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一體格局推進的論文

來源:才華庫 1.8W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加快城鎮化發展的戰略意義;中國城鎮化的瓶頸制約;總結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新世紀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加快城鎮化發展水平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加快城鎮化發展水平是統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加快城鎮化發展水平是堅持以人為本、加快城鎮化發展水平可以成為啟動農村市場乃至擴大整個國內需求的切入點、農村內需不足的制約、沒有農村的繁榮和農民的富裕,我國的城鎮化就會遭遇極大的困難、勞動力就業的制約、實際提供就業崗位將穩定在1000萬人左右並呈遞減趨勢、城鎮發展需要按照綜合協調、政策整合的要求等,具體請詳見。

城鄉一體格局推進的論文

[摘要]經過30年的改革與發展,我國農業生產和農村非農化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農村城鎮化具備了加快發展的條件和基礎。在當前農民收入增長乏力、國內需求不旺的形勢下,加快農村城鎮化程序,對於啟動農村市場、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推動鄉村工業和農業產業化進一步發展、轉變農民生活方式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關鍵詞]城鎮建設加快程序

一、加快城鎮化發展的戰略意義

21世紀是城市的世紀。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新世紀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也是工業化、現代化的重要標誌。

(一)加快城鎮化發展水平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客觀要求。當前,從總體上看,我國的城鎮化水平仍嚴重滯後於工業化,我國的城鎮化率與同等經濟發展水平國家相比要低10個百分點,與同等工業化水平國家比要低約20個百分點。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家之間、地區之間的綜合實力競爭,主要是城鎮實力的競爭。城鎮化水平越高,經濟效益就越高,資源利用效率也越高,可持續發展能力越強,符合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城鎮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有利於帶動周邊地區特別是農村的經濟發展,是縣域經濟增長的龍頭。

(二)加快城鎮化發展水平是統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我國當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進城鎮化,可從導致城鄉結構、地區結構失調的根源和內因入手,打破現存的城鄉二元結構,實現人口、經濟活動的合理分佈和自由流動,達到“解放農民、轉移農民、減少農民、富裕農民”,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治本之策,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

(三)加快城鎮化發展水平是堅持以人為本,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和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迫切需要。農村城鎮化可以打破原有城鄉隔絕的格局,使農民既發生職業轉換,也實現地域轉移,農村由封閉走向開放,成為轉變農民生活方式和觀念、激發農民創新精神和冒險精神、塑造一代新農民的“催化劑”。城鎮文明影響、改造、帶動農村文明,促進農村社會進步,提高農民素質。而農村生態進入城鎮,也可以有效改善城鎮人居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四)加快城鎮化發展水平可以成為啟動農村市場乃至擴大整個國內需求的切入點。當前國內需求不旺,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由於農民收入長期徘徊不前、農民消費觀念落後,使農村市場增長緩慢。據統計,2006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已達到6.85萬億元,但縣及縣以下農村市場消費品零售額只有2.39萬億元,僅佔全國的34.9%。8億多農民實現的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已由20世紀80年代前半期的35%降到90年代以來的20%,農民人均消費額只相當於城市居民的40%左右。加快農村城鎮化發展,可以把農村的潛在消費轉變為現實的有效需求,成為擴大國內需求的關鍵。

二、中國城鎮化的瓶頸制約

(一)農村內需不足的制約我國13億人口中,9億農村人口處於小農經濟條件下的半自給狀態,城市貧困階層維持在溫飽階段,而對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崇使富裕階層消費均崇尚國外名牌,導致財富外流和國內市場萎縮,“大中國、小市場”問題愈益嚴重。因此,沒有農村的繁榮和農民的富裕,我國的城鎮化就會遭遇極大的困難,大國經濟發展不能長期依賴外需拉動。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之後,國內經濟學家和一些“三農”問題專家紛紛在第一時間發表意見,提出用新農村建設作為克服當前產能過剩、內需不足、市場疲軟的突破口。我對此實在不敢苟同。由農村承載緩解“通縮”、啟動消費和需求的重任,不僅僅是農村不可承受之重,也是在向農村轉嫁城鎮化風險。事實上,最近20年來的小城鎮建設和村鎮建設基本依賴農民自主投入,“三農問題短腿在農村”的問題被歷史地凸現出來。沒有農村基礎設施的進步,就不可能有農業的發展並增加農民收入,從而拉動內需,保持城鎮化可持續發展。

(二)勞動力就業的制約從2006年至2015年,我國城鎮每年自身新增勞動力550萬人,2005年新增大學生為338萬人,國有和集體企業深化改革後再就業勞動力為450萬人,加上往年積累的失業勞動力,城鎮每年需解決就業的勞動力達2400萬人。根據我國經濟每年約9%的增長速度和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實際提供就業崗位將穩定在1000萬人左右並呈遞減趨勢。有學者提出1%的轉移指標,也就是每年轉移1000萬農村人口,就目前就業狀況看值得商榷。還有學者提出通過製造業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這也是有失偏頗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製造業異軍突起,近1.2億農村富餘勞動力暫時有了就業機會。60~70%的製造企業產品出路依靠出口,外貿依存度多年維持在近70%的高階,貿易順差連年快速增加,引發已開發國家聯合對我國勞動密集型低端產品的需求約束越來越嚴厲。因此,我國城鎮化發展提供的就業崗位與農村實際需轉移的就業人口間的供求距離越來越大,大量農村人口往何處去將是一個長期問題。

三、總結

小城鎮發展需要按照綜合協調、政策整合的要求,整合規劃、建設、國土、農業、交通、水利、扶貧、衛生等各部門的資源,把環境整治、精神文明、農房規劃、生態農業以及扶貧等職能工作加以統籌,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在新農村建設的總體部署中,應堅定不移地加快小城鎮發展,堅定不移地把優先發展小城鎮作為重要抓手,推動從中央到地方把小城鎮發展全面納入支援“三農”的各類規劃、計劃,把有利於縮小城鄉差距、繁榮小城鎮經濟作為制定經濟社會政策的重要原則,形成城鄉一體的工作格局和推進機制。

當前,特別應當重視小城鎮發展的有關政策研究,加快小城鎮發展由政府主導型向市場主導型的轉變,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健全城鄉資源良性互動的市場體系,促進小城鎮加快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爽,姚士謀,等。中國城市化水平的綜合思考[J]經濟地理,1999

[2]宋俊嶺,黃序。中國城鎮化知識15講[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1

[3]胡順延,周明祖,等。中國城鎮化發展戰略[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