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對教師繼續教育的啟發教育論文

來源:才華庫 2.14W

摘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對教師繼續教育有重要啟發。在教師繼續教育中,也應該做到“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繼續教育要回歸生活,培養富有個性和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教師,對教師的培養要教、學、做合一,培養教師有創造性,教師要在學中做、做中學,學用結合,積極創新,構建屬於教師幸福的“生活教育”,以此來惠及學生和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對教師繼續教育的啟發教育論文

關鍵詞: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教師繼續教育;啟發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這三方面分別從教育目的、內容和方法三個角度出發闡述生活教育理論,是創造性的、不斷髮展前進的理論,其思想在中國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響。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對教師繼續教育有重要啟發。生活教育能啟發教師轉變生活觀念,將教學、學習和生活融為一體,幸福地生活、學習和從教。它能促進教師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變革。

一、“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對教師繼續教育的啟發

1.教師繼續教育要與生活結合

陶先生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強調生活決定教育,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的意義在於改造生活。教育只有和生活結合才能成為教育。[1]這對教師繼續教育的啟示有三:一是繼續教育的內容要與教育教學生活結合。繼續教育的目的就是解決教師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因此其內容應針對教育教學實踐,不能脫離實際。要根據教師的不同需求施以不同的教育,不能搞大一統。二是繼續教育與現實生活結合。隨著科技的發展和資訊時代的到來,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時代的教師既要具備精深的專業素養,又要掌握大量的非專業知識,才能滿足現代孩子的求知需求。對教師而言,生活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繼續教育。現代資訊社會的一切,如報紙、刊物、廣播、電視、電話以及電腦等,都極大地豐富了教師學習的資源。教師要成為知識淵博的學者,必須通過自身的努力,不斷汲取豐富知識。三是繼續教育與社會實踐結合。現代教師忙於工作,使他們生活圈子變窄,參加社會活動機會變少,因此,社會應積極創造條件,使教師能更多地融入社會,參與社會實踐。參觀交流、論壇、團體旅遊、參加音樂會、參觀博物館、欣賞畫展等有益的實踐活動都能豐富教師的閱歷,擴大眼界,提升教師的內涵。知識來源於實踐,只有這樣教師的知識才不會枯竭。教師本人也應該意識到社會知識對自身素養的重要性,將自身的繼續教育融入生活,成為知識全面的適應社會發展的新型教師。

2.繼續教育內容要趨向豐富和綜合

繼續教育內容要隨生活變化而不斷豐富。“教育以生活為中心”是陶行知對生活教育的最精闢的解釋。生活是教育的活力之源,教育的意義必須到現實生活中去尋找,教育要真正紮根於生活,就必須與現實生活場景發生關聯。“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2]教師繼續教育內容應具有時代性,要隨生活變化而不斷豐富。教師的知識必須是鮮活的,是隨生活發展而不斷更新的。與生活相關的知識都可以成為教師繼續教育的課程。

繼續教育內容應趨向綜合,以重視教師的理論指導和技能培訓為核心,擴充套件到教師的生活觀價值觀、道德素質、心理健康、社交、身體素質等各個層面。新時代的教師應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綜合型教師,是知識豐富、道德高尚、樂觀向上、心胸寬廣、身心健全的全能型教師。教師不應該是一個教書匠,而應該是一個既能做好教育工作又能享受現代化文明幸福的全面發展的人,這無論對於社會、個人還是教育本身都是十分必要的。

3.繼續教育的持續性需要不竭的動力

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生活即教育。教師繼續教育是持續不斷的過程,是與教師職業共始終的教育。教師的持續學習動力往往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尤其是四十歲以上的教師。由於各種主客觀原因,如職業倦怠、精力下降,工作和生活壓力增大,教師會對繼續學習產生倦怠心理。由於教師繼續教育激勵模式單一,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將參訓與否和評定職稱掛鉤,從而使評定職稱成為教師參訓的唯一動機。此現象的存在不僅影響到他們的參訓態度和學習行為,更為重要的是不利於激發他們的後繼學習,一旦職稱到手,便再也沒有提高自身的動力。[3]要想保持這種持續性,就要將繼續教育融入生活,伴隨教師的'職業生涯。使教師在生活中快樂學習,在學習中快樂生活,二者不可分割。將學習生活相融合,生活的快樂是繼續教育不竭的動力。

二、“社會即學校”的思想對中學教師繼續教育的啟發

“社會即學校”既指“以社會為學校”,學校生活要引入社會生活的因素,使學校生活接近社會生活;又指“學校含有社會的意味”,要求對社會進行改造,使社會成為一所大學校,使社會具有學校的功能。教師繼續教育作為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與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教師的塑造工程有利於教育發展,從長遠看為了社會更好地發展。

1.教師繼續教育是促進教師個性化的過程

長期以來,繼續教育中傳統教育意識和行為嚴重地束縛教師的教育個性,這直接影響到教師對學生創新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教育方法單一、缺乏靈活性、教育內容針對性不強、教師在繼續教育中的選擇權不大、教師參與繼續教育的主動性不高,[3]這些都嚴重阻礙了教師個性的發展。為了培養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必須培養教師的教育個性。因為只有教師具備了教育個性,才能讓“鷹”高飛,讓“鹿”猛跑。[4]個性化教育、學生的個性發展、學校的特色發展、社會的創新都呼喚具有教育個性的教師。新課改理念明確提出,要把“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作為素質教育的重點,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自己的教育個性。實施個性化教育,培養具有創造性個性的學生,最終必須通過教師的教育個性和富有創造性的教育活動過程來實現。因此,教師必須努力擺脫陳舊的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的消極影響,樹立新的教育觀念,正確地審視自己的教育角色和價值取向,把發展自己的教育個性和教育的創造性作為努力的方向。正如蘇聯教育家彼得洛夫斯基所說,教師的個性強有力地影響著兒童的智慧、感情和意志的發展,影響著他們的生活。[4]繼續教育培養的是富有個性的、對社會有用的教師,而不是培養出一批模式化的教師。要使教師富有個性,必須尊重教師的需求,滿足教師的發展興趣,給予教師自由選擇權,做到繼續教育形式靈活,內容豐富,評價機制合理。

