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如何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的反思能力論文

來源:才華庫 2.78W

一、解題過程中的反思

略談如何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的反思能力論文

反思使學生不拘泥於題目本身,而是利用發散思維,通過解題的方法進行概括,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解題問題的能力。比如,小數乘除加減法的計算教學。在解答1.25×7.5×0.4、10.56-3.7×0.2-3.56、5.3×4.5+5.3×5.5這幾個題目的時候,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反思,讓學生觀察、發現算式的特點,找出解題的規律,可以提高解題的速度和準確率。之後,教師應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對這樣的題目找出解題的綜合辦法,並找出相應的習題進行鞏固。

二、解決問題後的反思

因為國小生對學習的自主性還不夠,所以要進行解題後的反思,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在解答完數學問題之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採用提問題式的反思方法進行數學學習內容的反思,通常採用的問題有:解答這個問題採用的是什麼方法?還有沒有其他的解題方法?哪種解題方法簡潔?解決問題的時候都遇到了哪些困難?通過這次解題,學到了哪些知識,獲得了哪些經驗?通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辦法,對培養學生多角度、多側面和多層次的解題方法以及其他方面的思維都有直接的作用,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總結反思的習慣。比如,對分數的學習及問題的解決:一本書,第一次閱覽了全書的三分之一,第二次閱覽了全書的二分之一,這本書還有沒有閱覽?兩次閱覽了全書的。這道題包含了分數的加減法,多數學生都很快解答出了這個問題,但教師還是要讓學生按照上面的問題進行反思,以便在以後類似的解決中可以迅速、準確的解決。

三、課堂結束前的回顧反思

課前對知識的反思就是對知識的預習過程,學生通過對將要學習的知識的預習,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提出問題,在進行學習的時候學生可以帶著問題去學習,去掌握知識。國小五年級的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知識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包括數學知識的學習、發展和應用過程。這就決定了數學思想的滲透,這需要教師依靠平時的教學讓學生自覺主動學習和理解。比如,對2、3、5的倍數特徵的學習,在進行學習前,學生就可以進行反思,為什麼這三個數字的倍數就會有各自的特徵呢?其他的數字有沒有屬於自己的特徵呢?帶著問題學習,學生充分掌握知識,這也是課前反思的效果。

四、課後的反思

進行課後的反思,也就是對所學知識進行復習鞏固的階段,課後反思應是一個複習的學習過程。在課後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消化和吸收,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經歷的環節。學生可在課後對所學知識進行反思,看看自己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還有哪些知識沒有達到學習所要求的水平,所學的問題還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式等。比如,對多邊形面積的學習,在課後,學生就可以參照校園內的實際圖形(如花壇、操場、講臺、課桌等)對多邊形的面積進行復習,並進行反思,看是否對面積的計算有更好的處理方式。

五、建立錯題集,在錯誤中反思

只要對知識進行學習,就難免會出現錯誤,數學這門學科是需要很強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學科,別說是國小五年級的學生,就是教師都難免會出現錯誤。為了讓學生在今後的學習解題中,不再犯從前出現的錯誤,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建立錯題集,對每次出現的錯誤都應該記錄進去,並仔細分析錯誤的原因,在題目旁進行標註。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對錯題進行收集記錄,找出錯誤的理由,掌握錯誤的特點,找出存在的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儘量避免在未來再次發生這樣的錯誤。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