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專案管理人才培養論文

來源:才華庫 2.24W

第1篇:加強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農產品專案管理人才培養論文

一、進一步提高對加強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的重大意義和緊迫性的認識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直接關係到廣大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保障食品安全已經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要求,成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食用農產品是食品的源頭和重要組成部分。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是政府履行農產品專案管理安全監管職責的基礎和支撐,是保障我國農產品和食品質量安全的關鍵環節。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日益受到重視。2006年頒佈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准了《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規劃(2006—2010年)》。按照規劃,2007年以來已累計安排中央投資19.3億元,地方配套8.07億元,支援建設了33個部級研究中心和專業中心、11個部級區域中心、28個省級綜合中心和435個縣級質檢站建設。與此同時,各級地方政府也積極增加投入,建設了一批農產品質檢中心,初步改變了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基礎設施薄弱的狀況。目前,全國已初步形成國家和省、市、縣三級檢測機構為主體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網路,檢驗檢測能力明顯提升。依託各級農產品質檢機構,農業行政管理部門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農產品質量例行檢測等工作,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得到加強,促進了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提高。

但從總體上看,我國農產品質檢能力還不適應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要求,各地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很不平衡,特別是中西部地區檢測能力相對薄弱,一些農業大縣的檢測能力不能滿足工作需要。與此同時,出現了農產品質檢機構重複建設問題。有些地區沒有按照國家規劃的要求建立綜合性質檢中心,而是按照行政體制在農業、畜牧、水產部門各自建設檢測中心,不僅造成不必要的重複投資,而且也增加了執行成本。從縱向看,許多地方按照行政層級層層建設質檢機構,但各級檢測機構功能定位和職責分工不明確,大多數市、縣級檢測機構的職能相近或相似,儀器裝置大同小異,檢測專案重複,沒有充分體現地方農業發展的特色和當地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重點。另外,檢測機構執行費用不足的問題也十分突出。很多市級、縣級及鄉鎮的質檢中心(站)執行經費沒有保障,有些儀器裝置長時間閒置,不能發揮作用。部分地區專業檢測人員短缺,總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近年來,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頻繁發生,充分暴露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不健全和農產品質檢能力依然不足的問題。因此,進一步加強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是一項具有重大意義且十分緊迫的任務。

二、加強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要重點抓好的幾項工作

以今年6月1日《食品安全法》頒佈實施為標誌,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最近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中,在農業部新設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體現了中央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高度重視。與此同時,《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規劃(2006-2010年)》的實施也進入關鍵時期,近兩年中央投入力度明顯加大。新的形勢對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後一段時期內,要堅持把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繼續作為政府農業投入支援的重點領域之一,利用中央增加投資、擴內需保增長的有利時機,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進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同時要儘快完善相關配套制度和保障措施,使農產品質檢體系能夠更好地、更有效地發揮作用。近期要重點抓好以下六項工作:

(一)認真總結本期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規劃的實施成效和問題,進一步摸清農產品質檢體系的現狀

本期《規劃》已經實施四年。要認真總結本期《規劃》的實施情況和建設成效,摸清各地區、各層級農產品質檢中心(質檢站)的最新狀況,既包括儀器裝置、實驗室設施等“硬體”情況,也包括機構編制、專業人員、經費保障等方面情況,還包括本期規劃的專案在建設實施中存在哪些主要問題,已經建成的各級各類質檢機構在實際工作中究竟承擔了什麼職能,發揮了什麼作用,下一步如何更好地發揮作用等等。這是研究和編制下一期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規劃的基礎性工作。

(二)儘快啟動“十二五”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規劃的編制工作

在摸清現狀、明確需求的基礎上,要抓緊啟動“十二五”全國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規劃的編制工作。要根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實際需要,加快構建覆蓋農牧漁各業,集檢驗監測、風險評估、預測預警、應急處置能力於一體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要堅持把縣級作為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的重點,著力支援農業大縣(市)改善農產品質檢基礎設施,提高基層的檢驗檢測能力。在建設層級上,不同地區可以各有側重,但沒有必要層層都建設農產品質檢機構。要堅持因地制宜,合理確定不同地區、不同層級農產品質檢中心(站)的儀器裝置配置和投資建設標準,著力加強對當地重點農產品的檢驗檢測能力,不搞全國“一刀切”。要根據中央和地方的投資可能,分清輕重緩急,明確階段性建設任務和重點,有序推進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

