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中教師教學內容和表達清晰度問卷調查論文

來源:才華庫 1.95W

教師課堂教學行為是一種複雜的社會行為,具有很強的實踐品性。清晰性是課堂教學行為的基本要求,是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變數,提升教師授課清晰能力是有效教學的旨趣。教師教學清晰性通常被界定為幫助學生充分理解教學資料的能力和在資訊傳送者(教師)到資訊接收者(學生)的傳遞過程中,資訊保真的能力。它通過運用言語和非言語資訊,在對教學材料有一個清晰認識的基礎上,引領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從而達到教學目標。因此,瞭解教師教學清晰性現狀,探討影響教師教學清晰性因素,有助於提升教師教學的技能,促進教學的微觀化研究,為教師個體的專業發展提供更為直接和有效的幫助。

關於國中教師教學內容和表達清晰度問卷調查論文

一、物件和方法

1.研究物件

本研究先後對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南山區、寶安區、龍崗區的6所國中一年級學生展開調查,發出問卷496份,回收問卷471份,回收有效率為95%。其中男生266人,女生205人,分別佔調查總人數的56.5%和43.5%。

2.研究工具及方法

主要採用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首先對6所國中教師進行半結構化問卷調查和訪談,收集有關條目,並借鑑國外相關文獻,構想教師教學清晰性結構,編制具體的測量題目。其次進行問卷調查。瞭解教師教學清晰性現狀,加強教師教學清晰性培訓,以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問卷經過SPSS統計分析,發現教師教學清晰性由內容清晰和表達清晰兩個因素構成。其中內容清晰有10個題目,主要涉及教學目標、有效提問、舉例說明、授課小結等,信度為0.91;表達清晰有5個專案,包括教師普通話、授課口誤、語言清楚度、語速、語調等,信度為0.78。問卷總信度為0.88,表明問卷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可以廣泛用於教師課堂教學清晰性評價。

二、結果與分析

1.國中教師教學清晰性現狀

本研究發現,在所調查的471名國中生中,只有143名學生認為教師授課清晰,328名學生認為教師授課不清晰,教師教學清晰性現狀不容樂觀,亟待改善。究其原因不難發現,教師教學實然狀態與學校、教師本人重視程度不無關係。自2001年國家實施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課堂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不斷湧現,“自主、合作、探究”教學,“啟發式”“研究式”“分層式”模式等層出不窮,各種富麗堂皇、結構複雜的“花樣課”“表演課”成了彙集新課程理念的集結地,成為頗受推崇的主流教學理念的有效載體,而清晰、簡約、樸實的知識課堂很難入流,被打入了“冷宮”。可是,每一次改革的塵埃落定,人們總會發現,雖然改革在某個方面成績斐然,但是課堂講授卻“濤聲依舊”。有存在,就有其合理性、合法性,教師課堂教學理應迴歸本然狀態:清晰、簡明。

調查資料經過統計分析後發現,數學教師的教學清晰性得分低於語文教師得分。數學是一門邏輯性極強的學科,它的學科性質和特點決定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課程改革的國中部分關注大眾數學,刪除了部分“難”“繁”“偏”“舊”的內容,增加了應用性強、貼近生活、富有挑戰性的內容。

由於過度強調實用性,導致對數學本質的關注度不夠。一方面,是熱鬧的討論、流行的'合作、低效的提問充斥著課堂,為討論而討論、為合作而合作、為活動而活動的小組合作學習流於形式。另一方面,教師為追趕教學進度,節省時間,實施“滿堂灌”注入式教學,忽視了學生思維深刻性的培養,以致學生缺乏思考,發生理解上的困難。流行的應試教育觀念與盛行的主體教學理念矛盾,是造成當下課堂教學混亂的主要原因。數學教學必須建立在數學學科的特點之上,要遵循數學學科的科學性、嚴謹性、規範性原則,任何一節教學內容都是數學知識鏈上的一環,前有生長點,後有發展點,數學教學必須居其根,順其勢,承上啟下,才能彰顯其價值。因此,國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由易到難、由簡到繁,螺旋上升,合理安排核心概念和數學思想,強調數學本質,善用啟發教學,提升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2.教師教學清晰性是影響學生學業成績的主要因素

教師教學清晰性與學生學業成績之間的關係一直是清晰性研究的重要內容。本研究結果顯示,教師教學清晰性與學生學業成績的相關達到0.743,屬於較高正相關,與國外研究成果相吻合。說明教師教學清晰度越高,學生學業成績就越好。統計分析結果進一步顯示,內容清晰對學生學業成績影響大,是影響教師教學清晰的主要因素。內容清晰主要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能夠清晰地提出教學任務和教學要求,教師對概念、命題、原理的闡述簡明、準確而不模糊,易於學生理解和正確掌握。本研究調查物件是七年級學生,年齡介於13~15歲,思維正處在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概括、由形象到抽象的過渡關鍵期,在這一思維轉型過程中,教師要依據國中生的年齡特點,在授課過程中充分體現教學內容的階段性、連續性和整體性,使得學生的認知結構在舊知識中獲得解構與重建,拓寬與發展。

三、討論與建議

1.教學清晰性是有效教學的重要變數,應納入教師教學行為標準

西方教師教學行為專業標準為我國制定相應標準提供了可借鑑的典範。如美國在新一輪課程改革(或稱基於標準的改革)驅動下,制定的《課堂行為評定標準》和《教師專業實踐構成》中均提到教師教學要做到“準確清晰地授課”;英國頒佈的合格教師專業標準中也明確規定“教師授課時要用學習者能夠接受的語言,清晰地介紹新的觀念和概念,有效地解釋、提問”。這些標準具有較強的普適性、實踐性,對編制我國本土化的教師教學行為標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近日教育部相繼出臺教師教育標準(簡稱三個標準),從內容、領域、基本要求三個層面對學前教師、國小教師和中學教師的專業標準加以規範。三個標準的內容框架一致,領域和基本要求大同小異,雖然對促進我國幼兒園、中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具體操作層面卻面臨諸多難題。相對於國外“小而細”的標準,我國更偏向“大而泛”的規定,語言表述較為寬泛,難以把握的形容詞、副詞居多,上位描述主題大,欠缺對具體行為的闡述,對實際操作非常不利。因此,對教師教學標準的表述應為具體、明確,具有可觀測性和可操作性。教學清晰性是教師教學不可或缺的能力,建議納入教師教學行為標準。

2.加強國中教師教學清晰性培訓,促進課堂授課能力的提高

研究中發現,內容清晰是影響教師教學清晰的主要因素。因此,國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授課內容清晰性的培訓。一方面,教師要因勢利導,引導學生理解所學知識,通過描述、解釋等方式講解新的詞彙、概念,幫助學生澄清事物之間、概念之間的異同,以舊知識來同化新知識,完成知識的遷移。另一方面,國中教師還可以借用傳統授課的做法,將教學重點系統地書寫在黑板上,或以其他方式標註要點,或通過言語資訊重複要點,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求教學內容豐富、條理清晰、相互連貫、重點突出。除明確教學目標、強化要點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舉例、提問、練習等形式來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用課堂提問及作業來檢驗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一種靈活的、適時的、富有成效的反饋方法。總之,教師教學授課清晰方法眾多,途徑甚廣,教師唯有在教學實踐中持續反思,不斷修正,將教學清晰性作為自己教學生涯的一種追求,其教師教學能力必將不斷提升,走向一個有效的動態發展過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