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角色串味教育論文

來源:才華庫 1.89W

論文關鍵詞]家長教師角色;串味

家長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角色串味教育論文

[論文摘要]“教師”和“家長”是對下一代實施教育的兩大主角。在實施教育過程中,兩者如能各司其職且相互合作,這是最理想的。但在現實教育中,很多教師和家長都發生了“角色串味”。本文從該現象產生的前因後果及對應方略進行了具體闡釋。

眼下,常聽到有人這樣感嘆:教師越來越難當,家長越來越難做,學生越來越厭學。探究箇中原因時,很多人都會從教育體制、考試製度等巨集觀方面去找原因,而忽視一些微觀的、直接引發該後果的微觀原因。在對受教育者實施教育過程中,家長、教師角色串味是其中之一。

一、“串味教育”的主要表現

“串味”是指不同的食品、飲料之間,或食品、飲料與其他物品之間因氣味互相沾染而變味。“角色串味教育”則是指教師和家長角色串味後對受教育者實施的不當教育。目前,由於學校對家長的引導或家長的主動都有使家長在家庭中承擔著學校教師角色的傾向,在家庭中,父母的角色正在不斷漸變,他們正像班主任、科任教師和輔導員一樣,向孩子重複著教師的話、監督著孩子的學習;而學校教育的包辦代替也日趨嚴重。眾所周知,孩子的健康成長,在學校,需要好教師;在家裡,需要好父母。如果孩子在學校面對的老師像個嘮叨的家長,回家後面對的父母又像班主任,這對孩子的發展是不利的。“角色串味教育”主要體現在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兩方面。

(一)在學習上

勿庸置疑,家長對子女學習的瞭解、督促、檢查是合情合理的,但現在很多家長對子女學習的關注程度已遠不在此,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已充當了“教師”這一角色。子女在家的學習,“學”無鉅細,每每必到不說,還要給子女佈置更多的、額外的名符其實的“家庭作業”。有人在教育氛圍特別濃的江蘇地區做過調查,發現家長在教育子女問題上經常做的事情是:督促孩子自己看書、做作業的是63。9%;反覆講學習的重要性的是!&#$%;給孩子買課外練習、佈置額外學習任務的家長更不是少數……從這些資料,我們不難看出,家長累,孩子更累。尤其是國小生的家長,幾乎每天都要陪孩子學習,這並不是學習習慣不良的問題,而是多項學習任務非得要家長來協助完成。如,聽寫、默寫、背誦、作業題或試卷的檢查、網路資料的查詢等。尤其是期末,老師常會把所要複習的重點、難點所在的頁碼和題碼列印給家長,要家長協助孩子在家複習,如此一來,家長們能不給孩子逐一“掃雷”嗎?是不是家長們都願意當“家教”來“客串”一把做教師的味兒呢?不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一天累下來,晚上還要對孩子的學習煞費苦心,可想而知,樂此不疲者肯定是少數,而多數人的心力憔悴應該是不得已而為之。此處所談,還只是家長對學校教師這一角色的“串味”,如果再“串”遠點而至“特長教師”那兒,那“家長”的功能只怕要消失殆盡,成了不折不扣的不拿工資的家庭教師。難怪有人說:“哪個優秀的孩子不是做家長的苦出來的?”在學習問題上,教師角色串味的現象也值得一說。作為教師,關注學生學習雖然是份內之事,但這個“關注”還是應該有個度。“我的學生”和“我的孩子”不僅在概念上有很大的差別,而且從情感角度而言是不可等同的。很多教師就是在這個超越了範圍的“愛”的“指使”下,做出了許多令人瞠目結舌的事:不尊重學生,體罰學生甚至毆打學生、逼迫學生,對學生學習期望值過高而苛刻、嚴厲、急躁對待學生。對教師而言,感情不可缺少,但理性是主要的,如果不能恰如其分地把握這個“感情”,教育就會缺少理性。所謂“親其師,信其道”,相信這裡的“親”是指師生關係和諧,而不是非要每一個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在情感程度上都如同父子(女)或母女(子)。

