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幼互動中教師的角色定位論文

來源:才華庫 1.43W

“師幼互動”是指發生在幼兒園內部的,貫穿於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幼兒園教師與幼兒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行為和過程。建構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是每個教育者共同面對的重要任務。而安全、愉快、寬鬆的外部氛圍是建構積極、有效互動的基本前提。其中,教師的角色定位是核心問題。在師幼互動中,教師絕不是簡單的管理者、指揮者或裁決者,更不是機械的灌輸者或傳授者。我從以下幾方面談談教師的正確定位。

師幼互動中教師的角色定位論文

一、教師是良好師幼互動環境的創造者。

環境有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內部環境重在情感因素方面的闡述,寬鬆和諧的氣氛是幼兒積極思維的良好環境。師幼感情融洽,幼兒思維活躍,才能爆發出有效思維的火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始終保持飽滿、振奮的情緒狀態,充分運用語言、語調、表情,採用抑揚頓挫,妙趣橫生的語言,配以親切的微笑,激勵的目光努力創造愉悅的學習的環境。優秀的幼兒老師一般與幼兒的關係融洽,原因之一是教師本人有良好的敬業精神和良好的師德,熱愛並尊重幼兒;原因之二是教師本人的業務教學水平,受到幼兒的敬佩,幼兒能理解該老師的指令、解釋和要求。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熱愛自己學科的老師,他的學生也充滿著熱愛知識、科學的感情”。教師向幼兒傳授各種知識、技能及獲取知識技能的方法和能力的同時,還應將自己對教學的深入探索執著追求的精神、熱忱和感受,隨著教學內容一道帶給幼兒,以撥動、引導、激起幼兒情感上的共鳴。這不僅有利於激發和培養對每門學科的共鳴,而且能進一步陶冶幼兒的學習和生活,甚至可以影響到幼兒的一生。

要做到這一點,教師自己首先應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刻苦鑽研業務,不斷學習思考,拓寬知識面,使自己日臻完善,同時在教學中善於用自己的激情激發幼兒的學習激情,調動孩子的求知慾望,主動積極地引導、啟發。從而使師生間形成高度的默契與和諧,形成良好的活動氣氛,促成師幼情感交融優化活動教學效果。另外,老師還因重視在活動外增加對幼兒的情感投入,特別對一些膽小的'孩子,要讓他們時刻體驗到老師的關懷和鼓勵,不斷幫助與鞭策。有些幼兒年齡較小,對成人的依戀很濃,處處想得到老師母親般的關心和照顧,如果老師能重視孩子的需求,這種無形的投資,必然會在你的教學效果上得到回報。

二、教師是良好師幼互動交往機會的提供者。

可以利用生活活動的練習,幫助幼兒瞭解什麼是文明的行為,怎樣做才能既方便自己,又方便別人,幫助幼兒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從而使他對生活充滿信心,為他們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奠定良好的基礎,生活活動中有許多具體要求對幼兒來說比較抽象,許多孩子對正確的交往方式不明確,就可以設計一些針對性的活動,結合日常生活內容,幫助幼兒學會使用正確的交往姿態,正確的交往語言,養成良好的禮儀行為習慣,並逐步學會自我照顧。大班在幫助幼兒掌握與人說話正確方式時選擇了詩歌“老師的眼睛”,讓幼兒從喜歡看老師的眼睛到喜歡看同伴的眼睛,最後願意看其他人的眼睛,從而漸漸養成看著別人的眼睛說話的習慣。但讓幼兒看老師眼睛時,老師的眼神裡要充滿鼓勵與欣賞的神情,給幼兒想看、敢看、喜歡看的積極願望。中班幼兒與大班幼兒有差距,許多正確的交往方式形成僅靠老師的語言正面強化是不行的,還要與具體動作結合起來,在操作中掌握。如:在學習遞交物品的正確方法時,教師可以提供大頭針、小剪刀、圖釘、摺紙、花束等,讓幼兒兩人一組、自由擺弄。在觀察基礎上,教師正面示範,再讓幼兒相互操作、相互糾正。在不斷練習中,幼兒自然地愉快地掌握了遞交物品的方法。這過程中老師的正面示範是不可缺少的,給幼兒的行為提供了良好的榜樣。

在身體活動中也可以很好地提供師幼互動機會。身體活動是指日常基本活動,包括整個身體活動,其中大部分動作是幼兒每天的生活中都要大量用到的,教師提供給幼兒人規範的動作要領貫穿於幼兒日常生活各個環節進行要求,同時將身體韻律節奏活動結合進去,讓幼兒在身心暢快的氣氛中感受活動本身帶來的樂趣,讓幼兒自然地、輕鬆地掌握不同動作要求,而不是簡單地要求幼兒如何達到老師為他制定的目標。

