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教育論文

來源:才華庫 1.6W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說到論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論文寫作的過程是人們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那麼一般論文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語文教育論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語文教育論文

國小語文教育論文1

【摘要】在國小語文課堂中培養人文價值教育是時代發展的趨勢,也是教育目標的要求。這樣,如何在教學中滲透人文價值,就是老師們研究實踐的重要問題。在國小語文課堂裡,傾注仁愛之心,耐心養成“正當行為”,靜思中入情入境,能夠達到內化成學生自己的人文價值的目的。

【關鍵詞】國小語文教學 滲透 人文價值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良好思想道德風尚,同時也要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這段話體現了國小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價值的重要性。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價值所涉及的內容是比較廣泛的,我們嘗試從三個方面入手,主要採取以下一些策略。

一、傾注仁愛之心

塞斯亞·賽·巴巴曾說過:“你可以通過仁愛學生來教學生學會仁愛。” “仁愛”是重要的人文價值。我們的語文書裡,有很多課文都滲透“仁愛”教育。我們可以在傳授學習方法之餘,培養學生的仁愛之心。《窗前的氣球》是二年級上冊第六組教材中的一篇課文。本組以“關愛他人”為專題組織教材內容,《窗前的氣球》是一篇充滿童心童趣、至情至真的文章,表現了同學之間純真的友誼。課文以科利亞的情感變化為線索,講述了科利亞生病住院,米沙和同學用氣球給科利亞帶去問候的故事。通過本文的學習,學生能充分感受到科利亞的同學關心、關懷之情,從而體會到要在生活中關愛他人、珍惜友情。

教學中,我藉助導學案,讓學生明確本課的學習目標,精心設計“自學導航”,讓學生思考:窗前的氣球,是誰送給誰的?為什麼要送氣球?這是兩個很關鍵的問題,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能感受到濃濃的友情,體會到友情的可貴,認識到要為有困難的人送去自己祝福。在合作學習這個環節,我就引導學生髮現科利亞心情的變化。一開始,科利亞獨自呆在病房裡,覺得“真沒意思”,當他看到窗前的氣球,“心情一下子好了許多”,並高興地笑了。科利亞心情的變化,原因在於同學們的“問候”和關懷。課堂結束的時候,我運用了靜思,學生安靜地閉上眼睛,專心地聽我朗讀課文,再一次走進課文,感受深刻的友情,明白到要學會關心他人,有仁愛之心。

就這樣,學習了這一組以“關愛他人”為專題的課文後,我能感受到學生在關愛他人方面的表現更明顯了。看,小年同學即將要嘔吐了,小恩馬上拿一個小桶給他;小朱流鼻血了,同學們爭著送紙巾;小聰忘記帶筆盒上學,大家連忙把自己的鉛筆和尺子遞給他。我越來越欣慰,“仁愛”真是一種巨大的力量,讓班集體更溫馨、更和諧,學生更融洽。

二、耐心養成“正當行為”

“要控制好自己的行為,必須具有辨別力,因為在判斷錯誤行為時必須要用到辨別力……切不可讓錯誤行為去傷害別人。”——塞斯亞·賽·巴巴

“正當行為”是五大人文價值的其中一個,它包括:禮貌、整潔、尊重、責任感、服務、勇氣、義務和自我控制。這段時間,我著重幫助學生養成“正當行為”的“自我控制”。

二年級的男孩子活潑好動,課堂上有時很難做到“自我控制”。看,A同學正在專心致志地玩著尺子和鉛筆,頭也不抬,把自己置身於課外;B同學則神遊太空,眼睛沒有焦距,盡情地發呆:C同學手舞足蹈,興奮得很,自得其樂。這些情景常出現在語文課堂上,嚴重影響著學習。我分析,這是學生缺乏“自我控制”的控制。雖然他們都清楚課堂的要求,但控制不了自己,不能靜下心來專心學習。如何幫助他們解決這頭“攔路虎”,讓他們做到“自我控制”呢?我充分發揮了賞識和批評教育。當他們專心學習時,我就給予大拇指和賞識的眼神,並播放優美的音樂,讓他們感受到“自我控制”帶來的好處。當一些學生無法控制自己時,我只有不厭其煩,不斷督促,並藉助學生的力量,讓學生互相提醒。一些可惡分子屢教不改時,只能在課後繼續教育,並採用“補習”的方法,讓他們在別人玩耍時補回之前的學習。