(二)在生活上

包辦代替是中國教育的通病,父母包攬一切的現象並非少見,但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現象不是筆者所言的重點。在對學生生活教育與管理方面,出現越俎代庖現象的多為教師。筆者以為,幼兒園、國小的教師尚能教育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幹”;到了以成績為核心的中學就開始認為“除學習以外的事情對學生來說都在其次了”;到了大學,學生則退化得厲害。筆者對目前職業學院學生管理工作有所耳聞:這裡的班主任很辛苦,他們晚間要督促學生早睡,早上要到寢室喊學生起床、上課,上課時還要到班上監聽,有時還要到網咖去圍堵通宵不歸的學生。這是教師應該做的事嗎?不是。做教師的,就應該是教師而不應該是吃喝拉撒全管的保姆式的父母。這種教育,是蹲著甚至是跪著在教學生,這是一種最糟糕的教育,這種教育只可能加速學生的依賴與懶惰,使學生懶上加懶,最終影響其終身發展。

二、成因

(一)受以升學為本位的錯誤觀念影響

雖然,近些年來社會各界一直在積極倡導並努力實施旨在發展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養的素質教育,但目前我國教育的整體狀況仍是以考試、升學為導向的應試教育。成績好、能升學似乎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教育不是一切為了成績,而是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為了孩子的終身發展。在舊的教育觀的支配下,家長和教師自然都不會放棄對孩子學習施壓,“學習”代替了孩子生活中的一切。一旦一個教師或家長認為“讀書”是孩子唯一可做的事或僅以“分數”來衡量孩子的成與敗,那麼,他所做的一切就會變味。教師變得像家長一樣患得患失、憂心忡忡;而家長則變得像教師那樣,認為孩子的學習至高無上,把家庭變成課堂,開始壓制孩子的個性與自由。

(二)社會競爭壓力所致

人人都知道,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多寡與一個人謀生或成功有著很密切的關係。所謂“知識經濟”,正像有人“戲解”的“有知識就有經濟”一樣。社會上成功人士多是知識的擁有者,在競爭中穩操勝券的也是那些有知識資本的人。所以,作為家長與教師,都恨不得自己有三頭六臂,能傾其所有為孩子的學業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三)高度期望心態所驅

沒有哪個父母不指望自己的子女成才,這原本也無可指責。但我們不妨看看自己身邊的芸芸眾生,又有多少是現在做父母的所希望的人才?平凡之輩多,不凡之輩少。過高的期望就是苛求孩子,而苛求就等於毀滅。過高要求孩子,過多為孩子設計未來大多是枉費心機。拔苗助長的唯一結果就是讓苗早夭。如果學習的主體——孩子沒有積極投入,父母再大的希望也永遠只能是希望。對教師而言,道理也一樣。學習的確是衡量學生的重要尺度,但不是唯一尺度。對於學業好的學生,做教師的沒有理由不欣賞且欣慰,而對學業出了問題的學生,做教師的切不可以此而否定其一切,一眼把學生看死。因為學習階段的情況不能代表整個人生的結果,學習不好不一定就不會經商、不會務農、不會做工……人的個體差異是千差萬別的,而且社會對人的要求也是具有多層次性的,只要我們的學生能成為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那我們做教師的就應該感到欣慰和滿足。

三、對策

(一)正名

孔子言:名正而言順。要改變目前教育中存在的角色串味現象,首先就得為角色正名。很多人都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但這個“教師”是廣義上的,是指家長是最早對孩子成長產生影響的主要之人,而且在孩子上學後,仍然繼續發生著重要的影響作用,而不是指狹義的學校裡的教師。對於教師這一角色,現在有人提出,教師還得是學生的朋友、師長、心理醫生……但筆者以為,這只是一個理想的願望。做教師的,不可能是萬能的.,即使你差不多萬能了,但教師還是你的最真切的身份,你如果越位行事,那就可能差之毫釐,繆以千里。教師無論如何愛學生,都代替不了母愛和父愛;無論學校如何重視以學生為本,都代替不了家庭給孩子的親情;無論學校如何強調全面發展,都代替不了家庭讓孩子獲得的特定的學習經驗。而做家長的一旦做起了教師的“行當”,最直接的受害者便是自己的孩子。因為,學校教師是一種職業,有很強的科學性。同時,教師還是按照學校目標對孩子實施有系統、有計劃的社會教育的專門人員,他們有自己的角色規範和職業規範,並非有良好的願望和出發點就能成功的。教育專家朱小蔓說:“素質教育應該是含情脈脈的教育。”這個情,必須有親情、父母之情。家庭教育如果成為學校教育的簡單延伸或附庸,孩子從家庭到學校,可能感受到的都會是一種“無情”的教育。好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能成就一個人,但一種變味的教育一旦實施於孩子身上,它可能毀掉一個人。這種有苦勞沒功勞的做法,不應該是家長和教師所追求的。

