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中醫骨傷科疾病治療中合併心理干預的意義論文

來源:才華庫 6.27K

【摘要】目的:綜述在臨床中常見骨傷科疾病治療過程中合併心理干預的意義方法:查閱國內相關資料結合筆者跟師學習及自身理解和臨床使用效果,從肩周及肘關節炎、腰突症、頸椎病等多個骨傷科常見病結合心理干預的意義進行闡述。結果與結論:多個常見骨傷科疾病治療過程中同時合併心理干預對於減輕患者痛苦、改善治療效果有著積極的意義。

常見中醫骨傷科疾病治療中合併心理干預的意義論文

【關鍵詞】心理干預中醫骨傷科

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網路的普及,使得人們快節奏的生活和工作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主流;手機、平板以及臺式電腦充斥著每個人的每一天,然而,也正由於此,臨床上頸、腰椎疾病、肩周及肘關節炎也悄然在中醫骨傷科疾病中呈現日趨高發的態勢。疾病的發生和進展,致使大多數病人無法再滿足工作與生理活動的正常需要,因此絕大多數的骨傷科疾病已經由單純的軀體疾病轉變成為新興的心身疾病。本文就以上提及的幾個常見的中醫骨傷科疾病在治療過程中合併心理干預的意義分別進行論述。

1頸椎疾病治療中聯合心理干預的作用

在當今社會,由於手機作為即時通訊的工具越來越成為各種人群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低頭看手機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而大量“低頭族”的出現導致頸椎病(包括頸椎間盤突出)的發生越來越趨近於低齡化,筆者在臨床上遇到的最小的病號年僅4歲,這不能不引起重視和警惕。頸椎疾病由於其作為一種慢性週期發作性疾病,以嚴重眩暈、嘔吐及疼痛等為主要症狀,且隨著發作的頻繁,各種症狀的交替發作,病人的痛苦也日漸加重,從而對患者的精神和心理產生深刻的影響,焦慮不安成為頸椎病患者最常見的不良情緒。程廣勝等對103例頸椎病患者分心理干預組(做康復治療的同時給予心理干預)50例,對照組(只給予頸椎康復治療)53例,治療3個月後以SCL-90症狀自評量表測評,得出結果:焦慮、抑鬱、恐怖等因子分均有下降,干預前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1]。邵鬆玲等採用症狀自評量表(SCL-90),及自行設計的頸椎病患者康復需求調查表,對符合頸椎病診斷標準的67例患者,分別進行心理狀態評定及康復需求調查.結果:頸椎病患者心理健康狀況低於常模,在SCL-90焦慮、人際敏感、軀體化、及精神病性等項因子分高於常模,且差異顯著(P<0.01).同時頸椎病患者多數沒有得到及時指導督促,疾病反覆發作。[2]由此可見,臨床上應重視頸椎疾病患者的心理問題,給予必要的心理支援與干預,有助於在治療過程中獲得滿意的效果。

2肩周及肘關節炎中聯合心理干預的必要性

在正常生理解剖中,肩關節是人體活動範圍最大,關節盂最為表淺、關節囊最為鬆弛的關節;而在日常生活中,肩肘關節常常作為上肢負重和活動用力的支點,也因此成為各種有菌或無菌性炎症最為好發的'關節,並且因炎症常反覆發作,病勢纏綿難愈而容易形成關節廣泛粘連和劇烈刺痛。這使其臨床表現更為複雜和多樣化,伴有的情緒和心理異常變化更明顯,對於一般的治療方法或藥物不能滿意的緩解或完全控制疼痛,屢治不愈易讓病人喪失信心,滋生抑鬱的不良情緒,因此必須要配合有效的心理治療才能改善病人的生存質量[3]。作為上海市香山醫院的特色治療專案,筆者在進修時跟隨上海市香山醫院孫波主任學習時,孫主任亦一再強調,在肩肘關節的三聯治療中,心理治療、區域性封閉治療、功能鍛鍊三者具有等同的意義,三者缺一不可。其他醫院的區域性封閉治療為什麼效果不佳,為人詬病,關鍵在於患者對患肩功能鍛鍊依從性較差,未能堅持訓練,而貫穿始終的心理治療正是能夠增強患者早日康復的信心,使之最大限度調動其主觀能動性,積極配合從而改善其功能,能夠提高生活質量的有力手段。[4]

3腰突症治療中心理干預所發揮的先導作用

脊椎是人類身體平衡穩定的中軸,而脊椎間盤更是在人體活動起著緩衝、減震的保護作用。在這當中尤其是腰部,作為人體的重心,承受著整個身體的重量。更由於當代生活中機器逐步代替人工,使得坐姿工作成為主流。長時間的坐姿使得人們腰部壓力陡然增大,血供變差,再加上各種坐姿的不正,極易誘發以腰椎間盤突出症為主的各類腰部疾患。病患輕者功能受阻,嚴重者可導致患者臥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生活節律的破壞成為一種極為強烈的訊號,衝擊著患者的內心世界、改變其原來的精神狀態,並影響著疾病的程序與恢復。[5]也正因為病症的相對複雜,病程較長,引發病人懷疑再也不能行走,再也不能過正常人的生活,致使其心理敏感而脆弱,對於病情產生恐慌甚至於絕望。心理干預可減少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不良心理狀態的發生率,促進患者康復。[6]有鑑於此,作為對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有著獨特療效的上海市著名傷科流派代表之一的施氏傷科的傳承者上海市名老中醫陳建華主任臨診時對其有獨到見解:確診患者病情,解除其疑惑;取得患者信任,打消其顧慮;樹立患者信心,疏導其恐慌,只有將心理干預作為先導治療的第一步,獲得患者的積極配合,才能在接下來腰突症的臨床治療中獲得療效,無論是藥物治療還是鍼灸推拿康復理療,都必須以之為基礎。

結語

隨著現今社會的高速發展,醫學的進步,當前醫學模式已經由“生物醫學模式”向著更高層次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而社群醫院門診中醫骨傷科的病人不僅因為各種強烈不適的症狀,痛苦日漸加重,並且大多帶有一定的肢體或身體的功能障礙,不同程度上影響到正常生活,與以前相比由此而產生的瞬間心理落差造成了一系列的負面的情緒,這就需要我們醫生臨診時不僅需減輕其軀體的病症更要關注其心理的干預和疏導,只有全方位地解除患者生理及心理的功能障礙,才是患者的需要、醫生的職責及未來醫學發展的趨向。[7]

參考文獻

[1]程廣勝,賈會珍等.康復科頸椎病患者心理狀況調查及干預[J].中國誤診學雜誌2010,10(24)

[2]邵鬆玲餘賀杲等頸椎病患者康復需求及心理狀態調查分析[J].按摩與康復醫學(中旬刊)2010,01(6)

[3]閆宇邱顧柯劉文立慢性疼痛的保守治療[J].中國醫刊2011,46(8)

[4]傅希一蘇惠曹麗玫心理治療提高肩周炎療效臨床觀察[J].中國療養醫學2004,13(4)

[5]劉萍高鷹劉家壽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心理特點及心理治療[J]中國療養醫學2004,13(1)

[6]袁尚哲陳景輝心理干預對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康復的影響[J]心理醫生2015,21(23)

[7]鄭建軍中醫骨傷科住院患者心理初探[J]中國醫藥導報2009,6(35)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