作為老師,我們要耐心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擁有正當行為,讓學生漸漸具有辨別力,儘量不出現錯誤行為,不讓錯誤行為影響自己,更不能因為錯誤行為去傷害別人。

三、靜思中入情入境

靜思,是一種讓師生在短時間內放鬆的技巧,也可以用來集中孩子們的注意力;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靜思也是一種對自我情緒的調整,通過靜思可以讓情緒平和。想象靜思是很常用的一種靜思方式。

《“紅領巾”真好》是二年級上冊第七組教材中的一首小詩。兩幅課文插圖形象傳神,文章採用擬人的手法,向我們展示了小鳥的快樂、活躍和勤勞。“紅領巾”的愛鳥行動點明瞭“保護自然,愛護鳥類”的主題。課後男孩的思考:“除了愛護小鳥,我們還應該愛護哪些小動物呢?”耐人深思。

課堂上,播放一段鳥兒在森林中鳴叫的輕音樂,孩子們閉上眼睛,豎起耳朵,我就輕聲描述音樂所展示的美妙畫面:清晨的森林,霧濛濛,可愛的小鳥在林間嘰嘰喳喳,蹦蹦跳跳,一會兒唱歌,一會兒梳理蓬鬆的羽毛;太陽出來了,機靈的小鳥撲稜稜,飛來飛去,不停地捕捉害蟲,保護翠綠的樹苗。多麼惹人喜愛的鳥兒呀!多麼美好的清晨呀!孩子們用心傾聽著鳥兒那美妙動聽的聲音,感受著舒緩的樂曲,似乎看到了詩歌所描述的情境,看到了快樂、勤勞的小鳥,愛鳥之心油然而起。這樣,“保護自然,愛護鳥類”的人文價值觀念就悄悄地在靜思中進入了孩子的心靈。

語文教學中還有許多滲透人文教育的方法。我們完全可以發揮課文字身所固有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目的、自覺地以教材中感人的事蹟,高尚的思想情操等薰陶學生,教育學生,在學生的心靈上播撒做人的良種。妥善尋找教學與育人的最佳結合點,在“滲透”“滋潤”上下功夫,從語文教學的各個方面、各環節仔細揣摩,有機的進行人文教育。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制定:《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1年版.

[2]楊愛粉.以生為本 努力搞好語文課堂教學 [J].科學教育,2008,(11),126.

[3]雅斯貝爾斯.鄒進譯.什麼是教育.

國小語文教育論文2

【摘要】學生的創新意識在一定程度上來源於教師的創新意識。所以教師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技巧,教學手段有獨創性、新穎性,自然而然就會誘發學生的創造思維。

【關鍵詞】學生 語文教學 創新 鼓勵

中央領導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21世紀是以知識的創新和應用為重要特徵的知識經濟時代,由此可見培養學生創新素質已經是資訊化社會的需求,所以我們在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必須著眼於樹立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上,培養和造就具有創造性個性品質的優秀人才。

那麼,在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有效創新教育呢?筆者談談自己的思考與實踐。

1、環境“活”,激發創新意識

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閒暇出智慧。”心理學原理也告訴我們,在愉快、和諧的環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發揮,其個性心理特徵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由此可見,輕鬆、活躍的教學環境能夠讓學生在全神貫注中愉悅身心,激發靈感,淋漓盡致地發揮創造力。由此,教師要運用各種教學手段,為學生創造寬鬆、活躍的課堂學習環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我認為,良好的課堂環境應該包括寬鬆的氛圍和創新的情境,二者分別構建了課堂的“大環境”和“小氣候”,它們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是在國小語文課堂中實施有效創新不可或缺的外部條件。

1.1 精心營造寬鬆氛圍。

活潑、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是學生創新的重要前提,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蘇霍姆林斯基也曾經說過:“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所以,作為課堂的組織者——教師,應該把自己當做普通一員,與學生和平相處,營造出一種寬鬆的、具有豐富反映的、給學生以心理安全的學習氛圍。

