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中科學探究的幾點思考論文

來源:才華庫 2.83W

科學課程標準中一個重要理念就是倡導探究性學習,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中心環節。科學探究不僅可以使國中學生體驗到探究的樂趣,獲得自信,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而且可以使他們識別什麼是科學,什麼不是科學。設計並組織好科學探究活動,是科學教師貫徹和落實這一新課程理念的關鍵。結合過去的教學經驗談談我對國中科學探究這一問題的幾點思考。

關於國中科學探究的幾點思考論文

思考一:什麼是科學家的探究,什麼是科學課程的探究?

科學家的探究,一般是指科學家們運用科學的方法,通過探索去發現人們尚未認識的科學事物及其規律的過程。

在科學課程中,科學探究是指讓學生去模擬科學家的工作過程,按照一定的科學思維程式去探索學習的過程,從中學習科學方法,發展科學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進對科學探究的理解,體驗探究過程的心理感受。

思考二:科學探究的目標是什麼?

科學探究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發展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增進學生對科學及科學探究的理解,初步養成通過科學探究進行學習和解決問題的習慣,為終生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思考三:如何把握科學探究活動的梯度?

“探究”旨在讓學生參與和體驗科學探究活動的.一般過程,包括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收集證據、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交流,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並在此活動中發展學生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而這些能力,課程標準規定學生在國中階段將要達到。因此,教師在設計和組織探究活動時要注意能力培養的梯度。

“探究”是一種多側面的活動。實驗教材的安排既有較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也有讓學生參與的科學探究某一側面的活動,即使是訓練同一種科學方法或探究技能的活動,也在活動內容、思維力度和操作水平上有所不同。它是按照學生能力發展的水平和需要,由易到難,由點到面,並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逐漸滲透和深化。因此我們在設計和組織科學探究活動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結合探究內容的不同側重面,注意合理安排能力培養梯度。如科學七年級上冊(浙教版)的探究活動,主要側重引導學生認識和體驗探究活動一般過程,學會一些測量儀器的使用和觀察能力的培養。雖然七年級學生已進入邏輯思維階段,但他們的邏輯思維還需直接經驗的支援,如果此時教師的要求過高,難度過大,學生勢必會產生恐慌畏懼心理,直接影響學生探究的積極性。

思考四:如何把握科學探究活動的密度?

實驗教材中安排眾多的科學探究活動,包括觀察與思考、實驗、調查、探究、資料分析、模擬製作、進一步探究、演示實驗、設計、技能訓練、課外實踐等。這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在教材中體現的疏密不同,教師在設計組織活動中要做到通覽教材,調配課時併合理分配。如果密度過大,超過學生的接受能力,就會影響探究的質量。如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二單元《實驗與觀察》中安排了四個探究。分別為雞蛋在水中,雞蛋在鹽水中,雞蛋在白醋中的情況,還有分別用肉眼和通過放大鏡觀察指紋。而這雞蛋在白醋中的探究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完成,課時僅為2課時。因此在處理這部分時就應反覆思考,將雞蛋在白醋中的探究活動提前一週安排在週末讓學生自己在家裡進行,這樣既可以節省時間,同時豐富了學生的課餘生活,也使學生具備了探究活動的知識儲備,避免讓學生進行驗證性實驗,從而積極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有限的課程資源,最大限度地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思考五:如何把握科學探究活動的力度?

科學探究活動不是花架子,而是一種科學活動的體驗。無論是側重科學探究的全過程還是某一方面,都要求教師在設計和組織探究活動中精心謀劃。增強活力和感染力,要引導得深、探究得透。並善於從多角度、多層次進行分析,挖掘為學生知識的蘊涵。重視發現與激發學生的創新靈感,儘可能為學生提供更深層中的探究條件,以拓展他們的思維,開闊視野。如“探究蝸牛的感覺”的活動中,注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做出假設的能力。因此教師應給足學生提出問題的時間,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提出問題。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會驅使他們提出各種問題:“蝸牛有視覺嗎?”“蝸牛有觸覺嗎?”“蝸牛會嗅、會嘗嗎?”“蝸牛會有痛苦嗎?”“蝸牛會感到高興嗎?”……教師儘可能地創設可啟發學生創新思維的條件,如:將他們的問題集中歸納,設計出幾種可行的探究課題,使每一小組具有單一的主題,有利於學生集中精力和時間去設計去思考,展開探究。

思考六:如何把握科學探究活動的速度?

在國中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組織和指導的速度要快慢緩急適中得體,讓學生容易接受。對不同的班級、同一班級的不同學生要不同對待。七年級學生剛剛接觸探究活動,興奮而新奇,但他們的認知水平和操作能力都很有限,如果探究活動過快,學生對所探究的問題及探究過程只是匆匆而過,無法靜思默想,無法完成訊息的收取,就很難有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設計和組織科學探究活動時,要適當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放慢速度。要留給學生小組交流的空間,即思考——|傾聽——發言——再傾聽——思索——表達的過程。要留給學生活動的空間,探究活動為避免“想當然”的成分,教師應以豐厚的知識從多角度啟迪學生,教給他們方法和策略,讓他們有自由的展現的時間,體會和體驗科學探究活動的基本程式和過程。要留給學生評價的機會,讓他們發表自己的見解並被認可,會使他們因愉快而產生積極心理體驗,獲得成功感,以更大的熱情投入科學探究活動中,這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理念。

思考七:如何把握科學探究活動中學生的心理?

探究活動的設計應當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國中學生對外界各種事物、現象非常好奇、非常敏感。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出發,設計學生喜歡的活動。提倡用自制的教具和開發低成本的實驗來進行探究活動,注意將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探究活動結合起來,努力開發並鼓勵學生參與開發各種層次的、以小型為主的探究性課題。

思考八:如何解決拖堂、完不成教學計劃等問題?

課時少是探究式教學不可避免的問題。由於學生的思維發散,使時間難以控制。有資料表明,進行一節探究式的課堂教學所花費的時間是相同內容的以講授為主的課堂教學的1.5倍左右。由此出現拖堂、完不成教學計劃等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開放型教學遇到的比較困難的問題,但我們也可以靈活地進行處理。如:

將一節探究的課分為兩節來進行。第一節:“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第二節:“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或者,第一節:“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第二節:“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有探究價值的課分為兩節來上,既有必要也很值得。

將一節探究課分為課前、課堂兩部分來進行。課前操作:“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要素;課堂操作:“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要素。

將一節探究課分為課堂、課後兩部分來進行。課堂操作:“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要素;課後操作:“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要素。

科學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突出科學探究的過程正體現了科學本質與教育本質的結合。在新一輪課改日趨成熟的今天,關於科學探究的研究必將不斷深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