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職業教育的技術技能積累模式研究論文

來源:才華庫 1.54W

現代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2014年6月,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了我國現代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頂層設計思路,特別是從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企業需求的視角對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和技術服務層面的職責進行了界定,首次提出了“強化職業教育的技術技能積累作用”的目標要求。這一目標強調合作育人與共同研發並舉,拓展了職業院校與企業進行合作的內容,突出了職業院校主動適應企業發展需求的功能,也著重體現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是新時期我國促進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加快生產技術轉化和產業升級,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戰略規劃佈局。適應企業技術技能積累的需求是現代職業教育內涵發展升級的必然趨勢。實現這一目標將使職業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發生根本變化,由“單方依賴”轉凌為“雙方互賴”。這種平等對稱的合作關係是實現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前提基礎,也是激發企業積極發揮辦學主體作用的核心要素。因此,職業院校參與企業技術技能積累的模式和機制成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關注的重點問題。

現代職業教育的技術技能積累模式研究論文

英國學者哈默和美國學者哈拉德認為企業核心競爭力是“組織中的積累性學識,特別是關於如何協調不同的生產技能和有機結合多種技術流派的學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需要企業技術積累的支撐,技術技能積累的終極目標是核心能力的獲得,形成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優勢。因而,企業的技術技能積累是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核心要素,也是企業創新發展的根本性的內在要素。技術積累(Technologicalaccumulation)是指企業作為一個有機系統,在從事技術活動過程中所獲得的一種寓於企業組織之中的知識積累和技術能力遞進。Ml企業通過技術積累獲得構成核心競爭優勢的關鍵技術。在擁有關鍵技術之後,對整個技術進行整合,使之成為一個有序的系統企業通過注人式技術積累、內生式技術積累和共生式技術積累三種方式積累知識和技術能力,形成維持自身執行的組織流程、規章制度、企業文化等。

企業的技術技能積累是形成創新叢集的原W這件叢集包括:基於技術軌道的順軌型創新叢集,基於技術平臺的衍生型創新叢集以及向某技術關聯域擴散的滲透塑創新叢集技術軌道、技術平臺、技術關聯域在執行中相互支撐,構成企業內部的核心技術系統,也是企業技木水平和能力遞進的核心內容。企業在發展中耑要不斷提高核心技術水平,才能保持持久的核心競爭優勢。

一、職業院校參與企業技術技能積累的途徑和模式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的核心要素“職業教育要強化職業教育的技術技能積累作用,與行業企業共創國家技術技能枳累的平臺”,這表明在閏家的頂層設計Q經將職業院校為企業服務的層次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的要?素。職業院校要在國家的技術技能升級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就應荇力培養高層次的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同時為企業的技術創新、產品研發提供卓有成效的技術服務。這是實現產教“融合”的核心和前提,同時也是激發企業發揮辦學主體作川的關鍵要素。只有參與到企業核心競爭優勢的創造中,院校才能增強n身的吸引力,實現與企業平等共贏的合作。

職業院校應主動適應企業的知識積累和技術能乃遞進謠求,並將作用體現在企業技術創新的迴圈m路中在不斷的迴圈上升發展中持續發揮核心作用。

1。參與途徑

第一,對接企業的技術創新升級需求企業的共生式技術技能積累是企業獲得升級發展的重要途徑。以技術研發、創新對接企業的發展需求,直接為其升級發展服務是職業院校未來發展的方向。雙方在相互需求、相互依賴的基礎上發揮各自的特長,在知識、資源、技術上形成優勢互補,搭建共生式技術技能積累的平臺。

職業院校為企業提供技術創新服務應著眼於行業、企業核心技術系統中的技術軌道、技術平臺和技術關聯域方向。通過建立技術工藝和產品研發中心、實驗實訓平臺、技能大師工作室、提供研發團隊等合作形式,積極為企業提供服務,支撐企業技術創新的全過程或者是某種環節。合作平臺上不僅限於雙方,川■以是同行業領域或者職教集團的平臺上形成的多方合作。合作各方以共同利益為基礎,共同投人、共同參與、共享成果、共擔風險。這種對接的`實質是一種動態的耦合,其合作的深度由參與各方對各自提供的資源和對新技術的貢獻程度決定。合作平臺上產生的知識和技能,一方面直接進人企業核心技術系統,進人企業的技術遞進和積累過程。另一方面通過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過程和與合作平臺對接的創新裝置積累過程,實現其整合和傳承。為企業的技術技能積累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