經過多年的課堂教學實踐,我認為要營造寬鬆的學習氛圍,首先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素質教育的本質是“主體教育”,主體地位的充分體現,是培養學生創新的根本。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尊重他們的人格,信任和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我真正把學生當做一個自主的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具有巨大潛能的人,和平對待。因此,學生們有發問的權利,有說“不”的權利,有不同於他人的權利,有保留不同觀點的權利。並且我經常給學生創造“鑽空子”的機會,時刻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最大限度地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創新活動。

其次教師要把“微笑教學”帶進課堂。

一堂課教師柔和的語調、期待的目光、親切地撫摸、關注地傾聽、激勵的語言好似一條條情感的紐帶,使師生感情更加融洽,溝通更加順暢;教師的信任、鼓勵、欣賞、讚揚,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併產生“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營造有利於創新教育的精神環境之關鍵”。事實確實如此,我在課堂上巧用“微笑藝術”,使孩子們在寬鬆的氣氛中,敢想、敢說、敢做、敢創新。

1.2 巧妙創設創新情境。

求知慾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驅力,也是激發學生創新的基礎。因此,教師要依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利用國小生的好奇心,緊密結合語文教材本身豐富的感染力,創設情境,激起學生內心強烈的興趣和刨根問底的慾望。從而將“教”的願望轉化為“學”的內在需要。

2、技巧“活”,發展創新思維

學生的創新意識在一定程度上來源於教師的創新意識。所以教師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技巧,教學手段有獨創性、新穎性,自然而然就會誘發學生的創造思維。這也正是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成功的關鍵。

我認為在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教學機制,根據教學情況,教師適度的引導和巧妙的點撥,既能保證語文課堂順利的進行,又能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靈活和創新性,收到“一石激起千層浪”、“四兩撥千斤”的效果。而不著痕跡地啟發學生並由此展開文章的閱讀活動,則更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展創新思維。

2.1 相機而動,巧引導。

作為國小語文教師,不僅要研究教育教學理論,把握學生的認知規律,合理設計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教學環節,還要在“善導”上下功夫。

在教學《灰雀》時,課文寫到第二天列寧到公園見到了那隻灰雀。至於灰雀與小男孩到底有何關聯,灰雀是怎樣回到林中的,是課文留下的空白,我在設計這段教學中,有意挖掘這段空白,引導學生體會小男孩的心理過程,由此引發想象:小男孩對待列寧、對待灰雀的態度及變化,放回灰雀的過程等。這樣,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積累和經驗,補上了這段“空白”,加深了對文章中心的理解。又如《秋天的思念》一課,我引導學生從課題入手質疑,學生根據課題找出題眼,大膽發問:“作者思念什麼?為什麼思念?為什麼是秋天的思念?”如此一來,教學指向清晰明快。

在引導過程中,我注意時間和分寸的掌握,既不喧賓奪主,又達到開拓創新的目的。

2.2 實時而為,妙點撥。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教師的引導要注意適時和適度,而點撥則講究巧妙性和啟發性。

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中,學生在賞析“落葉在林中飛舞”一句時,都認為“飛舞”用得好,但好在哪裡,一時說不上來。我見此情景,巧妙一點:葉子像什麼飛舞?學生馬上聯想到:蝴蝶,落葉像蝴蝶一樣在林間飛舞;有的學生補充:像黃蝴蝶,像紅蝴蝶;有的學生則領悟到:啊!樹葉活了!秋天的小興安嶺真美啊……又如《草地夜行》的最後一段,文字含蓄,餘味無窮,是課文的重點、難點。學生提出問題:課文開頭寫小戰士飢餓疲勞,走路只是一步一挨,後來他既沒有休息,也沒有吃東西,怎麼會“邁開大步”向前走呢?這個疑問的.產生是由於對課文的前後聯絡缺乏連貫的思索。我通過點撥,提醒學生注意這種聯絡,讓他們自己找出答案。學生通過思考,疑問便迎刃而解。隨後老師一語作結,使學生的認識更深一層,這樣的點撥,真可謂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巧妙的點撥不但拓展了學生的思路,而且對創新思維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3、主體“活”,培養創新能力