(三)加強資源整合,明確各級各類檢測機構的功能定位

要加強對種植業產品、畜產品、水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力量的有效整合,逐步建立橫向互不重複、縱向明確分工、佈局合理、支撐有力的農產品質檢體系,堅決避免重複建設和各自為政。國家支援建設的省級及省以下農產品質檢中心(站),原則上必須是綜合性質檢中心(站),重點滿足本區域內種植業產品、畜產品、水產品生產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需要。要進一步研究和明確各級各類檢測機構的功能定位。農產品檢測機構除承擔政府委託的任務外,要積極面向農業龍頭企業、農產品生產基地、種養業大戶等提供檢測服務,實現資源與資訊共享。積極探索發展獨立的第三方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機構,為政府和全社會提供優質、高效、公正的農產品檢測服務。

(四)強化農產品質檢機構的人員和經費保障

只有在機構編制、執行經費、專業人員等能夠保障的前提下,農產品質檢中心(站)才能真正發揮作用。目前,絕大多數農產品質檢機構是事業單位,各級財政要加大對農產品質檢機構的經費支援力度,切實保障其公益性檢測和日常執行費用。國家支援建設的地方質檢中心(站),必須是地方政府已經明確機構編制,並明確承諾保障其執行經費的專案。加強檢驗檢測人員的業務培訓,進一步提高人員素質。已建的各級各類農產品質檢中心(站)要及時進行檢驗檢測機構法定計量認證和實驗室認可,規範檢測行為,提高檢測水平。

(五)研究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制

要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加快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制度和風險評估制度,明確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點區域、重點產品、重點環節,強化對農產品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農產品生產過程,以及貯運、加工和市場準入等關鍵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管。要加強各有關部門的協調配合,實現農業部門對農產品生產環節的監管,與工商、質檢等部門對農產品流通環節、加工環節監管之間的“無縫對接”。儘快研究建立農產品產地檢測與農產品市場準入檢測的銜接制度,既要保證不漏檢,又要避免重複檢測,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有效性。

(六)加強宣傳引導和制度建設,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

生產經營者是食品質量安全的第一責任人。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關鍵要從生產源頭抓起。要切實加強對廣大農民的指導和服務,向農民宣傳科學施肥、合理用藥的基本知識和技術,強化農民的`質量安全意識,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要發揮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示範帶動作用,鼓勵他們將千家萬戶的農民組織起來從事標準化生產。要加快建立農產品生產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生產記錄制度、農產品產地檢測制度、農

產品批發市場准入制度、重要農產品質量可追溯制度等,促進農業標準化生產。

三、增進部門合作,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專案的管理水平

農產品質檢體系屬於公益性建設專案,是政府投資支援的重點領域之一。發展改革部門作為政府的巨集觀經濟調控和投資主管部門,農業部門作為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和農產品生產環節質量監管的主要責任部門,對加強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負有重要責任。多年來,兩部門按照職能分工,通力合作,積極配合,在規劃編制稽核、專案前期工作、投資計劃管理、專案建設實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辦法和程式。今後要在繼續堅持現行管理辦法和程式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部門間的溝通和協商,共同把農產品質檢專案管理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一是要強化地方在農產品質檢專案管理中的責任。除部級專業中心外,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專案均屬於地方專案。按照政府投資管理的有關規定,專案前期工作在國家規劃和政策指導下,由地方為主進行,建設專案組織實施和管理執行的主要責任也在地方。因此,地方特別是省級發展改革委和農業部門要增強責任感,切實加強專案和資金監管。在中央加大投資力度的同時,地方政府也要按照規定的比例,積極籌措落實配套投資,保證專案建設順利進行。要在明確職能定位和落實機構編制、專業人員、執行經費等保障條件的前提下,安排農產品質檢中心(站)建設,保證專案建成後真正發揮效益。

二是要進一步加強部門之間的合作。按照現行部門分工,在制定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規劃、組織編制專案可研、專案初步設計(或實施方案)編制和審批、專案組織實施、專案建成後的執行管理等環節,均是由農業部門為主負責。發展改革部門主要從政府投資管理的角度,在建設規劃稽核、專案立項及可研審批、投資計劃管理、專案建設監管等環節履行國家規定的職責。其中發展改革部門在審批專案之前,要徵求農業部門的行業審查意見,地方專案的投資計劃由兩個部門聯合上報、聯合下達。這種管理方式,既能充分發揮兩個部門的積極性,保證兩個部門正確履行職能,又形成必要制約和監督,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要長期堅持。在具體工作中,各級發展改革部門和農業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合作,密切配合,共同把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專案管理好、實施好,為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為提高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做出更大的貢獻。

