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關係論文

來源:才華庫 2.01W

一、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政策導向關係分析

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關係論文

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是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普通教育是向更高一級院校輸送人才,而職業教育使學生掌握一門專業技術,成為社會建設的主力軍。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不同層次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當前我國普通教育熱與職業教育冷的現象普遍存在,政策導向不盡合理,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招生政策存在差異

國家、政府的政策、資金、人事、招生等方面的不平等,致使職業教育資源出現流失現象,有些職業學校被層層下放,有的職業學校被停辦或改做他用。在招生政策上,考分高的進入普通一、二、三類高中,所有普通高中錄取完畢後,剩下的低分考生再進入不同的職業高中。同樣,在高校招生中,由於本科層次幾乎不設職業教育,本科錄取階段固然不存在職業教育的錄取,而只能參與專科階段的錄取,但即使是參與第三批錄取,高職院校和高職專業仍得排在師範、農林類專科院校或專業之後再進行,剩到最後的低分考生才是職業高校的錄取物件。這種招生政策的傾斜導向,實際上是進一步強化了“重文輕技”思想,加大社會等級觀念,滋生了追求高學歷的社會環境,這種失衡的社會心理需求必然導致國家教育結構的重大比例失調。

2、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錄取比例及辦學質量不協調

普通教育是以培養德智體美健全人格全面發展發展為宗旨,以學習基本知識為導向,在新一輪的教育體制的改革下,21世紀,我國普通高中大發展和中等職業教育的大滑坡。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資料顯示,2009年以來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結構呈現了明顯改變的趨勢,普通高中招生人數由2009年的830萬人降低到2013年700萬人,中等職業教育由2009年869萬人降低到698萬人,而高等教育招生人數由2009年640萬人增到823萬人。從普通高中,中等職業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招收人數變化情況可以看出,自2009年以來經過幾年的大力調整,基本實現了高中階段普職比例相當,但高等教育卻卻普職發展不協調,在普、職溝通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但還沒有形成有效的機制保障。綜合來看,普、職教高等教育之間在辦學的質量和效益等方面仍存在不協調的現象。

3、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的辦學政策不連續、不互補

職業教育與普通高校教育建立連續、互補的教育體系,為人們選擇不同的成才路徑,為多樣化途徑培養人才提供了選擇。同時,樹立大職業教育觀,建立完備的職業教育體系,形成初、中、高多層次的職業教育體系。淡化“職中、中專、技校”和“普通高職、成人高職”以及“學歷教育與培訓”之間的差異,強化中、高職的統一管理,實行多元化、多形式、多層次、多型別相結合的辦學體制,徹底解決長期存在的條條塊塊的管理模式,打破本位主義的束縛。在教學內容、課程設定上突出每個階段的特點,並相互銜接。實現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的一致性,無論是普通教育還是職業教育,完全可以根據個人願望選擇入學。這樣才能使教育的能效和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也給職業院校畢業生提供更多的成長機會。建立溝通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補習教育,建立一種規範的補習教育制度,具有綜合教育選址的學校,學生可以接受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和發展方向,進行有選擇的定向學習,實現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比較合理的溝通和銜接。

二、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社會認知關係分析

1、學生本身對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認知

在幾千年“學而優則仕”的封建觀念影響下,莘莘學子千軍萬馬去擠考大學這座“獨木橋”,然而能升上大學的畢竟只是少數,在同齡人中只佔6%—7%,其餘的人被擠下“獨木橋”。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從教育客觀上來講,應調整中等教育的結構,即學生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後進行分流:一部分分流到職業學校,一部分分流到普通高中。分流的比例為60%—70%進入中等職業學校,30%—40%進入普通高中。職業高中畢業生少部分升入對口高等院校深造,進一步推動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絕大多數學生學有一技之長,回家發家致富,成為當地經濟建設的主力軍和領頭雁。

此外,不同地域對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認知差異明顯。對我國教育發展的實踐表明,中西部地區高中階段教育的發展潛力是巨大的,尤其是中等職業教育。雖然國家一直強調中等職業教育的重要性,並適當通過行政手段的調控來促進它的發展,但目前中西部地區的中等

職業教育遠不能撐起高中階段教育的半壁江山。隨著全球化、市場化程序的加快及就業形勢的變化,人們對於教育改變命運的看法,會因地域、經濟、文化背景等產生不同的看法。不同群體也會形成其特有的認同模式。對於廣大中西部學生來說,高中階段教育的選擇不僅是自身意願的結果,更是適應社會發展的節奏,形成的應對策略。