創新從哪裡來?它來自於學生的探索。來自於學生動口、動腦、動手的實踐。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主動探究和實踐活動是密不可分的,是學生“動”起來的具體表現。只有學生積極地多方面地探索,創新方能逐漸成為他自身品質的一部分。

3.1 積極鼓勵主動探究。

學習是一項以個體參與為主要形式的認識活動,沒有學習主體的參與,教學工作很難有所成就。國小語文課堂要廣泛採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為學生的學習內容是開放的、多元的,而學生之間存在不同的個體差異,他們通過獨立的學習活動,面對同樣的問題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思維方式,產生各種各樣的結果,正如“一千個讀者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採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就會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討論、交流機會,在互動、互助、溝通的過程中,有效地激發學生創作的火花。

3.2 注重實踐活動。

實踐活動是語言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在活動中,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鍛鍊他們敢想、敢做、敢說的創新精神,我在課堂中開展實踐活動幾乎到了“見縫插針”的地步:從寫一兩句話的感想到續說、續寫課文;從根據課文繪畫到表演課本劇;從提建議到寫調查報告;從辦壁報到做導遊等這些活動,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質和綜合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知識,鍛鍊技能,從而挖掘潛質,掌握創新的本領。

教育是一把雙刃劍,“可以培養創新,可以扼殺創新”,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在《學會生存》中的精闢論述。它警示我們必須把實施創新教育放到戰略的高度,要堅決杜絕壓制思想,扼殺創新的行為。我將牢記自己肩負的責任,繼續在啟用課堂教學,勇於開拓創新的道路上,不斷探索,自覺從整體的教育目標出發,審視和設計每一次課堂教學行為,真正挖掘所有學生的潛能,讓所有的“金子”在這裡熠熠生輝。

國小語文教育論文3

在國小語文教育課堂中提倡素質教育非常重要,素質教育主要是指以培養人的全面素質為目的的教育,課堂是對學生開展素質教育的主要地方,也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渠道,是師生雙方活動的重要形式。那麼,如何提高同學們的學習效率,讓同學們在愉快輕鬆的課堂上掌握授課知識與提高自身的運動技能呢?如何讓同學們從小就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同學們主動、愉快地學習,下面就我的經驗簡單談點體會。

一、設計問題引導學生

1.1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理解能力

在進行課堂設計時多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理解能力在進行課堂設計的時候,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經驗為設計的中心,在設計時多考慮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和內容可以使課堂設計達到預想的目的以及效果。把學生引入課堂教學活動當中,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中心,將問題與實際生活相聯絡,進行這一課程的問題設計,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1.2減少授課過程中對多媒體的應用

也許多媒體對於教學有著很大的幫助,但是國小生的教學過程中不應該經常使用多媒體教學,在教學設計過程中要儘量多得讓老師進行板書教學這樣有助於學生的理解,以及培養學生自己動手的習慣。知識點都由老師進行親自的解答,以老師為榜樣,鍛鍊學生自我動手能力,同時,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主動思考,積極發言,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1.3增多授課過程中的評價

其實相比於總結性的評價來說,授課過程的評價更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因此,不應該只盯著結果,學生學習的過程也同樣應該得到肯定,只有發現學生學習中的問題,才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這不僅有利於語文學科的學習,同樣有利於其他科目的學習。

二、在課堂應用及實施“質疑、釋疑”教育

2.1教師創設“質疑”的環境,教會學生質疑的方法。

2.1.1教材質疑。教學時,可以在審題時讓學生提問,引導學生積極回答,引導學生大膽提出質疑,整節課就圍繞學生們的疑問展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們在課堂上發言積極主動,情緒高漲,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

2.1.2聯絡實際導疑。部分比較接近學生學習、生活實際的課文或口語交際,老師可以通過在教學中再現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或直接引領學生走進自己日常的學習生活,讓他們在實際體驗中提出問題。同學們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提出各種問題,在問題中加強對文中的“與書為侶”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2.2教師給予學生“質疑”的動力。

2.2.1教師要善待疑問,評價提高。對於教學中學生提出的好問題,教師應當立即給予肯定,及時表揚,並共同分析這個問題“好”在哪裡。這樣,不僅有助於提問的學生提高能力,也對其他學生指明瞭質疑的方向,樹立了範例。

