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行為文化建設的論文

來源:才華庫 3W

一、大學行為文化的內涵及其特性

大學行為文化建設的論文

(一)大學行為文化的集體性

集體性源於大學行為文化是一種經過歷史積澱而形成的一種集體性的行為方式、行為風尚,是一種建立在個性發展基礎上的共性,不是某個人的行為,而是“大學人”這一集體在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學習生活、文化活動中所表現出的精神狀態、行為操守和文化品位。“大學人”主要是指包含大學校長、大學教師、大學生、行政管理人員和後勤服務人員在內的參與大學內部活動的全體成員,他們構成大學行為文化的行為主體。

(二)大學行為文化的外顯性

大學行為文化是一所大學特色文化和歷史積澱最直接的顯現和“大學人”的觀念與思想的外在反映。看精神文化是否真正發揮作用要看其是否內化為“大學人”的行為動機,看物質文化、制度文化是否真正的發揮作用,要看其是否潛移默化地影響和約束“大學人”的行為方式和行為習慣,大學行為文化在構建的過程中有其具體的外顯形式,著重表現為校風、教風和學風、行為規範、榜樣文化和社會服務。

(三)大學行為文化的輻射性

輻射性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發揮在大學內部的輻射效應,主要源於校風、教風、學風對整個大學人有著潛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和凝聚作用。另一方面則是發揮在大學外部的輻射效應,主要源於大學的社會服務功能,以服務社會為紐帶發揮大學對整個社會的潤澤力和感召力,帶動區域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四)大學行為文化的多元性

大學行為文化的多元性主要體現其內容的劃分方法上,按照行為文化的主體來劃分可以分為校長行為文化、教師行為文化、學生行為文化、工作人員行為文化;按照工作性質來劃分可分為教學行為文化、科研行為文化、管理行為文化、學習行為文化;按照具體的表現形式大學劃分為大學內部風氣、行為規範、文化活動、榜樣文化以及大學外部的社會服務。本文正是從大學行為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這一視角進行研究的。

二、大學行為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大學行為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各領域、各部門的緊密配合才能得以順利推進,在高等教育日益發展的今天,大學行為文化建設在促進高校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存在著不少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三風”建設有待優化

“三風”是指學校的校風、教師的教風以及學生的學風。大學在進行“三風”建設主要存在三方面問題:一是“三風”建設工作並未真正落到實處。目前國內一些大學將“三風”建設工作演變成為政績工程或形象工程,浮在表層,沒有真正深入人心;二是缺少部門聯動機制。“三風”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全域性性的工作,一些大學在推進該項工作過程中,只是個別部門組織實施,沒有形成全體師生員工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和各部門齊抓共管的聯動機制;三是缺少制度保障機制。制度建設是“三風”建設的基礎性工作,也是建立優良校風、教風和學風的重要保障,一些大學未建立健全制度性保障,校風、教風、學風建設工作無章可循,勢必會對該項工作造成障礙。

(二)大學內部行為規範不夠完備

有效的大學內部行為規範可為大學人提供衡量、把握個人行為的尺度和約束,同時為大學管理提供依據。在生源複雜化,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的今天,各高校雖然制定了大學內部的.行為規範,但是有些行為規範針對性、操作性不強,宣傳力度小,有些行為規範沒有內化於心,外踐於行,沒有真正起到約束“大學人”行為的目的。

(三)大學內部榜樣教育力量薄弱

大學內部榜樣教育主要是藉助於榜樣人物和事例對“大學人”進行思想及道德的引導,以促進良好的大學行為文化建設。大學內部榜樣教育力量微弱,表現為:榜樣的遴選機制不完善,一些高校在遴選榜樣時還會出現“輪流做莊”的現象;而且榜樣的宣傳活動注重形式大於注重內容,宣傳方式方法過於單一,缺少創新性,在大學內部無法產生深度持久的正面影響,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榜樣文化無法在大學人日常的工作和學習中發揮應有的價值。