2、學生家長對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認知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使人們意識到知識改變命運。改革開放的大潮中,知識型人才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廣大的家庭寄希望用知識武裝自己;同時在巨大的競爭就業壓力下,希望自己的後代能夠用高學歷敲開未來美好生活得大門。於是家庭條件好的孩子自然進入普通高中教育的大門,而有著巨大生活壓力的父母們也滿心期待進入高中校門的孩子能夠圓兩代甚至祖祖輩輩的大學夢想。於是,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人們把更多的希望寄託給了普通高中教育,希望可以通過對教育的高投入帶來高收益,實現人力資本邊際效應的最大化。但並非所有學生都能走進高中的校門,那些沒有良好的家庭社會資本,沒有可利用的人脈關係,對孩子未來就業狀況沒有強大信心的父母,選擇對就業有承諾的職業教育,同時較少的教育投入,讓很多沒有條件可以依賴的家長看到了希望。同時,現階段的高等教育存在諸多弊端,好多大學生在畢業後找不到專業對口的職業,或在大學階段沒有學到真正的知識,在面對就業選擇時還需要重新回爐,進行職業技能方面的培訓。這對渴望有一技之長的學生來說,相對較短的學習時間,壓力相對小的學習環境,可以期待的學習成果,成為選擇職業教育的動因。

3、現實條件影響認知和選擇

無論是考慮到教育成本與收益,還是家庭社會資本的權衡,學生選擇職業教育更多的是想在畢業後得到期許的工作,但是中等職業教育能為大部分學生找到滿意的工作嗎?現階段教育已經成為了一種產業,尤其是高等教育和校外培訓機構,他們在知識經濟時代贏得了滿桶金。不收學費的中職院校,只是在維持著一種正常的義務性教育活動。學校師資、教學質量、配套設施等良莠不齊,多數院校都不能為學生找到理想工作。曾經對職業院校的“分配工作”抱有無限期待,可用一位家長的.話的說,“分配到街邊小攤上也叫分配工作”,由此可見,職業教育對於學生就業出路不負責任。此種狀況之下,人們對於未來的職業發展沒有可以預見的美好前景,對職業教育越來越沒有信心,產生信任危機。

在升學率這一硬性指標的規定下,不管是學校、家長還是學生,在高中階段接受的磨難是最多的。父母和老師在承受壓力的同時,把更多的希望和囑託寄予學生、孩子身上,把考試技能當成唯一技能來對學生進行培養,缺乏對生活技能、心理素質和學生道德品行方面的培養。這使接受普通高中教的孩子們,成了之乎者也的書呆子和考試的機器,面對生活和未來就業等的競爭壓力,沒有較強的應對能力。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大學生的就業難、畢業之後的再回爐,這些都是他們選擇普通教育時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三、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互動融通、協調發展的策略

2004年6月,時任國務委員陳至立曾經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教育體系的兩個支柱,必須協調發展,不能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不同層次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國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國家對於發展職業教育的方針,政策,制度的提出,傳統文化觀念等一些社會外在因素的影響,對於推進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和諧發展提出戰略性的策略。

1、轉變思想觀念,使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價值觀層面保持一致

當前教育體制改革的價值取向在追求個人主體性發展的同時,還重視對科學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適應性。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也是以培養人為目標,以服務社會為宗旨,發展職業教育應是我國職業教育的長期政策。將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更好地銜接起來,更好地為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

2、政府部門作出對職業性人才的培養指示,促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協調共生

為了貫徹落實全國人才工作會議精神,勞動保障部提出八項關於培養適合我國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措施,其中,第二項措施指出: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實施“三年五十萬”新技師培養計劃。第三項措施指出:組織開展技能競賽等多種形式活動,完善高技能人才選拔機制。第四項措施指出,改進高技能人才評價方式,完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第五項措施指出:建立高技能人才開發交流機制,促進其發揮更大作用。第六項措施指出: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引導更多的技能勞動者崗位成才。

3、深化勞動人事制度改革,促使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溝通銜接

受傳統觀念“一紙文憑定終身”及學歷本位的影響,職業學校畢業生的就業機會和薪酬待遇得不到應有的保障。因此,我們應進一步完善以能力本位取代學歷本位的聘用、晉升和薪酬制度,建立健全以職業為導向、以工作業績和實際貢獻為重點,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並重的人才評價體系,逐步規範企事業單位勞動用人機制,切實保障職業教育畢業生和普通教育畢業生都有同等的競爭機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