第二,對接企業的技術技能人才需求。從事生產活動的勞動者既是技術進步的發動者,又是技術進步的載體與傳媒,並且是更具能動性的載體。W此掌握先進知識和技能並能有效利用先進生產技術的勞動者才是最有價值的資源。[21人力資本的積累是企業技術技能積累的主要載體,也是企業是實現創新的前提條件。企業不論採用何種技術積累和創新模式都需要掌握先進技術的人來實現完成。

職業院校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過程本身就是參與行業、企業的技術技能積累。不同層次的職業院校及時將行業、企業的新技術、新知識、新技能進行整合,融人實際的教學過程,從而完成新知識和技能的內化過程。合作中,校企雙方選擇適合雙方發展的合作育人模式,共同完成人才培養過程,在育人中完成知識和技能的傳承,對接產業升級調整對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育人過程不僅提高了生產一線勞動者的素質,校企雙方專業技術人員的知識和技能也得到了重新梳理,提高企業的知識技能存量的同時提升了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2。合作模式

職業院校與企業的共生式技術積累模式取決於合作的內容以及對合作資源的需求程度。不同的組織模式反映了組織的內在化程度以及組織間不同程度的依賴性。

校企合作技術創新行為存在著多種型別,根據合作資源配置組合的特徵劃分,可分為優勢資源互補型和核心優勢加強型兩種。優勢資源互補型合作表現為院校與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的中小企業間的合作,核心優勢加強型則表現為院校與擁有自主創新研發能力的大型或新型產業的企業間合作。其中,優勢資源互補型合作是目前實踐中最常見、最成熟和最有成效的一種合作方式;[31根據合作內容不同,可分為知識傳承型合作和技術創新型合作。知識傳承型合作以傳授工作崗位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為主要任務,雙方共同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技術創新型合作以創新技術、研發、服務為主要任務,院校為企業的新技術、新產品研發提供智力支撐和服務。這兩種模式可不同程度地並存於同一合作中,形成不同的組織模式,相互補充,互相促進;根據合作是否涉及到產權,企業與院校、研究院所的合作又可以分為產權合作協議和非產權合作協議。

職業院校應根據自身實力,企業的規模、發展階段以及技術創新的型別、新技術的重要程度,選擇適應企業需求的合作模式。

第一,不同層次院校的參與模式。不同層次的職業院校根據自身的實力選擇參與的模式不同。一般地,中職學校的核心任務是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實現知識和技能的傳承,是知識傳承型的合作;高職院校可根據自身的專業建設實力以及企業的需求進行選擇,可選擇知識傳承型或者知識傳承和技術創新並存的合作模式;應用型技術大學在合作中不僅要完成高階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任務,而且還需要在本專業領域的知識傳承方面為企業知識管理和人才培養課程承擔更多的知識整理和引領發展任務。同時應用型大學在技術創新型合作中的角色更加重要,師資研發水平、學生創新能力以及設施優勢都是企業創新積累所需要的關鍵因素。因此,應用型技術大學是高層次知識傳承的主陣地,更是技術創新型合作的主力軍。從當前校企合作技術創新的型別來看,多數院校選擇非產權協議的優勢互補型合作。

第二,不同需求企業的選擇。企業實現技術技能積累的路徑不同,其需求也不盡相同。企業的注人式積累對企業的技術基礎、人力資本和消化吸收能力提出較高要求;企業的內生式積累要求較高的技術積累起點,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的技術技能人才參與到核心技術系統中;共生式積累則使合作雙方之間技術知識互相補充、優勢共享,從而形成雙向整合吸收的知識流,需要產、學、研、用能力俱佳的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機構的支撐。

