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當前中國調節收入分配差距的公共政策論文

來源:才華庫 3.06W

國小、國中、高中到大學乃至工作,大家都嘗試過寫論文吧,論文是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一種說理文章。寫起論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淺析當前中國調節收入分配差距的公共政策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淺析當前中國調節收入分配差距的公共政策論文

一、公共性

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邏輯起點,也是公共政策的本質屬性和價值取向。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目標的選擇,它指導並規範著具體的政策目標,為公共政策的執行提供行動導向。

二、我國收入分配政策公共性偏離的表現

當前在我國和諧社會構建的過程中出現的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和社會分配不公問題。

(一)政策的公平價值缺失

長期以來的收入分配政策使我國從一個平均主義嚴重的國家逐漸成為收入分配嚴重不平等的國家,具體來說,這種不公平主要體現在:

1。分配起點的不公

我國收入分配政策的起點不公平主要表現在我國城鄉居民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就業等方面的起點不公平。教育收益最多的是窮人,因為教育通過提高人力資本水平,使得受教育者在未來的就業方面獲得均等的競爭機會以及更高的收入,可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實現分配公平。

2。分配過程的不公

我國收入分配政策的過程不公主要體現在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過程中的不公平,這主要造成了人的發展機會不公、進入市場的機會不公。我國初次分配領域採用重效率輕公平的政策,主要是依靠市場機制發揮作用。

3。分配結果的不公平

我國現階段的收入差距擴大和收入分配不公的結果,究其原因是我國收入分配政策的起點不公和過程不公造成的。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實行平均主義的收入分配政策。1981年,我國吉尼係數僅為0。292,那時還屬於收入分配高度平等的國家。

(二)政策的不當傾斜和偏好

收入分配政策會因為某一時期的特殊需要而有所側重,目前存在於我國的城鄉差距、地區差距不斷拉大現象,也是政策不當傾斜和偏好所帶來的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

1。經濟政策的不當傾斜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了改變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低下的狀況,我國把經濟建設作為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著力點。

2。發展政策的偏向

國家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採取了偏向城市的發展政策。我國的巨集觀經濟政策對城市過度傾斜。為了實現工業化原始積累,國家通過實行“工農業剪刀差”的政策手段把一部分農村財富轉移到城市,城市化和工業化對農村和農業的剩餘、資源的過度汲取,城市偏向的公共物品供給使城市居民不用花費力氣就可獲得公共服務,但是農村居民的獲得就非常有限,再加上城市優先的金融政策和財政政策,影響了農業資本的投入,給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程序帶來了障礙,從而制約了農村居民的收入增加,造成農村發展緩慢,使城鄉之間的差距 “鴻溝”越來越大。

3。區域政策的不均衡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大體上遵循了不平衡的發展模式,工業相對於農業優先發展;文化、教育、科技等較為發達的東部相對於西部地區得到了更多的政策傾斜而優先發展;經濟基礎好的城市相對於貧困落後的農村而優先發展。

(三)政策體系的不完善

一項政策對於解決龐大複雜的利益交錯的問題往往功能是有限的,為了使各項政策相互銜接和配套,政府應通過制定一系列不同型別的政策組成一個政策體系,例如整合教育、就業、地區發展、行業發展、社會保障政策等等,以此發揮政策體系整體協調和相互配合的功能,形成政策合力。

1。稅收政策不完善

稅收是國家調節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政策和手段,主要通過對高收入人群徵稅,對於低收入或者無收入人群少收稅或者儘量不徵稅,以此縮小兩者之間的收入差距,同時又可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平衡收入差距的作用。

2。社會保障政策體系不健全

社會保障政策是調節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尤其對低收入者來說是一種保障。相對於已開發國家,我國的社會保障政策存在著嚴重缺陷,使得其在再收入分配方面的調節作用大大減低,甚至出現相反的效果。

3。財政轉移支付手段乏力

我國的轉移支付手段是實行分稅制改革的時候建立起來的,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實現均等化。但我國採取的單一的縱向轉移支付手段,顯然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再加上法律和制度的滯後等原因,橫向的地區間轉移支付制度還沒有形成。

4。政策監管體系缺失

公共政策體系整體功能的發揮還依賴於政策監管體系的完善和健全。目前由於監管體系的缺失,造成了不公平的收入分配,尤其是壟斷性行業憑藉其壟斷地位獲得的收入畸高,這是造成競爭機會不平等的主要因素之一,使得我國的行業差距越來越大。國家對政府官員濫用權力缺乏有效的政策監管。

三、完善公共政策體系,科學調節收入差距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經濟迅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是由於收入分配政策的公共性偏,離導致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社會矛盾趨向尖銳化。

(一)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形成規範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公平一直是人類對社會的訴求。如果一個國家“窮人越窮,富人越富”,這樣的收入分配結果不但使人們的生活水平產生了巨大的差異,心理上的不平衡性也會越來越明顯,最終這種巨大的差異將導致社會動亂。合理劃分市場、政府和社會在收入分配當中的職責,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使它們相互協調,才能實現在“效率優先,注重公平”的基礎上實現公平分配。

(二)協調城鄉發展,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要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必須協調城鄉發展,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要站在經濟社會全域性發展的高度,加快農業農村發展,增加農民收入,解決“三農”問題,實行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形成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新機制。

(三)實行均衡發展的區域政策,優化財政轉移支付,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

長期以來的非均衡發展政策,導致了城鄉之間,不同地區之間的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應該及時調整和轉變收入分配政策導向。借鑑已開發國家的區域政策和反貧困政策的經驗,當前要改進我國的區域經濟政策對收入分配的影響,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財政金融投資力度,大力促進中西部地區的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地區差距。一方面,要將國家投資重點逐步由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中央要適當給予中西部落後地區政策傾斜和優惠,如在固定資產投資、利用外資、銀行信貸、外匯、對外貿易、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和人力資源開發。

(四)完善稅制結構,充分發揮稅收調節收入差距的作用

運用稅收手段調節收入分配,彌補市場機制下初次分配在公平方面的不足是經濟已開發國家普遍而有效的做法。但是在我國,利用稅收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發揮還不充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出現了“逆向調節”的現象。

(五)建立多元化、覆蓋面廣的社會保障體系,確保全民享受經濟發展成果

社會保障是經濟發展的“穩定器”,有助於改善貧困群體的生活處境,緩和貧富差距帶來的社會矛盾。當前我國需要建立以職工基本養老、醫療、失業、最低生活保障為重點的全方位、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救濟、優撫安置和社會福利制度,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擴大各項社會保險覆蓋面,增強保障能力,確保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六)完善促進教育機會均等的公共教育政策,確保教育公平

努力為全民創造平等的受教育機會,是緩解收入不平等的根本、長遠途徑。尤其是要加大貧困地區的教育投入,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縮小社會不同成員間、不同地區間的收入差距。中國可以在借鑑經濟已開發國家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完善當前的公共教育政策,實現教育機會均等,有效克服因教育機會不均等帶來的收入差距擴大的現象。首先,要堅決貫徹執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

總之,面對中國的貧富差距擴大問題,應多管齊下,建立一套完善的縮減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體系,綜合運用稅收、區域發展、社會保障、教育、就業等多種政策手段,各種政策手段相輔相成,形成政策合力,共同促進居民收入差距的縮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