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在師幼互動中促進幼兒的發展論文

來源:才華庫 7.08K

【摘要】師幼互動作為幼兒園教育的基本表現形式,存在幼兒一日生活之中,表現在幼兒園教育的各個領域,並對幼兒發展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保持一種教育理念:“教師與幼兒拋接球的遊戲方式”幼兒進行教育。教師必須接住幼兒拋過來的球,並以某種形式推擋給他們,並且使他們想同我們在更高的水平上繼續遊戲。積極開展以幼兒為主題的師幼互動,從幼兒興趣出發,培養有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教師要注意和幼兒之間的情感互動,為幼兒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互動氛圍,為幼兒樹立自信心;同時,還有注意家園互動,充分利用社群資源,促進良好師幼互動,以保證幼兒的健康發展。

淺談如何在師幼互動中促進幼兒的發展論文

【關鍵詞】教師;幼兒;互動;發展

參加幼教工作已將近二十年,隨著教育觀念的不斷更新,教育行為的不斷改善,本人不斷的學習和無休止的實踐,從中深刻體會到“互動”教學的輕鬆、愉快,及給雙方帶來的良好效益,幼兒的獲得更是不可估量。

那麼,如何在師幼互動中更好的促進幼兒的發展呢?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營造寬鬆愉快的互動氛圍,是促進幼兒發展的前提

“師幼互動”應建立在輕鬆、自由的基礎之上,教師和幼兒都保持愉快的心情,在相互之間產生積極的互動,如果始終處於一種強迫、緊張的氣氛中,只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因為這種情況下幼兒根本無法表達自己的意見,如果連自己的基本想法都無法表達,那也就根本談不上所謂的互動。

因此,活動中教師要以和藹的態度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幼兒,充分尊重幼兒的意願,讓幼兒自己選擇活動內容和材料,允許幼兒自由選擇合作伙伴和探究方式;在活動中教師要在觀察和了解的基礎上,根據幼兒的需要給幼兒提供適當的支援和幫助,而不是簡單的干預。

如小班的數學遊戲《美麗的項鍊》。活動前,教師請幼兒協助收集、準備材料,在活動過程中,充分尊重幼兒的意願,讓幼兒自由選擇製作的材料,啟發幼兒在自主操作中探索排序規律;平等的師幼關係增強了幼兒對教師的信任感,有的幼兒請教師和自己一起製作一條送給媽媽的項鍊;有的把項鍊送給教師;有的戴著自制的項鍊讓教師欣賞……;整個活動很自然地形成了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這樣教師輕鬆,幼兒也愉快,知識內容在不自覺中得到薰陶。

有這樣一個相對寬鬆而又充滿安全感的環境,允許幼兒有按自己的意願進行活動的自由與選擇的權力,能使幼兒產生積極活動的慾望,是促進幼兒發展的前提。

2轉變教師角色,建立新型師幼關係是關鍵

新《綱要》的提出,使大多數的.教師都認識到:在師幼互動中,教師絕不是簡單的管理者、指揮者或決策者,更不是機械的灌輸者和傳授者,而是良好師幼互動環境的創造者,交往機會的提供者,幼兒的支持者、引導者和觀察者。在《美麗的項鍊》開展的全過程,教師沒有給幼兒灌輸過多關於排序的種種要求和規律,而是讓幼兒自由去觀察、製作、討論,引導幼兒互相欣賞、比較,發現讓項鍊“美麗”的原因,把主動權、發言權交給幼兒,讓幼兒說出自己的想法,表達不同的見解,並請個別幼兒講述製作的方法;同時,也不否認不按規律排序就是錯誤的說法,不去壓抑幼兒探索的積極性,就這樣讓幼兒在嘗試中主動去學習,從中牢固掌握知識,促進了自身的發展。

又如,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提問的總是教師,而作答的就是幼兒。在實施新型師幼關係的過程中,則要求把提問的權力交給幼兒,這樣更能啟用幼兒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的探索精神。設計的問題以啟發幼兒思維,引導幼兒多問一問:為什麼?是什麼?怎麼辦?行不行?……時間一長,幼兒的問題由模糊變為清晰,提問的技能也提高了;剛開始,幼兒提的問題都較簡單膚淺,如“人為什麼要吃飯”“杯子為什麼會漏水”、大小便後為什麼要洗手“等簡單的問題。當然,作為教師並不是萬能的,幼兒提出的問題也不可能一下子全回答出來,於是我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或請家人幫忙;幼兒一聽教師要向自己請教,尋找答案的積極性很高,這就是瑞吉歐的“教師與幼兒拋接球的遊戲方式”,但把“球”推擋回給他們時需要一定的技巧,不要求很美,可不能“傷”及幼兒。

