改革的進一步發展。

怎樣提升中學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論文

關鍵詞:中學體育教學;現狀;有效性;對策

近年來,我國教育體制改革明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僅要注重對學生智育能力的培養,更要加強對學生體質的鍛鍊,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體育教學作為增強學生身體素質的關鍵,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不斷提高,目前會考成績已經將體育成績包含在內,中學體育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見。學校、教師和家長也逐漸意識到體育教學的重要性,但傳統的教學觀念根深蒂固,限制了體育教學有效性的提高。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必須首先轉變教學理念,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將教學與生活相結合,打造趣味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進而達到提升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1.我國中學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中學體育教學的定位不清晰。從根本上講,我國中學教育仍處於以考試為主要手段的考試導向階段,因此,語文、數學、英語等應試教育學科被視為“主科”,受到學校、家長、教師和學生的高度重視。在體育教學方面,雖然體育成績已經納入會考總成績的考核,但中學體育課並不受重視,體育課始終被視為一門“副科”,考試也只是“臨陣磨槍”,體育教學的定位出現偏差。無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家長、學生,都沒有充分認識到體育教學的真正內涵,認為體育教學可有可無。事實上,即使學生喜歡上體育課,也只是因為其能夠緩解部分文化課壓力,並非發自內心地對體育課程擁護,認為將來考大學還是需要文化課成績。因此,許多學校和教師會將體育課的時間肆意挪用,以期提高學校的升學率。許多家長也支援這一決定,一些努力學習的學生也很高興。

1.2中學體育教學的強度不足。體育教師在中學體育教學過程中肩負著直接而重要的責任,中學體育教師必須從體育課程內容出發,結合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實際教學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和訓練計劃、訓練強度,明確培訓方式。近年來,為了適應中學體育教學改革的程序,在聘用中學體育教師時,會進行嚴格的專業能力稽核,選拔專門從事體育教學的教師。然而,雖然這些教師的體育素質較高,其在教育教學方面的專業性有所欠缺,很多體育教師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對體育課堂沒有一個清晰地認識,缺乏課堂協調和組織的能力,因此,課堂教學有效性不足,體育教學的強度不夠。

1.3體育教學方式單一枯燥。從我國中學體育教學的現狀來看,教師選用的教學方法過於單一,通常會選擇跑步、跳遠、體操等常見的運動方式,這些枯燥的教學方式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來說,他們從國小開始就一直接受這些專案的訓練,所學內容基本相同,中學體育課自然也就喪失了原本該有的吸引力。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學校對體育教學的重視程度較低,另一方面是因為體育教師未能真正把握體育教學的目標,在課程設計時仍然沿用傳統觀念。

2.提升中學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對策

2.1以學生為中心,引導教學。隨著中學教育改革的實施,傳統的教育觀念已經不再適合當代體育課堂教學。傳統教學觀念下,教師對課堂教學具有完全的控制權,課堂教學的內容是教師備課決定的,但傳統備課方式缺乏靈活性,沒有真正考慮到學生的心理需求,被動式的學習極大地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新的教學觀念則要求以“學生”為中心,尤其是體育教學這類實踐性科目,更應該重視學生的參與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是適應教學改革的關鍵,也被認為是一種比較新的教學理念。相較於傳統教學模式,其主要在課堂教學方式和師生關係之間做出變化,強調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在中學體育教學中,教師更應該注重以“學生”為中心,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興趣點,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案,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同時,體育教師應重視各類師生互動活動的發展,並採用綜合指標考量學生,進而逐步完善體育教學評價體系。從意義上講,“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念明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張按照學生的醫院展開教學活動,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過去的傳統教學體系中,體育教師是課堂的主導,學生則處於被動地位。例如在進行體操的學習時,學生只是生硬地跟隨教師練習動作,甚至認為學習體操是一種累贅,這種填鴨式的教學不但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反而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受到打擊,課堂氛圍僵化,教學效果不樂觀。因此,體育教師必須轉變觀念,注重創新人才的培養,明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人翁角色。另外,為了提高教學有效性,教師應充分挖掘教學中的娛樂性因素,以趣味的教學方法引起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式學習,結合情景教學的模式,營造體驗式學習氛圍。中學體育教師必須主動轉變教學理念,擺脫傳統的教學悖論,積極培養自己的創新教學觀念。在體育課堂上,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引導,以培訓線為主線,以思維為核心”的教學思想。將教學重點與學生的個性和創造精神相結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引導式教學要求教師必須根據課程內容制定教學方針,明確教學目標。舉例來說,當進行籃球教學的單手肩上投籃內容時,教師應首先幫助學生明確動作規範的重要性,同時讓學生明白單手肩上投籃需要身體多個部位的配合,動作連貫性和節奏都比較快,存在一定的學習難度,這樣首先引起學生的學習慾望,然後可藉助多媒體裝置等進行視訊觀摩學習,通過精彩的籃球比賽片段吸引學生注意力,進一步調動其學習積極性。針對重要的動作點,教師應進行示範教學,對動作要領加以點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2因材施教,分層次教學。不同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和學習能力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囫圇吞棗式的教學不僅不能提高教學有效性,反而會降低教學效率,而如果想真正提高中學體育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需要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採取分層教學的模式,貫徹實施教育改革中因材施教的理念。所以,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首先設計一些無差別的基礎訓練,藉以對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學習能力進行一個大致的掌握,然後對學生進行分組,科學設定適合各組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強度,讓學生不會感到過大的訓練壓力,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以跨欄教學為例,身高可以作為教師分組的主要參考依據,對不同組別的學生,分別設定不同高度的障礙。

