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剪紙藝術及民俗文化的價值論文

來源:才華庫 1.36W

摘要:剪紙是我國最具特色的民間藝術之一。文章圍繞民間剪紙藝術的吉祥觀及其民俗文化價值展開研究,試圖進一步剖析民間剪紙藝術的文化觀念。

民間剪紙藝術及民俗文化的價值論文

關鍵詞:民間;剪紙;象徵;諧音;寓意;吉祥

一、民間剪紙與吉祥觀

剪紙是民間傳統藝術,歷史悠久。早在紙出現之前,鏤花工藝便孕育了剪紙的雛形,至南北朝時,已有了剪紙實物,到唐宋時期,剪紙的發展精熟而繁盛。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剪紙已從包含信仰、傳說、原始巫術等的形式,向民俗、藝術等更為深層的方向演進,工藝技法也從最初的單色剪紙向套色剪紙、分色剪紙轉變。在此過程中,剪紙逐步實現了從裝飾到情感、審美等功能的過渡,並廣泛運用於張貼、點綴、刺繡、印染等生活事項。作為民間智慧的結晶,剪紙不僅僅傳遞著民間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更承載著一種“美之所依”的精神旨意,表達了剪紙藝人對幸福、祥瑞、美好的嚮往,體現了民間工藝對社會哲學的思考、對未來生活的預兆、對福祿壽喜的象徵。

唐代詩人李商隱在《人日即事》中寫道:“鏤金作勝傳荊俗,翦綵為人起晉風。”可見其對剪紙的讚美和熱愛。如今,作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剪紙已經融入百姓人家,成為一種美化生活的藝術瑰寶、陶冶情操的精神食糧,作為民間藝術序列中極具代表性的藝術,它猶如一股潺潺清泉滋養著民間文藝的生命。中國古代民間“圖必有意,意必吉祥”,民間剪紙亦然。民間剪紙的吉祥觀傳遞著民間藝人的美好構想,是剪紙技藝的必然屬性和內在要求。吉祥觀是人們對幸福生活的精神祈禱和一種情感化的心理體驗。不管是哪種解讀,可以肯定的是吉祥觀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受到社會歷史文化浸染,經過不斷融合和發展,逐漸形成涵蓋福、祿、壽、喜、運等具有民俗意味的祝吉方式,它與民間剪紙這種藝術表現形式緊密相連,使剪紙蘊含的人文情感演繹得淋漓盡致。

二、吉祥觀在民間剪紙中的表現

1、象徵表現

象徵,以物喻事,是以感性為基礎,顯現事物形態的抽象性表達和某種特殊意義的藝術表現形式。在民間剪紙中,象徵表現作為剪紙的隱喻和內涵,有利於欣賞者提升審美水平,解讀剪紙藝人的豐富思想,併為欣賞者提供了莫大的心理慰藉和滿足。以吉彩琴的剪紙作品《石榴》為例,創作者在大紅的紙上鐫刻出鏤空花樣,以滿枝的石榴花果象徵美好、紅火的生活,畫面中跳躍的紅色、速寫式的形態和直觀的表達,無不給人以強烈的動感。同時,石榴自古就有“榴開百子”的意思,象徵多子多福與福祿安康。從另一方面說,吉祥觀念與象徵表現既有具體的聯絡又有抽象的互補,在表現過程中,吉祥觀念的表達雖然往往並不那麼直接,但隱含著某種浪漫主義構想,激發了一種自由精神,深刻地揭示了剪紙藝術對美好生活的承載和期盼。

2、諧音表現

諧音是文學中的一種修辭手法,它利用漢語中某些音同義不同的字,假借此字暗指彼字,通過語義雙關表達吉祥主題。剪紙藝人常藉助諧音的方法把動植物化為吉祥語,把美好的願望通過圖案暗喻出來。如,花生、柿子與“生”“世”諧音,兩者拼組,諧音“一生一世”;又如,梅與“眉”諧音,剪紙藝人即以喜鵲站在梅樹梢上的圖案表示“喜上眉梢”;再如,雞與“吉”諧音,雞與魚在一起,意為“吉慶有餘”;等等。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借文字諧音指物表意的吉祥文化觀,為民間剪紙的發展增添了魅力。如,《松鶴延年》《福壽雙全》等剪紙作品即是這種諧音表現的經典呈現。

