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傳播概論期末論文參考

來源:才華庫 1.77W

網路傳播對傳統新聞媒體的影響 ------ch特色的有限影響

網路傳播概論期末論文參考

網路從1995年被正式定義至今已經有9年。按照網路日新月異的發展速度來說時間也不算短。自從他開始的那一刻就有很多專家學者對傳統媒介發出了警告。就和電波被運用馬克斯先生的預言一樣的失效了,目前為止全世界的傳統媒介依然沒有消失,甚至發展的還很正常。這裡面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論,所以我就中國的特殊環境來分析網路傳播在中國對傳統新聞媒體的影響。

網路在中國落地是在1994年4月,到1997年底中國因特網使用者超過60萬,比上一年增長了600%。2004年1月15日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CNNIC)在北京釋出了第十三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到2003年年底,我國網民數達到了7950萬,居世界第二位。上網計算機達到3089萬臺。資料驚人,但是背後卻有著世界第一的人口數量。和網際網路普及率僅有6.1%,低於網際網路普及階段的10%,比9.72%的世界平均水平也低的大背景,可見中國的網路發展的也不見得有多迅猛。再來對比下我國的傳統媒介。目前,我國約有近2000種公開發行的報紙,4000多家電臺、電視臺,8000多種期刊雜誌和兩家通訊社。顯而易見目前為止在中國傳統媒介還是佔領著絕對的優勢。以中國最發達的上海為例:2002年就"網民"獲知重要新聞("東方網"開通)的渠道,作了調查,發現:80%的"網民"知道這一新生事物;而其中,三大傳統媒介作為第一渠道的比例合計達76.5%,與此相對,網路僅佔12.9%。從個人主業的情況看,93.4%的"網民"沒有個人主頁,擁有者僅為6.6%,但"經常使用"者不到2%;從電子郵件的情況看,雖然有超過八成(80.3%)的人使用,但"經常使用"者僅為34.4%,"使用頻率一般"者(26.2%)與"很少使用"者(19.7%)合計達45.9%;多數"網民"對一些網路術語還不甚瞭解。例如,對於"烘培雞"(homepage)和"見光死"(比喻"網戀"雙方第一次相見即大失所望、中斷來往)的含義,回答正確者分別只佔21.9%和31。2%;但對於"第一次親密接觸"(網路小說名)、"愛蟲"(一種電腦病毒)的正確回答率,則上升為52.5%和73.8%。需要指出,後兩個詞語恰好是大眾媒介較多提及的,這應該不是巧合,再一次證明了傳統媒介的威力依然強大。可見網路對中國傳統新聞媒體的影響還非常有限。這在網路大行其道的今天似乎有那麼點滯後,但是如果從我國國情出發就一點都不難理解。

第一經濟原因。首先要上網你沒有電腦起碼也要有手機,這裡以電腦為例。配備一個電腦至少需要3000元左右。上網撥號費用至少幾塊錢一個小時。還不包括維持電腦運轉的電費。雖說中國的人均收入截止到2003年達到1000美元,也只等於美國的五分之一。加上中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之比2002年的資料就為3.11∶1。現在肯定更為擴大。人均收入還處於中下水平。很多地區就連幾百塊就可以買到的電視都沒有普及網路又怎麼會有機會觸及到他們的生活呢?在中國東西收入相差很大,農村人口大大超過城市人口,所以說網路在中國普及是非常不現實的說法。連裝置都沒有普及網路傳播對傳統媒介的影響又從何談起?經濟水平直接導致教育水平,在對網民受教度程度調查上發現網民的教育程度基本在高中以上。但是傳統媒介的受眾就不受這種限制。所以顯而易見網路需要裝置經濟基礎更加需要一定的技術去操作甚至很多時候需要一定的語言能力這個門檻在中國不具有普及性。