2.3增強課堂趣味性,有效教學。中學生青春洋溢、活躍好動,大多數學生對於體育課是一種積極的心態,但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難免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普遍傾向於趣味課堂,因此,教師應不斷增強課堂趣味性,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輕鬆學習,實現身體鍛鍊和體育知識的完美結合,提高教學有效性和學習效率。教師的.教學內容一般是根據教學目標提前進行備課,但備課並不意味著進課堂內容必須按所準備的內容分毫不差的進行,教師可以根據課堂學習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拓展和延伸,增加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靈活性。例如,當進行籃球課程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易建聯和姚明等優秀籃球運動員引入課堂內容,不僅介紹籃球訓練的技巧和方式,同時增加運動員的精神教育,藉助優秀運動員的努力精神和成就,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此外,教師可以在籃球訓練中加入有趣的小遊戲:將每10個學生分為一組,令其圍繞成圈,成員間進行運球和傳球訓練,隨機確定接球人,若不能成功接球則要接受“懲罰”。這樣的遊戲能夠最大限度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發現籃球運動的有趣之處,從而自發主動學習。

2.4結合生活,實際教學。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推進,強調教學與實際生活的銜接已成為中學體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傳統教育理念下的中學體育教學將體育成績考核作為教學的最終目標,忽略了對學生身體素質的鍛鍊,沒有意識到將體育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相結合的重要性,使體育教學完全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脫鉤。傳統體育課堂上,教師一般選擇跑步、跳遠等基本運動方式,學生也只是根據教師的安排進行機械、重複的訓練,課堂氛圍僵化,學生逐漸喪失了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學習興趣的缺乏是導致教學有效性不高的關鍵,從長遠來看,枯燥的學習氛圍容易引起學生對體育課堂的負面情緒。因此,教師必須體育教師應結合生活實際,主動探索生活中的體育元素,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體育教育生活化的一面,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教師可以啟發學生運用生活用品進行體育鍛煉,如用例如用空罐作為投擲物或標記來進行投擲訓練;另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體育教師應充分利用學校周圍的地質條件,組織學生進行登山、遊湖等戶外活動,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貼合生活實際,讓體育教學更具生活氣息。

3.結語

綜上所述,雖然目前已經將體育成績納入會考範圍,但我國中學體育教學現狀仍然不容樂觀,中學體育教師必須首先明確體育學科的定位,以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為根本目標,以學生為中心,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身體情況等,對學生進行分組教學。另外,學校要完善體育教學的裝置設施,重視教師的專業性,定期組織教師進行專業學習和教研討論,多角度、全方位的提高教學有效性,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強永浩.淺談如何提升中學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J].時代教育,2018,(2):112-113.

[2]魏萌.淺談如何提升中學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J].收藏與投資,2017,(6):136.

[3]李東平.試論如何提升中學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J].發現,2018,(1):103.

[4]應詩武.如何提升中學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J].體育時空,2017,(24):179.

[5]曾凡林.探討如何提高國中體育課堂教學質量[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5,(17):215-215.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