3、寓意表現

寓意不是平鋪直敘的,而是託物寄意的,它主要借物之性、借物之意表達創作者的.情感,反映物的內在特徵。在民間剪紙中,寓意表現作為一種常用的表現形式,將吉祥文化觀蘊藏於文字、物象的組合之中,藉以表現剪紙的吉祥性。民諺俚語中有“鼠魚多子”之說,所以民間剪紙中常用鼠、魚喻示多子多孫。民間剪紙亦與民俗文化相關聯,從而豐富自身的人文內涵。剪紙藝人常喜歡用富含寓意的壽山、蟠桃、梅、蘭等物象進行創作,表達祈願、福瑞、長壽等吉祥觀。可以說,這種蘊含吉祥觀的寓意表現方式,為民間剪紙文化的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三、民間剪紙在民俗生活中的作用

民間剪紙在民俗生活中有著較為深厚的基礎。它將祈福求祥的社會心理和精神文化追求融入民俗生活,並深刻地反映了中國民間傳統文化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多個哲學層面的內容。論及剪紙在民俗生活中的作用,可具體歸納為歲時節令和人生禮儀兩個方面。

1、歲時節令

歲時節令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習俗活動,包括巫俗、圖騰崇拜等早期民俗習慣,也包括除夕、中元、白露、夏至等歲時節令活動,但無論是歲時還是節令,可以肯定的是它們都烙印著民間剪紙所蘊含的圖騰色彩。在民間,百姓非常重視歲時節令,因中國自古有重農傳統,歲時節令的地位非常重要。審讀剪紙歷史不難發現剪紙與歲時節令的密切關係。南朝梁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載:“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即反映出了剪紙用於歲時節令活動。在民間,歲時節令中自古有“吉紙祥事”之說。在春節,百姓喜歡貼“福”迎春、張“花”納祥,以此辭舊歲、迎新年。正月十五更是有“蓮花燈上貼剪紙,花燈節上鬧燈花”的民俗。不僅如此,古時剪紙亦有招魂復魄、驅鬼辟邪的象徵意義,唐代詩人杜甫在《彭衙行》中就寫道:“暖湯濯我足,翦紙招我魂。”這些從側面揭示了剪紙文化與民俗生活互補相承的特徵,又深刻地反映出了剪紙與歲時節令相伴而生的淵源。

2、人生禮儀

民俗學中將人生禮儀劃分為誕生、婚嫁、慶壽、喪葬四個主要部分,這四部分形象地構成了一個人的生命歷程。在這四塊內容中,剪紙均與之緊密相連且傳播著某種重要的禮俗文化。以誕生禮儀為例,在以農業文明為主要內容的社會結構中,“傳宗接代”“香火永傳”等思想盛行,造就了誕生儀式剪紙的出現。如,新兒降生後,農家要燒香祈禱,家裡要貼上門福、送子窗花,準備附有大紅剪紙的禮物,等待家中來人賀喜。《麒麟送子》《百子葫蘆》等作品就體現出了這種儀式剪紙的樸素認知和深刻含義。又如婚嫁禮儀,新人結婚時,在門裡門外都會張燈結綵,貼上清一色的“紅雙喜”裝飾婚房,烘托喜慶氣氛。在整場婚嫁儀式中,新娘的頭飾、鞋服以及生活所需的被褥、蚊帳、妝臺等上面出現的“鴛鴦戲水”繡花或紋樣,它們的母本都源於剪紙。再如,慶壽、喪葬等儀式也與剪紙不無關係,如,《八仙祝壽》《鹿鶴同春》等作品就是孝壽文化的產物。

四、民間剪紙的文化價值

民間文化是傳統文化中最為基礎的環節,而剪紙藝術在民間文化發展中承擔著引領作用,它引導著大眾文化的審美取向和視覺情趣,並在此過程中不斷地給予民間文化這棵參天大樹生長所需的養料和精髓。曾有人說“文化價值根源於審美體驗”。從某種意義上說,剪紙的文化價值也基於此。可以說,剪紙作為中國民間文化中具有獨特價值與內涵的藝術形式,不僅表達著中華民族長久以來的淳樸民風,也體現著中國傳統哲學的樸素價值觀和倫理批判。作為民間文化藝術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剪紙將哲學、美學等內容加工並融合成具有中華民族特色和精神文化核心的智慧結晶。從一定程度看,剪紙的文化價值已經超越了一般意義的文人美術和學院美術,它將人們對藝術的理解迴歸於民間文化中最為單純的真、善、美的起點,並引導著社會大眾文化從視覺經驗向審美體驗過渡和演變。綜上所述,剪紙藝術為人們理解民間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民俗精神架設了一道審美橋樑,為全面推動民俗文藝的繁榮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萬煒、透視民間剪紙中的吉祥觀念、大眾文藝,2011(3)、

[2]劉延山、民間剪紙藝術的文化價值、大眾文藝(理論),2009(6)、

[3]沈琰、民間剪紙藝術內容初探、藝術研究,2009(3)、

[4]劉世軍、中國民間美術、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

[5]李西秦、剪紙藝術、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