2.2.2引導疑問,評價點撥。對於學生提出的“好”問題,教師也應給予肯定和表揚。然後,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稍加點撥”,如“可不可以換成這麼問?”也可以追問一個問題,讓這些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加深對提問方法的理解,以便為後來的提問打好基礎。

2.3教會學生“釋疑”的技巧

2.3.1發現契機,辯論釋疑。學生在質疑中會提出不同的問題,並自由思考,組織語言,討論交流,從而養成自主解決問題的習慣。這樣不僅可以解決他們的疑問,也能使學生的思維、語言表達能力得到發展,還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與人合作交流,並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2.3.2引導點撥,對話釋疑。在課堂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把天生就存在頭腦中的知識給釋放出來。以對話的形式既解答了學生提出的問題,讓他們在釋疑中更自由地思考,更主動地投入學習,從而更深刻、透徹地理解課文。

三、創新開展作文教育

3.1命題注重展現真情實感

學生不僅需要了解怎樣的作文才可以稱得上優秀,還要明白怎樣才可以寫出優秀的作文。所以,考慮到國小生本身的認知水平和學習特點,在國小語文的寫作訓練當中,教師應該重視作文命題,能夠讓學生將真實的生活,真實的情感展現在題目上。

3.2開展作文鑑賞教學

在日常教學環節,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課文進行鑑賞,通過這樣的方式,不但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學內涵,同時,還能夠增強學生的主觀感知能力。讓學生體會到寫作的技巧,掌握這樣的寫作方式,然後在自己的寫作當中應用,有利於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

3.3開展作文精心批閱

在國小作文教學中會遇到很多問題,但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夠忽視作文修改這一塊。對於學生而言,作文批改是提高寫作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所以教師要注重作文批改,同時幫助學生培養修改作文的習慣。對於學生寫作當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就需要專門進行講解,開展各種專項訓練,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法。注重作文講評,讓作文放飛學生心靈舞臺,才是作文批改的關鍵之處。

四、結束語

國小生是祖國的花朵,國小教育是一切其他教育方式的基礎,國小教育的有效進行對於國小生未來的發展是至觀重要的。為了促進國小生的進一步發展,國小語文教師就需要將自身的教學方式加以改善,尋找最適合學生學習的方式。語文作為一門科學,語文教學作為一門藝術,“活”是新課程教學的根基,要讓自己在新課程教學中脫引而出,關鍵是在“活”字上下功夫,這樣,新課程才能有一個自由、廣闊的天地。目前,國小語文作文教學的創新途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需要走,希望通過本文的闡述,能夠給大家帶來更多靈感上的啟發,從而為國小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帶來更多的幫助。

國小語文教育論文4

【摘要】語文教育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學生的價值觀除了我們在語文課堂的正確引導之外,生活的浸潤也起著非常大作用。如何把語文教育和生活浸潤結合起來,我的感悟是:要把生活作為語文教育與教學的素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慾望:要在國小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感知生活、理解生活、探究生活,從而達到牽手生活融進生活的目的。

【關鍵詞】國小語文;教育化;牽手;生活;融進生活

一、國小語文教育生活化的內涵

國小語文教育的生活化就是要突破語文教育脫離生活的抽象性,使語文教育還原到其生活母體中去,恢復其生活化的品格和價值,使學生在當下的生活中,能自如地表達生活的意願和洞悉生活的資訊,使聽、說、讀、寫成為滿足生活需要與參與社會生活的重要方式。語文教育的生活化就是要使人在生活中感受語文和學習語文,並將生活的興趣和內容灌注到語文教育和教學中,使學生在語文教育中不斷獲得精神的滋養和生活感悟,引導學生過一種精神富有和有意義的生活。

二、國小語文教育生活化要解決的問題

國小語文教育的生活化首先必須解決的是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問題,要解決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問題,就必須從生活人手。生活是語文的根。語文學習的興趣歸根到底來源於生活的興趣。因此,必須立足於生活,去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興趣是一種個性心理特徵,它是在一定的情感體驗影響下產生的一種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意識傾向,是推動人去主動自覺地從事某種活動的一種內驅力。要想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就必須使語文學習走出知識化的牢籠,把生活本身作為語文教育與教學的素材,從而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和自主性。

