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在國中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素質的培養論文

來源:才華庫 1.24W

摘要:國中生正處於身體發育、心理素質提高重要期,在校期間需要科學的體育運動以提升身體和心理素質,健康的身體需要健康的心理素質,健康的心理素質有助於健康的身體發育成長。因此,本文就心理素質的培養角度下,探討國中生體育教學,首先,引出國中生所遇到的心理狀況問題;其次,闡述了在國中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素質培養的重要作用;最後,對於如何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國中生心理素質給出了參考性措施或者建議。

探討在國中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素質的培養論文

關鍵詞:國中;體育教學;心理素質;培養

一、引言

國中生處於身體發育、心理素質提高的重要期,在校期間開展科學的體育教學活動,可以為國中生身體良好發育、心理素質良好鍛造提供堅實的基石。科學表明,適當適度的體育活動能夠使得壓抑的心理得到有效的釋放,而且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必須服從裁判、團結同伴、尊重觀眾,努力控制和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有利於培養學生在交往中的社會公約和團體規範意識,加強自身的義務感和責任感。

二、目前國中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國中住校管理較常見,封閉式的管理模式,讓學生形成宿舍、教室、食堂三點一線式的.生活模式,單調、刻板,容易讓學生產生苦悶、焦慮的情緒,嚴重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國中階段學生處於心理迅速發展階段,有較強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獨立的願望,但是對於複雜的問題與事情缺乏心理準備,容易氣餒,情緒低落,現階段獨生子女家庭偏多,導致學生自私狹隘、虛榮心強。一些學生缺乏包容意識,對有小錯或有負於自己的人,常常斤斤計較,甚至懷有報復心理,缺乏意志、毅力

三、體育教學活動對心理素質培養的作用

(一)促進溝通、交流提升學生自信心

體育教學活動不僅僅是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更多的是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迎合學生活潑好動的心理特徵,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充分自由釋放自己,讓壓力靠邊。教師可以通過階段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慢慢從簡單動作著手,再到複雜動作,再適當開展競爭對抗比賽,在體育活動中讓學生找到自信。

(二)能夠預防心理障礙、促進心理健康

體育教學活動打破了學生整天上文化課程的程式,能夠讓學生遠離枯燥無味的文化課程學習,思路得到更新,思維得到轉變,學生也可以從體育活動中得到快樂,這樣也有利於學生高效率學習文化課程。大量研究表明,體育活動能夠有利於心理疾病的調節育治療。

(三)促進學生智力發育

適度的體育活動能夠讓學生在室外獲得新鮮的、充足的氧氣,這也是大腦發育所需要的有利因素。體育活動增強了體魄,良好的體魄是大腦靈活運轉的物質基礎,促進智力發育。

(四)提升團隊意識與協作精神

在體育教學中,很多專案是需要團隊意識,比如籃球、足球、排球專案等,處於國中階段的學生獨立性思維、以自我為中心現象嚴重,那麼通過這類的體育教學活動可以讓學生體會及學會到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的重要性,深刻理解相互支援、相互鼓勵觀念。

(五)有利於健全學生心理品質

參與體育教學及活動可以讓人與人之間交流更加親近,有利消除隔閡,有利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助於擺脫消極情緒、減輕心理障礙,促進良好的心理品質的形成,從而打斷不良人際關係與自閉人格的惡性迴圈。

四、措施

(一)通過異性搭配聯絡法

通過日常經驗能夠發現人在異性面前或多或少會注重自己的言談舉止,很多平時不敢做或懶得做的事情也能夠積極去做。俗話說:“男女搭配幹活不累。”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可施展異性搭配,比如在籃球對抗中,組織異性混合隊進行對抗,這樣不僅能夠積極的展示學生的表現能力,也可以增強合作與協調精神,也能夠促進交流、溝通能力的提升。

(二)因材施教

體育教師要深入到學生中,瞭解他們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運動技術水平以及身體素質狀況,做到心中有數,並因人而異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對孤僻、怪異的學生適宜選擇籃球、足球、排球、集體接力、拔河等專案;對優柔寡斷的可讓他們多參加球類的活動如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等專案;對靦腆、膽怯的學生可選擇武術、以及籃球、足球等專案的鍛鍊。

(三)利用挫折法培養承受能力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面對失敗、應對挫折走向成功的保障。“溫室效應下”培養的人才,對於環境應變能力較差,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適當的給他們出“難題”,設“障礙”,樹“對手”。其中批評是最常見的、最簡單的方法,在他們心理能夠承受的前提下,經歷一些挫折,使他們能夠看清在學習和生活中充滿坎坷和困難。

(四)安排科學的運動負荷

目前大多數研究認為,中等強度的體育運動強度能夠改善情緒狀態和焦慮、抑鬱、緊張和疲勞,相反,大強度的運動卻可能增加緊張、疲勞。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精神狀況來安排適當強度的運動。

參考文獻

[1]張萍.體育教學中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J].吉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

[2]林芬.淺談體育教學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及功能[J].中國校外教育,2008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