第2篇:高職院校農產品冷鏈物流人才培養探析

江蘇是著名的“魚米之鄉”,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農產品資源豐富。近年來,隨著全省轉型升級的推進,農業現代化程序加速,農產品流通效率有所提高,但農產品流通中的損耗仍然很高,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以現代冷鏈理念發展江蘇農產品物流,可以減少新鮮果蔬、肉禽、水產品等在流通環節的損耗,提高產業效益。然而,現階段,國內只有少數幾家高職院校開設農產品冷鏈物流方向專業,現代冷鏈物流缺少專業人才,率先在江蘇省涉農高職院校開設物流管理專業農產品冷鏈物流方向是時代所需。

一、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必要性

據統計,我國糧食、水果、蔬菜的產後損失率分別為7%—11%、15%—20%和20%—25%,折算經濟損失達3000億元以上,相當於1億多畝耕地的投入和產出被浪費掉,農產品流通效率低,流通成本高,終端市場價格高。然而,西方國家農產品流通損耗率普遍低於5%,美國、日本僅有1%-3%,究其原因,已開發國家建有高效的農產品流通體系與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現階段,江蘇省經濟正處於轉型升級時期,農業轉型關係到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影響農業發展的瓶頸主要在流通領域,發展現代農產品冷鏈物流是解決大市場與小生產矛盾的重要舉措。因此,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就要從農產品產地採摘開始,在加工、貯藏、運輸、銷售,直到最終消費前的各個環節,通過採用一定的技術手段,使農產品始終保持在規定的低溫環境下,以最大限度地保證農產品質量、減少損耗。

二、農產品冷鏈物流人才需求現狀與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冷鏈物流人才需求現狀。隨著我國物流業的快速發展,物流人才需求呈井噴之勢。然而,我國物流教育和物流相關專業起步才十多年,僅300多所高等院校開設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專業。高職院校物流專業就業定位於第三方物流公司、製造企業或流通企業物流部門,專業課程以倉儲與配送、運輸管理、國際物流與貨代、供應鏈管理、採購管理、物流資訊等通用課程為主,專業特色不明。近年來,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援下,江蘇省農產品冷鏈物流飛速發展,總體高於全國水平,形成了以優質和特色農產品為基礎,農業龍頭企業、批發市場、區域性冷鏈物流企業為載體的發展格局,但專業冷鏈物流人才幾乎空白,冷鏈物流運作水平較低。現農產品冷鏈物流從業人員主要是從普通物流企業、農業生產與經營企業轉行而來,由於企業資金緊張及重視程度不夠,又忽視對此類人員的教育和培訓,他們對農產品冷鏈運作特性不熟悉,操作不規範,服務質量不高,產品損耗仍很高。社會需要的農產品冷鏈物流人才主要包括技術和作業型人才及管理和規劃型人才。

(二)農產品冷鏈物流人才存在的主要問題。(1)冷鏈物流人才培養處於摸索階段2014年,全國從事農產品冷鏈培訓的社會機構寥寥無幾,開設物流管理專業農產品冷鏈方向的高等院校總數不足10家,專業定位主要有農產品物流和熱帶農產品物流。高等院校課程體系主要以物流管理專業通用課程為主,簡單增加2-3門農產品專業課程,如農產品物流、冷鏈物流實務、農產品加工與包裝等;冷鏈物流實踐學習仍使用物流管理實習和實訓條件,加強物流通用能力培養,較少涉及冷鏈各環節的運營與管理能力培養,學生冷鏈理論認知、技能和素質提升有限,高等院校冷鏈物流人才培養還處於摸索階段。(2)冷鏈物流從業人員運作與管理水平不高。現階段,農產品生產與流通企業物流從業人員缺少應有的冷鏈理論功底和實踐經驗,他們不精通冷庫、保鮮庫及冷藏車的使用,不能對農產品進行規範的預冷、冷卻冷凍貯藏及運輸,不能有效地在低溫環境下完成農產品的分揀、流通加工等活動,最終將農產品送入零售環節的低溫冷藏裝置中;同時企業冷鏈物流從業人員不能對整個冷鏈的多環節進行有效把控。我國本土與外資冷鏈企業中能精通冷鏈物流運作與管理的人員一般都有海外工作經歷,本土高校畢業生很少。(3)冷鏈物流從業人員知識缺乏。農產品冷鏈物流從業人員需要具備全面的專業知識。首先,具備一定的化學知識,熟悉製冷技術中用到的氨、氟利昂和四氟乙烷等產品特性。其次,冷庫裡有壓縮機等設施裝置,從業人員需要有一定的電學、機械學知識,熟悉裝置的結構與原理,能進行使用和維修。再次,他們需要掌握食品結構與保鮮工藝知識,進行農產品預冷和養護。最後,還需要具備倉儲管理知識,精通倉儲現場管理和作業流程。農產品冷鏈物流課程涉及的學科門類和領域比較廣,但我國從業者相關知識嚴重缺乏。

