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學教育管理中實現人本化的途徑分析論文

來源:才華庫 2.35W

中學教育管理工作中還存在問題,在新形勢下,要落實人本化的教育管理理念,積極創新教育管理模式,通過人本化教育管理工作實現人才的有效培養。

在中學教育管理中實現人本化的途徑分析論文

中學教育管理的發展,必須踐行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一些管理手段和方法的制定必須圍繞人的因素。

管理者任何管理政策、措施的制定,必須以人為中心,充分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挖掘人的潛能, 發展人的智力,要對人力資源進行科學調動,營造良好的人人通過努力能夠實現自我價值的人文環境,實現人本化管理,才能保障管理工作的質量。

一、中學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制約學生發展的問題

目前,中學教育管理主要是通過一些制度和強制性的管理手段進行管理的,通過量化手段,記錄,分析,比較教育成果。

為了實現量化目標,達到量化要求,學校之間比拼升學率,教師之間比拼成績,這種教育管理舉措,提高了學生的成績,但影響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導致所有學校培養出的學生是一樣的,缺乏個性,只為了應付考試,但能力水平有限,達不到社會要求培養綜合型人才的需要,嚴重製約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另外,現在很多中學教育管理制度缺乏人性化。

中學教育管理制度過分追求效率,追求升學率。中學教育管理制度僵化,很難調動教師與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必定影響教育的效果,影響人才的培養。

二、中學教育管理實現人本化的途徑

(一)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作為教育管理的目標

中學教育管理工作的發展,必須適應形勢發展需要,制定合理科學的.人才培養目標。目前社會需要的是綜合型人才,在中學教育管理中,也需要以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為目標更新理念,創新教育管理方式。學校要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要認識到每一個學生都具有後天發展的巨大潛能。

教育管理工作,重點應該是挖掘發展學生的潛能。學校教育管理工作,要徹底改變傳統的對學生進行硬性要求的管理模式,堅決抵制以升學率高低對學生進行評判的教育管理模式,不能以升學率和分數作為評價教學質量高低的標準,要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為目標,進行教育管理理念的創新,這樣,教育管理工作的效果才能突出出來。

(二)鼓勵師生互動發展,建立一個師生共同教育體系

中學教育管理工作,要積極鼓勵師生互動發展,建立一個師生互動發展的教育體系。在這種教育管理中,需要實現人本教育管理理念,教育者與學生都是學校管理的中心,他們都有自我發展的權利,學校要能為教育者和學生共同發展創造條件。

比如,在教學之餘,學校要為教師提供娛樂的環境條件,引導教師進行娛樂活動,進行身體鍛鍊。要為教師提供一些自我發展的機會,使教師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一些活動。學校要認識到教育者,不是學生的保姆,他們需要有發展機會。教育者是學生的引導者和幫助者,學校要能夠為教師提供進行新理念學習的機會,使他們能夠實現角色的轉變。作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管理中,學校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學習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展。

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既反對師道尊嚴,也反對學生中心論,需要營造師生互動發展機制,創造教學相長的氛圍。比如,在教育管理中,引導教師採用討論式教學法開展教學工作,在討論中,增進師生感情,促進彼此瞭解。教育管理要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個性和潛能的發展需要,進行創新,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

(三)建立民主、規範的管理制度

以人為本開展教育管理工作,必須完善教育管理制度,建立規範民主的管理制度,通過制度保障管理工作的落實與發展。

在管理制度建設中,要貫徹情感管理理念,能夠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調動師生參與構建制度的積極性,要通過情感交流引導師生的思想行為,參與構建適合師生髮展的管理制度。

在管理制度建設中,要遵循寬嚴適度的原則,制度的制定要符合師生髮展需要,要做到情理相濟、寬嚴結合。

要能以師生髮展為本,構建融洽、和諧、寬鬆、民主的教學氛圍和學習育人環境,要建立民主、科學、透明、完善的評價制度,完善常規檢查制度,構建完善的鼓勵激勵制度。

通過完善的制度建設,為學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發展提供保障,通過制度的落實營造教職工講奉獻。,師生互相尊重,教師關心學生,實現人才的有效培養。

(四)建立多元互動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新模式

傳統的教育管理模式是單向的,學校教師參與對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新時期需要建立多元互動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要能實現學校、家庭、社會、課堂等教育資源的整合,學校家庭密切配合,社會對學校育人教育進行大力支援。

在這種背景下,開展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創新教育管理模式。

在教育管理中,要始終以學生為主體,要引導學生獨立發展,實現自我教育與管理,要以情感為紐帶,在相互尊重、相互支援、相互理解的條件下,家庭、學校與社會積極與學生群體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尊重學生,關心愛護學生,引導學生的個性感知。

要以學生為中心,建立新型的課堂組織形式,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為學生提供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機會,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