三、國小語文教育生活化涵蓋的教育內容

國小語文教育的生活化要求語文教育內容必須向生活擴散。語文是一門極其生活化的學科,課文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國小生正處於開始關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齡階段,對一切充滿好奇和熱情。語文教學應該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擴充套件,全方位地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縮短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間距,激發學生對生活的好奇之心和驚異之情,刺激學生參與生活、感受生活、探究生活和表達生活的興趣。學生的興趣首先源於對生活的親身參與。針對國小生參與意識強烈的特點,語文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特殊的“家庭作業”,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讓他們在學會生活本領的過程中獲取素材,在提高生活能力的同時逐漸明白語文的生活意義,引導學生在享受生活樂趣的過程中生成表達生活的興趣和願望。

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來自於自己在生活中的專長和自我表現的慾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鼓勵學生要有專長,並要敢於在學習、生活中展示自己的專長。在學生對自身專長的展示和表現中,往往會使學生獲取許多語文的寫作素材,而這些素材往往別具一格,視角獨特,對於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信心很有裨益。學生的學習興趣還來自於對生活的發現和觀察。生活之真、善、美是需要發現的。觀察是認識生活的前提,是獲得語文教育素材的重要途徑。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向生活,接觸自然,接觸社會,指導學生留心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養成觀察和思考生活的良好習慣。國小語文教育的生活化還要求教師注意培養學生表達生活的慾望和興趣。

在國小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認真地寫好每一篇作文,而且更應培養學生用寫信、寫日記、寫隨筆等靈活多樣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心聲的習慣。通過這類社會參與和語文實踐相統一的活動,學生的語文學習的興趣會獲得很大的提高,與此同時,學生的語文能力及其背後所蘊涵的現代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也會得到提升。因此,國小語文教育的生活化要求學校和教師要創造條件,豐富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有景可看,有話可說,有情可抒,有事可敘,在生活中能夠充分感受語文的樂趣,體悟語文的魅力,使語文真正成為學生精神生活的內在環節。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真正在自主的學習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感受語文的魅力,在生活化的語文實踐中發展和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

四、國小語文教育生活化要實現從“書本”向“生活”的歸真

要想實現國小語文教育的生活化,還必須實現從“書本”向“生活”的歸真,使學生在面向“書本”中感受“生活”。語文教學面向“書本世”的閱讀、欣賞過程,實際就是引導學生感知生活的滲透過程。教師通過對學生“閱讀”、“欣賞”、“描摹”的指導,應當使學生體會到文章所蘊涵的生活韻味並以之去感知生活,提高學習興趣。具體而言,就是使學生與作者達到精神的溝通與默契,激發積澱在學生心底的生活積累,使他們產生語文表達上的衝動。在國小語文教育中,學生往往覺得“書本”與他們的“生活”相距甚遠,因此,不能真正沉浸在其中。

這就要求我們在閱讀指導中幫助學生撩去那些文學巨匠們的神祕面紗,將作品中的生活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拉近,使他們能夠站在具體的生活語境中感知特定的生活情境和狀態,並注意運用媒體教學手段,增強學生對生活感知的直觀性,開發學生對生活感悟的潛在力。在感知生活、體驗生活的基礎上,要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交流,讓學生在真誠的交流和談論中探究生活,表現生活。學生的生活積累是有限的,這就決定了他們對事物的認識也是有限的,不同的學生對生活原生態的認識會存在很大的差異甚至是矛盾。這正是引導學生探究生活的前提條件。為提高學生對生活有較深刻、完整的認識,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組織學生相互交流、批評、爭鳴,以便他們取長補短。

五、結束語

國小語文教育生活化是一個很現實和很真實的時代命題。生活是教育的根,在教育學的課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談教育與生活。離開教育談生活或者離開生活談教育,那都叫割裂。特別是離開生活談教育,教育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作為教師,我們唯有指導學生引導學生,讓他們與生活牽手並最終融進生活。讓他們真切理解語文和生活之間的內在關聯,從而感知生活、體驗生活、探究生活,把教育和生活合成為有機和系統的一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