2.教師繼續教育是促進教師社會化的工程

教師是社會的教師,不能獨立於社會的發展而存在,社會的發展與其息息相關。新時代對人的發展要求是全方位、多角度、高層次的,因此教師除了提高與自身職業相關的知識技能外,還應該大力拓展自己的知識層面,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完善自我,促進自身個性的自由發展,最終達到教師職業需要與個人理想的統一。繼續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合格教師,而不僅僅是為學校。教師擔當著國家教育質量的重擔,社會責任重大。因此,繼續教育培養的教師應具有社會責任感、有合作意識、競爭意識、民主意識、管理意識、敬業意識。這些意識是在對教師的教育中潛移默化形成的。繼續教育是教師培養的重要渠道,對教師的社會化起著重要作用。要從多角度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教師。加強教師的政治思想素質和職業道德修養,培養教師的愛國熱情和敬業情感,培養他們抗挫折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加強教師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在整個社會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圍。

三、“教、學、做合一”的思想對教師繼續教育的啟發

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對教師繼續教育有重要啟發。當前教師繼續教育的教學方式在不斷地創新和完善,但仍存在缺陷。如教學方法仍以傳統的注入式為主,教師主要是聽眾;教師參與教育實踐活動的機會少,主動性不能充分發揮,積極性不高。教師繼續教育應滲透“教、學、做合一”思想,使枯燥乏味的繼續教育變成“活”的繼續教育,充滿活力和趣味。

1.教師繼續教育的“教、學、做合一”

“行是知之始”,即“做”是知識的重要來源,也是創造的基礎,身臨其境,動手嘗試,才有真知,才有創新。教育產生力量:“教育是一種行動”。“唯有從行動上得來的真知識,才是真的力量。”[5]教師繼續教育中也應貫徹“教、學、做合一”的思想。為了鼓勵教師的探索和創造,教師繼續教育培訓不應由單一的、灌輸式的講授組成,而應納入經驗分享、案例教學、合作探究等突出參與性、操作性和體驗性的多種方法。合作探究是教師學習的較好方式。在合作探究過程中,教師不僅可以向培訓者學習,還可以與其他教師分享有益的經驗,自己發現問題,通過共同學習去尋求形式多樣的解決方案,從而充分發揮其積極性和創造性。由於繼續教育的物件大部分是具有教學實踐經驗的教師,因此在教師繼續教育的教學方式上,僅僅拘泥於傳統的接受性、指導性學習是不夠的,還必須考慮一些新的方式,如操作性學習、討論式學習、開放式學習、選單式學習等,[3]側重培養教師的實踐能力,尤其是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合作能力、科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

2.“教、學、做合一”是教育人性化的體現

生活教育的理念是使教育生活化,這是對學生人性的尊重。“教、學、做合一”是教育人性化的具體體現。繼續教育也應該考慮教師的特質,尊重教師的主體地位。長期以來,在教師繼續教育中,教師有很少的自主權,一直處在被動地位,這壓抑了教師的人性自由,一定程度上剝奪了教師的教育自由權。近年來,隨著對學生主體性的認識和尊重,教師的主體性問題開始引起人們反思,教師培訓不僅是要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更要促進教師自身的全面、健康發展,教師從培訓中獲取的經驗不僅能促進其教學質量的提高,更應該促進教師自身的發展,教師培訓應從製造“教書匠”的活動轉變為培養“研究者”的活動,有效激發教師內在的學習動機和創造性,使教師在培訓中成為一個主動的探索者、創造者。[3]這種人性化的目標定位有利於教師的自身發展,也是教師教育人性化的體現。

3.“教、學、做合一”思想能喚起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

“教、學、做合一”思想能喚起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教、學、做合一”是對注入式教學法的否定。主張“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教師教學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發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從被動受教的地位轉變到自覺主動學習的地位。教師要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之間的聯絡,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在課堂教學中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性和自主性,為學生打造“生活課堂”。繼續教育中不僅要對參訓教師的教學實行“教、學、做合一”,而且要將這種思想銘刻到每位教師的頭腦中,由教師將“教、學、做合一”貫徹到整個教育中。學校要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保障。學校開設必修課的同時,可設定豐富多彩的選修課、社團活動、研究性學習課等活動課程,初步建立具有生活教育特色的以必修課、選修課、社團活動課、研究性學習課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立體課程結構體系。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是一種與時俱進的現代教育理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現實意義。用它來指導教師繼續教育實踐不僅可以克服傳統教學中只注重知識傳授的弊端,而且能激發教師參與學習的主動性,促進教師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轉變,教會教師熱愛生活、創造生活,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並把這種觀念內化到教育教學中,給孩子一種快樂的教育,培養出更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6.

[2]何國華.陶行知教育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40.

[3]楊愛花,國曉華.西安地區中學教師繼續教育存在的問題、原因以及對策[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2(5):81-84.

[4]畢武秀.教師應該有自己的教育個性[J].吉林教育,2010,(9):1.

[5]胡曉風.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3.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