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數學教學中的提問技巧論文

來源:才華庫 2.45W

【摘要】要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問”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提問時需要做到:有效性、針對性、啟發性、注意方法、多傾聽、適當的激勵和表揚。我們注意探索提問的技巧,用提問來啟發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找到開啟知識寶庫的大門,就可以做一名富有效率的受人愛戴的教師,引導學生一步步走向成功。

中學數學教學中的提問技巧論文

【關鍵詞】數學;教學;提問;技巧

數學是一門特別需要思考和分析能力的科學。思考和分析能力,我們又只能在數學教學去努力培養。在培養思維能力方面,提問在教學中已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技巧,尤其是在當今的中學數學教學中,顯得非常重要。所謂“提問”式教學,就是教師根據學生所學知識,圍繞一定範圍的教學內容,結合自己所瞭解到的情況對學生提問,再由學生回答。其主要目的是啟發學生思考問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學生自己的分析與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正確辦法的一種教學方法。那麼,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提問”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談談筆者的膚淺看法。

1.有效性原則

最初的有效教學,就是“如何有效地講授”。老師首先是“講師”,是“教書先生”,是文化知識的“傳遞”者。為了能夠把知識講清楚,於是就有“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等系列說法。當教師把關注的焦點定位在“如何有效地講授”的時候,“接受學習”就成為普遍的學習方式。學生的使命是“上課認真聽講”、“積極地接收知識”。課堂教學中大量流行的話語往往是老師一系列焦急的詢問:“聽清楚了嗎?”、“聽懂了嗎?”,好像學習倒成了一種欣賞和練習“聽”的藝術。有效地提問就意味著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迴應或回答,且這種迴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以達到提問的目的,體現提問的有效性。

2.針對性原則

提問是有它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否則,就會大大地降低你的課堂效率,所以,我們提問前要弄清楚:提這個問題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能起到什麼樣的效果,有多少學生能夠回答,可能得到解決些什麼樣的答案,錯誤原因何在,如何糾錯,與該問題相關的知識或方法有哪些,等等;因此,我們絕不能為了提問而提問,盲目地提問;而要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提問。

3.啟發性原則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提出問題,並且對提出的問題可能需要有所暗示,以啟發學生思考。如果學生的回答不正確,教師也不要急於糾正,而是針對學生的錯誤認識提出補充問題,再次啟發學生,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所在,並儘可能自覺地加以糾正,教師所提的.問題一定要讓學生有思考,對學生有所啟發。

4.提問要注意方法

學生的智慧潛能如寶藏一樣,需要開採、需要激發,“知識就是力量,方法就是智慧。”美國哈佛兒童教育學家尼普斯坦說:孩子的表現達不到老師的要求時,老師覺得孩子教不會,其實這是因為老師還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去啟用孩子的智慧和潛能,只要用對方法,即使最頑劣的孩子,也是可以教好的。

要想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熱情,有一定的學習方式和技巧。例如,我們在上《特殊的平行四邊形》這一課時,就可以這樣提問:假如平行四邊形的一組鄰邊互相垂直,四邊形的形狀可能發生什麼改變?若改為“鄰邊相等”呢?除了邊的改變,還可以怎樣改變條件(比如角、對角線等),使一般的平行四邊形變成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可以有些什麼樣的具體改變?把這些條件組合起來,形成的特殊平行四邊形會有什麼特徵?比較各種特殊四邊形的異同點。這樣的有效提問,發散了學生思維空間,擺脫單一的對話式問答。

5.提問後要學會傾聽

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的提問,問題一般會保持一定的開放性。當教師的提問缺乏基本的開放性時,教師的提問不僅不能給教學帶來生機,反而對課堂教學帶來“滿堂問”的干擾。如果用過於瑣碎的無意義的問題牽著學生鼻子走,用只有唯一答案的問題領著學生朝同一方向邁進,學生就會丟失自己,迷失自己的方向——大人們為我設計的道路,總是讓我迷路。退一步說,畢竟學生的許多想法和點子都是有道理的呀,你不仔細傾聽,怎麼能瞭解學生呢?。學生一旦主動學習,教師的責任就由講授、提問轉換為傾聽。傾聽是一種對話,好的對話者總善於傾聽。教師在提問之後,給學生留出足夠的等待的時間,為學生的回答提供及時的反饋。善於傾聽的教師總是能夠將學生的聲音轉化為有效教學資源

6.適當的激勵和表揚

教師不只是教授知識,更要傳播人生的信念。當學生回答教師的問題後,無論其答案正確與否,都應適當地給與學生適當的鼓勵或表揚,哪怕他的答案一無是處。只有這樣,你以後的提問,才會得到積極響應,你在課堂上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並讓學生對教師產生充分的信任感。

7.做一名富有效率的教師

人類文化傳播方式的改變尤其是書本和網路資源的出現,使學習者由原來的“聽講學習”轉向“閱讀學習”和“發現學習”成為可能。但這種轉向的程度是有限的,教師仍然在充當“供給者”、“提供者”的角色;學生仍然只是“接受者”、“承受者”的角色。只有當教師由原來的“供給者”轉向“激勵者”“導向者”時,學生才有可能真正地親自去發現學習,成為數學學習的“發現者”和“建構者”。為了使我們的授課更加富有效率,我們在課後還得有反思。也就是還得多對自己提問:這堂課的得失在哪裡?下一次我會怎樣改進?

總之,雖然教學無定法,但也有一定的規律可遁,提問沒有現成的辦法,但也得注意一些基本技巧。願我們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繼承先輩們的寶貴遺產的同時,努力探索,多多實踐,注意提問技巧,提高課堂效率,振興國家的教育事業,為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