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國小語文能力訓練論文

來源:才華庫 5.42K

一、加強國小語文能力訓練的意義

加強國小語文能力訓練論文

從一般教學論講:教學是傳授知識還是培養能力是傳統教學論和現代教學論的根本區別點。傳統教學論認為教學的本質是傳授知識,學生是接受知識的容器。而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的本質是促進學生的發展,主要是發展學生的智慧,發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我認為教學的本質是對學生德、智、體、美素質的全面激發。而教學的核心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發展智力,培養能力。

從國小語文教學來講:國小語文教學的目的,正如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國小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以下簡稱“新大綱”)所提出的“國小語文教學應立足於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學生的發展應是全面的,就是要全面激發學生的語文素質。

這裡要對語文素質作一全面理解。語文素質應包括:語文能力;做人的良好性格和思想、品德、情感、習慣。良好的思維品質及思維能力;中國和世界優秀文化的積累及正確的審美觀念;健康的心理素質。

語文能力是國小語文素質的核心,培弄學生的語文能力也是國小語文教學核心的目的任務。因為國小語文是工具學科,是基礎工具學科,是表情達意的工具學科。國小語文就是兒童學習語言的學科;對國小生來說,學習語文就是要掌握祖國的語言工具。兒童是在逐步掌握語言過程中發展起來的。通過語文學習,兒童不僅能獲得語言,而同時還會獲得文化科學知識,提高思想認識和思維能力,豐富情感。讀書,還會提高學生的說話、作文能力,把自己要說的話、想到的事、看到的事或做過的事,用口頭或文字表達出來,進行思想交流,達到相互瞭解。也就是說,只要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才能學會各科知識,所以語文學科具有再認知的功能。其再認知的功能體現在:

(l)通過語言實踐獲得語言,獲得字、詞、句、段、篇語文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利用語文能力進行交流、解釋、記憶;

(2)通過語言理解和記憶獲得各科文化科學知識;

(3)掌握獲得語文知識和能力的方法,即自學方法。

這三項認知功能,以第一項為基本認知功能。正因為有這一基本認知功能,語文學科才具有再認知特點;學生具有了語文能力,才能再學習。所以說學好語文是學好各科知識的基礎。正因為語文學科具有獲得再學習的動能,語文學科才具有工具性。這種工具性表現在再認知上,才把語文稱之為基礎工具學科。

凡工具學科,就必須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能力。數學是工具學科,要具備計算能力;語文是工具學科,必須具有語文能力,即聽、說、讀、寫能力。葉聖陶先生早就明確指出:“語言文字的學習,就理解方面說,是得到一種知識;就運用方面說,是養成一種習慣。這兩方面必須聯成一貫;就是說,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後必須能夠運用;知識是必要的,但是這種知識必須成為習慣。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極點在‘行’;倒能夠‘行’的地步,才算具有這種生活的能力。”這裡談的習慣,即指能力而言。這段話說明:第一,國小語文教學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意義。葉老把語文能力看作為“生活的能力”。也就是“新大綱”所提的學習語文要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總之,要達到使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目的,必須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第二,明確指出知識和能力的關係。知識是必要的,通過理解獲得知識;理解知識之後,還必須通過語文實踐形成語文能力。知識和能力的關係,是出發點──知;一是終極點──行。由知到行,必須經過理解和訓練。

從以上論述不難看出培養國小語文能力的意義。從而也說明:江西省資溪縣從80年代初所進行的國小“語文能力”教材教改實驗,正體現了國小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該項實驗的內容提出:“以能力為序列──能力訓練的目標;以學生為主體──能力訓練的教學思想;以課文為例子──能力訓練的教材運用;培養學習興趣──能力訓練的心理動機;指導學習方法──能力訓練的途徑;養成良好習慣──能力訓練的歸宿。”這一套“語文能力”教材教法體系,使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有了保障。

二、學生語文能力的掌握必須進行嚴格訓練

國小語文能力的掌握必須要經過嚴格的訓練。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極點在“行”;到能夠“行”的地步,才算具有這種生活的能力。“行”就是實踐,就是練習。葉老還指出:“大凡傳授技能技巧,講說一遍,指點一番,只是個開始而不是終結。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的人身上生根,習慣成自然,再也不會離譜走樣,那才是終結。所以講說和指點之後,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來多練習,硬是要按照規格練習。練成技能技巧不是別人能夠代替的,非自己動手,認真練習不可。”這段話雖然是針對練習寫字的技能技巧而言的,但同樣用於聽、說、讀、寫語文能力的形成。這段話包含以下幾層意思:

(1)學生語文能力的掌握和語言習慣的形成,不能只靠教師講解、指點還必須經過學生自身的練習,二者結合起來就是訓練;

(2)語文能力訓練必須落實在學生身上;

(3)學生語文能力的掌握,必須按照規格認真練習,來不得絲毫馬虎。所以國小生學習祖國語言,必須要經過嚴格的語言訓練,才能逐步提高語文能力。

有人說,強調語文課的語言訓練,有人會把語文課上成支離破碎的練習課。這種情況是存在的,這是對語言訓練的誤解。除了將“訓練”和“練習”混同外,主要對語言訓練的內涵不清楚。

語言訓練應包括:語言理解、語言欣賞、語言積累、語言運用等方面。

(1)要訓練學生理解和欣賞語言的能力。語言是載體,語言包括內容和表達形式兩方面,二者是統一的。要教會學生通過語言形式理解語言表達的內容。過去重在內容理解,輕語言形式的掌握;要教會學生理解、欣賞語言表達的個性體現,即作者在具體情境中遣詞造句、表情達意所透示出的個性特徵和語言韻味。從而訓練學生的語感。

(2)要訓練學生積累語言的能力。有人認為積累語言就是記憶、背誦。雖然教師指導學生理解讀、背內容,教給讀、背方法,這是對的。但是為什麼重點背誦某一部分,這一部分的語言精華在什麼地方?在語言表達上有什麼特點?如果學生不瞭解這些,背下來又有何用?不要忘記要學生積累的是語言的精華,只有語言精華積累多了,學生才能在說、寫中靈活運用。

(3)要訓練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即說、寫訓練。語言積累為語言運用打下基礎。同時還要進行說、寫的單獨訓練。“新大綱”提出“口語交際”是要進行訓練的。總之,語言訓練包括豐富的內容,不能用支離破碎的練習課來代替。葉老對訓練還有一番具體解釋。他說:“所謂訓練,當然不只是教學生拿起書來讀,提起筆來寫。就算了事。第一,必須講求方法。怎樣閱讀才可以明白通曉,攝其精英,怎樣寫作才可以清楚暢達,表其情意,都得讓學生們心知其故。第二,必須使種種方法成為學生終身以之的習慣。因為閱讀與寫作都是習慣方面的事情,僅僅心知其政,而習慣沒有養成,還是不濟事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