手工活動時,可以選擇以激發幼兒興趣為主要目的,切實可行並且幼兒經過操作可以達到的練習方式,幫助幼兒循序漸進地掌握。中班選擇倒、剪、貼等活動,在“倒”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提供有準備的環境,包括赤豆、玉米,不同的容器,各種顏色的水,不同刻度的瓶子,每位幼兒一套操作工具。具體要求是將提供的赤豆、玉米倒入不同的容器,不灑在桌上;不同顏色水倒入玻璃瓶指定的刻度。整個活動都是幼兒自主操作,幼兒很有興趣,孩子們將赤豆、玉米倒入不同的容器,形成音量大小不一的“音筒”;將不同顏色水倒入玻璃瓶內,組成音量不同的“琴瓶”,可以自由演奏。整個活動教師準備充分,活動中幼兒自主探索,不僅訓練了幼兒動作的協調性,而且培養了幼兒的獨立性、專注性,讓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大班進行了“縫”的系列活動。首先提供充足的材料,幫助幼兒學會穿針引線和打結——按形狀進行點線縫——縫鈕釦——縫娃娃的小衣服,利用循序漸進的活動,鍛鍊幼兒小肌肉動作,培養了幼兒自制力、注意力的發展。當孩子注意力分散時,教師就可以反覆提醒,經過這些活動,許多孩子動作協調性就會更強,對活動的興趣增加,也變得更自信了。

三.教師是積極師幼互動的組織者。

由於許多教師更多地管理者和控制者,因此,在不少時間,幼兒首先是不被允許發起互動訊號的,如在進行集體教學活動時,幼兒首先要做到安靜,而不是和教師發生交流和互動。這兒有一個小故事:四歲的晨晨和陽陽在同一個班上,由於他們倆是鄰居,因此兩個孩子的關係顯得比別人更親近些。晨晨的性格外向、活潑,一雙大眼睛,虎頭虎腦的,特別招人喜歡,而陽陽呢》雖然很聰明,但由於體弱,性格顯得比較內向,平時也不太多言語。有一天,陽陽回家問媽媽:“媽媽,什麼叫小可愛?”媽媽說:“小可愛是說小孩子很討人喜歡。”陽陽想了想說:“媽媽,我是不是小可愛?”媽媽說:“當然是了,小孩子都是很可愛的。”陽陽說:“那為什麼陸老師總叫晨晨是小可愛,而只叫我的名字呢?”陽陽媽媽一時無語。看來老師一聲親切的稱呼,已使孩子感受到自己在老師心目中的地位是有差別的。我們不要驚訝孩子的這種感受,因為他們的心是敏感的。成人在實現自我價值時強調的是公平競爭的原則。孩子作為一個社會的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也享有獲得老師公平的、公正的愛的權利。近年來,隨著新教育觀的建立,不少老師已明確認識到教育孩子首先要關心愛護孩子,但在愛的程度上卻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偏差。我曾經對大班幼兒進行這樣的訪談:“你最喜歡老師對你做什麼?”和“你最不喜歡老師對你做什麼?”其中有近三份之一的幼兒提到:不喜歡老師對自己的忽視。具體表現為:有活動總是請別人參加,不請自己。在師幼互動的觀察中,我發現有的老師遇事總是請班上幾個能幹出眾的孩子,給其他孩子造成不公正的印象:老師又請他(她)?而這些孩子在完成老師交給他們任務的同時,目的並不明確。因此,老師對他們的愛,給他的機會變成了孩子的一種特權,進一步加深了這種不公正。我認為關愛是重要的,但偏愛是不可取的,教育的公正性就在於給每個孩子同等的教育機會,同等的發展機會。

四、教師是幼兒發展的支持者、幫助者、指導者和促進者。

因此,教師不是說教者,不應把工作重點只放在備課、準備教具的工作上,而教育是為未來社會做準備的,未來社會發展的個體差異會隨社會複雜化而增加,教師大部分時間需要放在觀察、反思每個幼兒身上,從而洞悉幼兒活動及行為表現背後的意義。也就是說教師要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這樣必須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觀察和反思個體心理,生理差異併為個體設定針對性發展計劃。簡單說,要求老師隨時都能掌握班內每一幼兒個領域目標的發展階段、洞悉背後原因,並設定相關發展計劃。每一個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都是各不相同的,我們不能用別人的長處比掉孩子的自信,也不要因為某方面的欠缺來全面否定其他方面的正常,更不能照搬別人的成功的個案來對孩子進行不適宜的盲目開發,要懷著成穩的心態引導孩子已他自己的速度成長。

一般而言,由幼兒發起的互動多是請求或徵詢、展示、彙報、尋求幫助和指導等,我們教師要引導幼兒發表個人見解和教師共同遊戲,表述客觀現象、提問和主動替教師做事等。在幼兒園裡,值日生是採用輪流的,教師除了指定每星期的值日生外,可以讓孩子發表自己讀值日生的認識,選出本週的值日生,沒有輪到做值日生的幼兒鼓勵他主動幫助老師做力所能及的事。如地上有紙屑及時撿起送入垃圾桶;玩具亂了能主動收拾其回原位;早晨來早了開門窗等。老師對幼兒發起的各種互動訊號要相當敏感,就能直接影響幼兒在互動中主體作用的進一步發揮。如聽見幼兒叫自己,儘管自己手中有事或正在進行集體教育活動,也要熱情地對待幼兒。而由教師發起的互動內容多是要求、指令或提醒、紀律約束、詢問、生活照顧和指導幫助,也要注重安慰、撫慰、與幼兒共同遊戲或交流、解決矛盾和讓幼兒幫助做事。

教師只有對自己的角色進行如此定位,才可能在實際中更多地關注幼兒的實際情況和主體發展,關注幼兒的情感需要,而不是侷限於約束紀律和簡單地傳授知識。同時,教師對幼兒的作用和影響只有通過幼兒主體的積極參與和反應才可能真正地對幼兒發展產生積極作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