第二傳統觀念阻礙網路影響。網路是新興技術,第十四次CNNIC調查結果顯示,網民中18~24歲的年輕人所佔比例最高,達到36.8%,其次是18歲以下的網民(17.3%)和25~30歲的網民(16.4%),30歲以上的網民隨著年齡的增加所佔比例相應減少:31~35歲的網民佔到11.5%,36~40歲的佔到7.3%,41~50歲的為6.7%,還有4.0%的網民在50歲以上(如圖3所示)。35歲及以下的網民佔82.0%,35歲以上的網民佔18.0%,網民在結構上仍然呈現低齡化的態勢。所以這部分人群是不具備消費能力的。他們上網的引導絕大多數來自父母。而中國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大部分也都是干預性很強的。加上媒體包括很多網路媒體都一直報道青少年深陷網路類似的負面報道。讓父母視網路於洪水猛獸,給青年少上網造成極大的阻礙,使得網路傳播的主要受眾人群受到極大的影響。雛鷹網曾在2002年就父母的電腦網路知識和對孩子上網態度做過調查。結果發現90%的父母在原則上支援自己的孩子上網,但其中高達八成的的父母對如何監管孩子上網感到困惑。有將近一半的父母承認自己的孩子有去網咖上網的記錄,而他們對此毫無例外地表示反對。

第三網路傳播在中國的許可權。網路媒體在中國沒有采訪權。這必然帶來原創內容的缺失,所以網路媒體(特別是商業入口網站)沒有采訪權是其發展的最大障礙。任何的媒體最主要的生存手段就如華爾街的口號:內容的經營者。沒有原創內容的媒體必然發展會受到絕大的限制。加上中國對於網路方面的法律幾乎是一片空白,所以在激烈的競爭中網路為了生存需要大量的編造假新聞增加色情暴力的內容,騙點選率。甚至盜用別人的文章,不顧版權的四處轉載也屢見不鮮。虛擬空間發言的隱形又使得網路的資訊真假難辨,BBS上經常出現垃圾信箱。這些都導致網路在人們心目中信用的缺失。沒有了信用度何來權威又何來強大的影響力呢?這些都是網路傳播區別於傳統媒介的硬傷。

其實網路媒體在中國還屬於剛剛起步。並非像很多叫囂著"狼來的."學者說得那樣,中國還沒到沒網路不能生存的地步,也沒有到網路化的程度。更加沒到什麼傳統媒介汲汲自危的程度。一切只是剛開頭。網路傳播相對於傳統媒介來說不過還只是個娃娃。在硬體上軟體上我們還差別與已開發國家很大的一段距離,因為人口基數關係哪怕是寬頻在速度上也非常有限。加上寬頻的底普及率使得我們的網路運轉得還不暢通。網路發展的功能其實還非常有限。加上ch政治的特殊性---媒體是d的耳目喉舌,對於媒介哪怕是進入到wto時代中國政府也只作出很有限的承諾。所以對於網路媒介這個自由甚至可能自由"過度"的平臺當然限制多多。有一段話我覺得作為總結很合適:從中國狀況看,即使加上接觸網路媒介的時間量,1999年的合計數也只相當於1997年的90%。這就十分清楚地顯示了受眾個人在生理條件(即資訊消費能力)方面的侷限和邊界。換句話說,即便沒有網路及其他新興媒介的衝擊,傳統媒介的擴張也已經達到或接近了極限。因此,競爭只能在飽和或趨於飽和的市場中展開。其結果必然是,造成媒介原有地盤、利益、勢力範圍的重新調整和分割。所以至少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的網路傳播對於傳統媒介來說他的影響並沒預期和傳言的那麼大。就回到我得題目了中國特色的有限影響。

參考資料:

1、張海鷹、滕謙《網路傳播概論》新世紀版本 P39

2、CNNIC調查

3、新華網北京2004年12月8日電 商務部、中國電子商務協會、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日前共同公佈的《中國電子商務報告》

4、劉毅《"入世"在即的中國傳媒業》,《商業時代》2001年11月A版。

5、張國良、李本乾上海網路受眾的現狀及發展趨勢——"上海市民與媒介生態"抽樣調查報告(之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