三、高職院校農產品冷鏈物流人才培養關鍵要素

(一)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涉農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可放棄走大而全路線,將專業建設定位於農產品冷鏈物流方向。專業需要適應現代物流業與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培養的學生能在家庭農場、農業專業合作社、生鮮連鎖超市、冷鏈物流企業從事如下工作:農產品收發、分揀、理貨、運輸、倉儲和專案管理等。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應以全面素質為基礎,以冷鏈綜合能力為核心。教學過程中重視冷鏈物流技術與冷鏈運營管理,以冷鏈物流運作模組為任務單元,結合崗位職責要求,積極開發課程教學模組;教學活動組織以學生為中心,強化教師引導作用,培養適應新形勢的第一線工作的技術技能冷鏈物流人才。

(二)健全冷鏈物流課程體系。農產品冷鏈物流主要涉及農產品清淨、預冷、冷藏運輸、冷庫保管、冷藏配送、冷櫃出售這一體系,職業能力培養應圍繞該體系構建,課程體系設計需要打破教研室、二級學院界限,實現學科之間交叉與協作。冷鏈物流課程體系主要包括基本文化素質課、職業技術課、職業拓展課三部分,課程體系的核心是職業技術課;職業技術課程主要包括農產品物流、農產品加工與包裝、農產品養護、農產品倉儲與配送管理、冷鏈物流運營實務、冷藏設施裝置、食品營養與安全、冷鏈運輸等理論課程;職業技術課還要開設三層實踐課程:第一層次理學一體化課程,強化冷鏈知識學習;第二層次綜合技能訓練、技能鑑定訓練及校外生產實訓,提高農產品冷鏈物流崗位技能;第三層次頂崗實習,培養農產品冷鏈物流崗位適應能力。此外,職業拓展課以增寬學生就業面、提高未來就業能力為出發點。

(三)提升冷鏈物流教學團隊素質。農產品冷鏈物流人才培養離不開高素質的教學團隊,冷鏈物流教學團隊建設主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提升教師理論與實踐水平。涉農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多渠道,將骨幹教師送到國內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機構學習冷鏈物流理念與技術,尤其是農業流通業發達的日本和荷蘭;一線教師必須在農產品生產企業、農產品流通企業及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累計實踐1年以上,從事教學輔助工作1年,方可擔任主幹課程的主講。二是聘請外部專家多途徑拓寬學生視野。聘請涉農相關企業、科研機構等單位高水平工程技術人員和運營專家擔任學院兼職教授,以講座、專業第二課堂、實訓等形式開展冷鏈物流知識培訓與教學。三是引進外部高水平人才。學院要根據專業師資發展現狀,有計劃引進有豐富的農產品加工、養護、包裝、運輸等經驗且具備一定的教學能力的高職稱高學歷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冷鏈經營管理人員,充實到實踐教學教師隊伍。四是教學團隊組成人員。教學團隊成員結構應打破專業教研室和二級院系界限,以知識模組成立教學組,各教學組之間定期開展教研活動以加強專業溝通。最終形成職稱比例合理、骨幹教師“雙師素質”比例高、冷鏈學科門類齊全、專兼職適當的教學團隊。

(四)建設冷鏈物流實習實訓條件。農產品冷鏈物流人才實踐能力的培養,一方面可以通過校內實訓室或實驗室實施,另一方面更需要院校與企業和研究機構之間合作。冷鏈物流實驗及實訓室建設應以農產品冷鏈體系為模擬物件,規劃建設好農產品預冷設施、農產品加工與包裝設施、冷藏冷凍倉庫、冷藏保鮮運輸系統等模擬設施裝置,在冷鏈環境下實現農產品出入庫、養護、運輸、RF手持資料採集、條形碼讀寫、電子標籤輔助揀貨、冷鏈物流設施規劃等一系列任務。加強與國內外知名冷鏈物流企業合作,如英格索蘭、開利、太古、普菲斯及眾品等,完善校外實習基地;加強與企業和研究機構之間的專案合作,如聯合編制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加強農產品包裝技術與保鮮技術的合作研究、共同培訓社會農產品冷鏈從業人員。加強與冷鏈物流園區合作,共同做好物流園區整體規劃、園區資訊系統建設等工作。

提升江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需要實現農業現代化,更需要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提高農產品冷鏈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可以極大的促進江蘇農業的轉型升級。涉農高職院以優勢農業專業和學科為依託,重新定位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加快完善教學軟體與硬體條件,有助於為全社會培養更多的農產品冷鏈物流人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