(二)鬆綁

對於任何問題,都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教師與家長角色串味的問題,表面上只是個越位現象,但實際上,這是我們做教師和做家長的在觀念上受到了無形的束縛。從某個角度來看,家長的累和教師的累很大程度上是作繭自縛,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要從觀念上給自己鬆綁。

首先,將以“成才”為主的教育目的改為“成人”與“成才”並舉。過去的應試教育僅停留在對學生的分數與升學率上。但素質教育已讓我們的教育從面向少數學生轉為了面向全體學生;從僅重視學生的分數到了重視學生的品質與素養,讓知識與能力並舉。過去我們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現在不說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但也應有“我們走在大路上”的感覺。過去來學校讀書似乎就是為了考上大學。做學生,不考上大學,好像這書是白讀了一般。果真如此,那中國的教育不是失敗之至?教育不是萬能的,人人成才是不可能的。隨著社會的進步,教育的功能正逐漸趨向於全面與辯證,其促進社會發展的功能與促進個體發展的功能正日趨協調一致。學校不僅要培養優秀的下一代人才,更要促使每一個受教育者成人。所以,教育目的的“成才”與“成人”不能顧此失彼。

其次,“人才”觀念要改變。什麼是人才?字典上說,“人才”是指品德才能兼優的人,有特長的人。但太多的人把“人才”定位侷限到了前者,而忽略了後者。高學歷、高職位就是衡量是否是人才的尺碼。其實,人才是有層次之分的,社會對人才的需要也是多方位的、多層次的。棟樑之材是材,但花草小樹也有其用。所以,我們不能只見參天大樹的高大挺拔而不見鵝卵石的默默無聞。優秀的父母,除了需要有對孩子非佔有性的關愛外,還需要有適合社會發展的家庭教育理念。如果您的孩子不是社會的寄生蟲而是社會的建設者,那麼,他就是才。如果家長和教師都具備了新的“人才”觀,那我們幹嘛還要去做一些費力不討好的事呢?生涯發展理論家舒伯特(super)認為,一個人在自己的個體生涯中需要扮演好許多角色,其中之一就是“持家者”角色,這一角色完成得好,會使我們的生命更充實、完滿。不過,要扮演好父母這個角色,僅靠天賦和愛心是不行的。而是需要學習的,特別是在社會如此進步的今天。

(三)放手

有人說,現在的教師,要培養好自己的學生,你就得學會偷懶,並說偷懶是現代教師必須具有的基本教育觀念與基本素質。觀點雖有點情緒化,但道理還是有的。如果我們仔細想想就會感受到,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目前的教育都是一種防範式的教育。害怕學生出問題,害怕孩子成績不好,害怕孩子犯錯誤,總之,是想著一切方法來防範孩子。其實,出問題有什麼可怕呢?不出問題就不是孩子,任何人都是在不斷犯錯與不斷修正錯誤中成長的。電腦都會出錯,何況人呢?所以,教師和家長都要大膽放手,做好自己份內的事就行了。例如,幫助他們克服困難,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幫助他們糾正錯誤,幫助他們樹立信心,鼓勵他們勇往直前。

(四)受教育者自身努力

“串味教育”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師。很顯然,“學生自己”這個學習的主體在學習和生活中是多麼被動。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應是一種圍繞著孩子的成長而展開的雙向的互動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家長、教師固然起著主導作用,但我們還必須看到,子女並非是完全被動地接受家長和教師的教育言行的。所以,家長和教師對孩子們的教育應該首先做到尊重學習主體的主體性,然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並努力避免使他們在學習中處於一種受“教育”、受訓斥、受支配狀態。而每一個受教育者都要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是種“自需”,是一種從“自需”到“自願”再到“自為”的個體行為,只有這樣,教師和家長的串味才沒有市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