在這種教師和幼兒相互學習的過程中,極大地發揮了幼兒的主觀能動性,挖掘了幼兒的學習潛能;在多次的互動提問後,幼兒的提問水平得到提高,如“植樹有什麼用途”、魚為什麼要生活在水裡“等一系列的問題,總之問題的深度越來越高,在這些問題中有的幼兒提出後自己解決,有的與成人一起完成;師幼良好的互動使幼兒探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因此,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轉變自己在活動中的角色地位,走近幼兒、觀察瞭解幼兒,放手讓幼兒去嘗試實驗的情況下促進幼兒的發展。

3捕捉幼兒的興趣,增進互動學習的機率是保證

師幼互動是在各種活動中進行並實現的,教育內容的選擇、方法的採用,活動的組織等直接關係著活動中良好師幼互動的形成。因此,在活動中要進一步擺正幼兒的主體地位,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首先,在選擇活動的內容時應根據幼兒的興趣,考慮幼兒的實際水平和發展需要,這樣才能吸引幼兒主動參與到活動中,自主地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積極探索某種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的傾向,是發展智力的重要條件,是學習的動力。在小班主題活動《可愛的小動物》開展後,教師為了增加幼兒的認識,在區域中投入了兩隻鸚鵡,每天帶著幼兒去給它們餵食和添水,看到鸚鵡歡快地叫著、跳著,幼兒非常興奮,一到幼兒園就圍著它們轉;可兩週後的一天,其中一隻鸚鵡死了,幼兒在難過之餘,感到奇怪:“為什麼天天給它們餵食和添水,它還會死呢?”教師及時抓住了這一機會,和幼兒一起討論“鸚鵡的死因”。開始,幼兒的答案千奇百怪,有的說:“另一隻鸚鵡不讓它吃”,有的說:“它挑食,不吃我們給的小米”,有的說:“它想媽媽,想回家,很傷心就死了”,還有的說:“一定是哪個小朋友欺負它了。”這些只是幼兒最初級的認識,他們憑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覺得應該就是這樣而給出答案,並且,都認為自己的說法最正確。

作為教師,我沒有及時把答案告訴幼兒,而是給幼兒留下一個問號:有吃有喝,有玩伴,整天跳上跳下,快樂高歌的鸚鵡,為什麼突然死了呢?誰的回答是正確的?正如皮亞傑所言:教師應站在一邊靜靜地等待一會兒,給幼兒讓出時間和空間,仔細觀察他們的所作所為,從中有所發現、有所感悟,而後你的教學可能就會不同於尋常。果然,第二天有個幼兒告訴我:“媽媽說那天天氣特冷,鸚鵡是凍死的。”雖然不是自己想到的,但他找了、努力了;因此教師在同伴面前表揚了他;以此同時,教師請幼兒幫忙出點子“怎樣幫另一隻鸚鵡保暖?”也就是有了前面的這一幕,我們由此產生了《學會保護自己》、《我愛我家》等一系列的主題教學活動。

幼兒的興趣有許多,但需要教師用心去捕捉,幼兒興趣持續時間的長短,及是否有一定的意義,需要師幼共同創造,並在教師幫助下延續,讓幼兒在興趣的驅使下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就如上面的例子,幼兒即學會了如何照顧、愛護小動物,也懂得應如何照顧、保護好自己;即懂得了思考,也學會了去尋找問題的答案;這也是要求教師要時刻起著“支架”的作用,讓幼兒在支架的支撐下新增新的內容,增進有的學習慾望,促進幼兒的發展。

總之,“師幼互動”應滲透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的各個領域,教師時時都要保持這樣的一種教育理念:尊重幼兒,理解幼兒,關注幼兒,把視線保持在和有同一水平上;更好地為有創設條件、提供材料,引導幼兒產生更多的與他們生活經驗有關的生成活動,並在其產生互動;從而順應素質教育的宗旨,把培養幼兒的各種能力作為教育活動的目標,以順應幼兒改革的潮流,強調了有自己的探索,讓幼兒在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學習共同生活和自由表現、表達,構築更加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使幼兒得到更為全面的發展。參考文獻

[1]葉子:《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之《建構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2001年7月出版;

[3]張慧 萍:《福建幼兒教育》之《良好師幼互動關係的建立》福建教育雜誌社2003年7月出版;

[4]黃平英:《福建幼兒教育》之《為幼兒創設自主活動的環境》福建教育雜誌社2004年1月出版;

[5]福建省教育廳制定:《福建省幼兒園教育指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6]葉琦:《福建幼兒教育》之《關於“家園合作”的調查與思考》福建教育雜誌社2003年8月出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