(四)大學社會服務功能有待發揮

社會服務作為大學的四大基本職能之一,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大學發揮社會服務功能時,依然會凸顯許多問題,如大學社會服務與地方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出現脫節現象,有的高校開展社會服務過分的佔用了高校的有限資源和精力,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高校的人才培養和科研工作;另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進行的社會服務會導致一些教師唯利是圖,重經濟效益忽略服務效益和教育效益;而大學生服務社會的行為“渙散雜亂”的現象也日益凸顯,這些問題若不及時解決使公眾對大學社會服務質量缺乏信任,勢必給大學職能的發揮造成負面影響。

三、推進大學行為文化建設的對策

大學行為文化,重在行為,貴在建設。推進大學行為文化建設要從加強“三風”建設、健全大學內部行為規範、切實發揮榜樣的作用和優化大學社會服務職能四個方面著手。

(一)加強大學“三風”建設

一要真正認識到“三風”建設的長期性、艱鉅性和緊迫性,做好長期推進這項工作的任務部署;二要體現在“齊抓共管、全員參與”的行動上,真正做到各部門協作,共同參與研究、部署、落實、督促、檢查全過程;三要體現在“真抓、狠抓、教風為重”的措施上,堅決嚴肅的態度處理破壞校園風氣的,並加強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努力提高其道德修養,著力形成“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的良好教風。為人師表,可以吸引學生學其知、信其德、親其師。只有好的教風形成才能引導學生形成好的學風,二者彼此促進、互動發展才能促進良好校風的形成。

(二)健全大學內部行為規範

健全大學內部行為規範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首先要完善大學章程建設,以此為根本大法推進高校內部治理結構,在章程指導下制訂細化的內部行為規範。其次是大學內部行為規範要嚴格遵循“三符合”原則。既各高校在制定內部行為規範時要符合國家教育政策、符合所在高校特色以及符合“大學人”身心特點。高校應以國家政策檔案為巨集觀指導,並結合自身特點及大學人的狀況,制定與之匹配更加細化的行為規範,並制定相應的獎懲制度,與教師工資、學生學分和素質評價等專案掛鉤,使其真正發揮約束行為、規範行為的作用,並選取學生代表、教師代表以及管理、服務人員參與制定,確保內部行為規範具有認同感和可操作性。最後是加強內部行為規範宣傳教育。充分利用日常教學、專題講座、主題班會、辯論賽、校報、廣播、校園網路、手機客戶端等渠道實施宣傳教育,使規範內化為要求並逐步成為“大學人”的行動指南,促使大學人形成良好的行為方式和習慣。

(三)切實發揮榜樣的作用

一是科學合理的樹立優秀榜樣,在校內開展先進個人、優秀學生、優秀黨員等評選活動時不應單一的以學術成果豐富或學習成績突出為條件,而是應該選擇一些具有“正能量”能夠真正感動和鼓舞“大學人”的代表,實現榜樣從“高大上”向“接地氣”轉變,形成學校有楷模、院系有先進、身邊有榜樣的生動局面。二是榜樣宣傳要選擇合理的方式,如教學樓電子屏,宣傳板,網路,榜樣活動周都可作為榜樣教育的方式。只有切實做好以上兩方面讓大學人在學習和生活中感受榜樣的魅力,才能激起大學生的認同感和學習的動力。

(四)優化大學服務社會的職能

一是要擴寬社會服務渠道,以大學科技園、科技企業孵化器、高新技術開發區為載體服務區域經濟建設;以校企合作,產學研一體化推進大、中、小企業技術資源與人才資源短缺問題的解決;建立科研院所扮演“智庫”角色為企業提供科技創新服務。二是要提升社會服務質量,高校要切實做到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發展,教師要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提供優質教育服務,大學生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質,參與社會實踐、服務於生產一線和基層,積極參與志願服務,努力使志願服務成社會風尚。大學社會服務是大學行為文化對外昭顯的主要形式,優化大學社會服務職能,有利於大學文化與社會文化的對接,有利於大學培養出綜合素質高、適應社會能力強的人才,有利於高等教育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趨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