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土壤與科學施肥對農業發展的作用論文

來源:才華庫 1.68W

摘要隨著化學肥料在我國農業種植中的廣泛使用,農作物的產量雖然極大的得到了提升,但是相應的出現了一些環境問題,尤其是土壤汙染方面。如果不實行科學的化肥使用,很有可能會造成農作物產量不斷降低和不能種植的狀況,可見科學施肥是十分重要的。就當前改良土壤和科學施肥對農業發展的作用展開分析研究。

改良土壤與科學施肥對農業發展的作用論文

關鍵詞:化學肥料;有機肥;土壤

就本質而言,施肥最終是想要提高產量,我國傳統農業種植中,農民由於缺乏科學種植理念,對土壤的肥力很少存在科學的認識和了解;但是通常使用的是有機肥料,有機肥能夠充分改善土壤的肥力,並且對環境影響比較小。但是伴隨我國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多,人口增長帶來的糧食需求也不斷增大,我國為了快速脫離糧食產量較低的狀況,學習西方國家的化學肥料使用,也開始使用化學肥料等的高效肥,在剛開始使用化學肥料時,的確可以增加產量,但是由於我國化學肥料施用不夠科學合理,對我國土壤環境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1我國的化學肥料施用現狀

通過調查可知,在我國的農作物產量比較大的區域,通常經濟發展水平都很低,現代化農業設施基礎比較落後,人們的施肥理念既不科學。總體來觀察,我國沿海地區的經濟通常比較發達,會大量的使用化學肥料,經濟發展能力差的地區,由於經濟能力和知識水平的限制化學肥料相對使用的比較少。上述情況反映了我國在化學肥料使用上存在區域差異化的特點。這對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了極為嚴峻的影響,農業生產參與者主要是農民,由於我國傳統思想的約束,我國大多數的農民知識素養低,不具備科學種植農作物的知識能力,農作物的施肥很盲目,由於不知如何以及何時使用多少肥料,經常性的出現施肥過多或過少的狀況,針對施肥方法,不同農民的依據各不相同,但是通常都是從自身以前的種植經驗及習慣內總結得到的,這就意味著農民在施用化肥中很容易出現不科學的使用情況。

2改良土壤和科學施肥對農業發展的貢獻

在農業種植中,肥料在農作物產量提升上的作用是巨大的,正是肥料作用的重視才得以維持我國人民食物供需平衡,穩定了我國農業的生產能力。

2.1肥料在提升作物產量上的效果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對四十多個國家18年試驗示範中獲得的幾十萬個數據統計中得知,化肥增產作用在農作物產量中的佔比是40%~60%,最高曾一度達到了67%。全國化肥試驗網最終結果顯示,若科學合理的施用化肥,增產效果將十分顯著。在施用化肥的829個水稻試驗中,產量平均增家40.8%;一千多個小麥試驗田平均增產56.6%;六百多個玉米試驗增產均值高達46.1%。當前,我國在過去的幾十年間我國的.化肥施用量也出現了極大的提高,從解放初1.3萬t,提高至4000多萬t,而且我國已經成為了世界上化肥使用量最多的國家,合理施用化肥極大的促進了我國的農業的生產和發展。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糧食產量一直都在持續穩定上升。

2.2科學施肥、改善土壤

隨著農作物產量的提升,土壤內的營養成分會被大量的吸收和帶走。肥料的使用不僅可以滿足農作物成長需要,同時還可以彌補土壤喪失的養分,避免土壤肥力枯竭,科學施肥具有改良土壤的功效。無機肥最大的特點是養分單一、含量高、釋放快等。可被農作物迅速吸收利用。無機肥料投入可及時供給農作物所需養分,滿足農作物在各階段的生長需要;而有機肥料養分則較為齊全,但是缺陷是有機養分含量低且釋放緩慢。有機肥的使用不僅可以補充土壤的養分,還能夠有效改善土壤結構,對土壤緩衝能力實現充分提升,並且提高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肥力。

2.3科學施用肥料,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現代農業正朝著可持續發展方向發展,這就對農業提出了高產、高效、優質、低耗等的要求。肥料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是主要物質投入,農田生態系統中的物質迴圈內地位十分關鍵。要達到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確保農田養分輸入、輸出平衡。因此大力推廣科學施肥技術,合理施用肥料,科學管理農田養分,這對農業的可持續具有積極作用。如果施用肥料不合理,將會嚴重降低肥料的效益,導致資費浪費,最終獲得的農產品品質也會十分的低下,並且對環境和土壤造成嚴重汙染,影響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小結

目前我國施肥狀況不容忽視,區域施肥不平衡,化肥中營養元素不均衡,這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現有的施肥方法極易最土壤產生不良的影響,要想根治這一問題,必須要注意科學施肥,通過提升農民自身的科學種植素養,使其懂得化學肥料施用的本質,這樣才能保證對施肥效果的充分發揮,降低化肥帶給土壤的不良影響。

參考文獻:

[1]楊萬福.論長順縣土地資源中科學肥料改良土壤的重要性[J].福建農業,2015,(5):183.

[2]黃顯淦.果樹營養、施肥及果園土壤管理和改良第八講對果園型別建立及鈣、鉀肥施用重要性的看法[J].果農之友,2015,(8):44-46.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