不同規模、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需要對接的技術創新和研發服務不同。企業會根據自身對人才和技術的需求,結合職業院校提供的資源、教學和科研實力等方面考慮合作內容和模式。一般地,成長中的企業都會選擇知識傳承型的合作,圍繞技術進步進行專有人力資本的培養。大型企業、新興產業領域的企業會選擇根據企業核心技術系統的特點提供的技術研發和諮詢服務。對接企業技術積累需求的合作是產教融合的“融合點”。

二、職業院校參與企業技術技能積累的實現機制

職業院校與企業分屬不同的部門。要有效發揮職業院校在企業技術技能升級和創新實踐中的重要作用,需要M清各方利益相關者的關係,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建立完善的體制機制,第一,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機制。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明確政府、行業、企業、院校的職責、權利、義務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明確行業、企業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參與職業教育的合法地位,讓校企之間的產權劃分合法化;加快修1丁《職業教育法》,完善修汀《公司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社會力量辦學條例》,制定《校企合作促進條例》,使職業教育相關法律法規系統配套,為校企協同創新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及相應的制度安排。

第二,完善組織機制,建立治理結構體系。傳統基於過程的技術研發組織表現為等級分明的層級結構。Torres等人提出f技術技能創新研發平臺上組織之間的關係模型,以靈活的“圓”型中心輻射研發創新閉隊組織代替多層級的“金字塔”型結構職業院校與企業的合作也可採用岡形的組織形式,通過合作平臺將技術進步與育人培養統合在一個系統中(見圖2)。建立各級政府、行業、企業、院校各方組成的校企合作育人創新發展委員會,設立專門的協調機構,不斷促進和推動K域內校企協同技術創新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結構,完善校企合作治理體系,創新協同管理體系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確立明晰的產權關係。建立資訊溝通機制,及時溝通供需資訊。

第三,創新校企協同技術技能積累機制。校企雙方的合作關係是動態變化的,應從雙方的利益出發,保持持久的平等依賴關係從內部管理和外部促進兩個方面,建立校企協同創新機制。在合作平臺內部,建立組織機構,制定標準制度,規劃權責,關注新知識的產生過程,推動合作平臺中參與各方的技術和知識整合,促進技術技能積累載體的吸收和消化在外部推進方面,通過設立專項科技研發和技術人才培養支援計劃,推動企業將職業院校納入核心技術創新系統,鼓勵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共建技術技能積累與創新的載體。如:新工藝、新產品研發中心、實驗實訓基地、高層次團隊工作室等。進一步促進產業鏈相關職業院校、職業教育集閉與企業多方合作的技術創新平臺的合作共建,保持從產品研發到技術成果推廣的渠道暢通。

第四,建立雙向激勵機制,為職業院校參與企業創新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鼓勵企業主動與職業院校建立協同創新育人機制對建立創新合作平臺的院校和企業予以政策上的扶持和專項獎勵,為合作成果提供轉化推廣渠道。鼓勵有實力的院校參與校企高階合作平臺,例如:對有職業院校參與的“2011計劃”專案予以支援;或根據區域、行業發展需求,在各層次科技與研發基金中設立“職教校企技術創新、成果轉化”計劃;鼓勵合作平臺設立扶持“科技型小微企業創業”人才計劃和科技服務政策和專項基金。

第五,建立健全評價機制:充分發揮以評促建的作用,建立協同創新評價機制,積極引導校企高效的協同創新。將在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和技術研發創新方面的投入、完成校企研發專案數量及轉化的金額、校企技術研發創新中心數#、實訓基地共建投人、技能大師T:作室等指標作為重要的評估維度,促進院校與企業持久的、深層次的協同創新。

現代職業教育肩負著系統培養各層次各型別技術技能人才,服務產業升級、經濟轉型、創新驅動,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的艱鉅任務。職業院校應努力成為促進國家技術技能積累與創新的重要載體。新的目標提出新的發展任務,職業院校應著力從內涵建設、科研實力、治理結構、師資水平等方面提高自身的綜合實力。採取制定職業院校內涵提升計劃、建立持續創新科研協作模式、優化治理結構、提升治理能力、制定師資專業發展專項扶持計劃、搭建終身學習的平臺等具體措施,不斷加強實力,提高水平。在與企業的合作中保持相當的吸引力和聚集力,成為企業核心技術和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輸出地,在產業升級轉型和結構調整中完成應有的使命和任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