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地質工程實習報告三篇

來源:才華庫 3.22W

在現在社會,報告使用的次數愈發增長,通常情況下,報告的內容含量大、篇幅較長。其實寫報告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地質工程實習報告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推薦】地質工程實習報告三篇

地質工程實習報告 篇1

一、地質實習的目的

1、學會對岩石的肉眼判別

2、瞭解饅頭山沉積岩的每一層的岩石組成及其顏色、厚度等

3、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4、用地質羅盤測量實地測量岩層的產狀(走向、傾向、傾角)

5、掌握褶皺的基本知識和判斷背斜、向斜的能力

6、現場認識斷層、滑坡、岩層,背斜、向斜等地質現象

二、地質實習的過程

我們的實習分為兩天(六月三、四號),六月三號實習地點是長清張夏鎮滿壽山和靈巖寺, 實習專案是滿壽山的岩層構成和滑坡、斷層現象,六月四號的實習地點是蘇莊,實習專案是背斜構造和地質羅盤的實習,六月四號下午我們結束地質實習,返回學校

三、實習的內容

(一)認識滿壽山的岩層

饅頭山,海拔408米,位於濟南市長清區張夏鎮境內,當地老百姓習慣稱此山為“饃饃山”、“滿壽山”,或者高雅的稱為"曼壽山"。20xx年,饅頭山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第三地質名山,當年又被列入省級地質自然遺蹟保護區。饅頭組主要由紫紅色、黃綠色等雜色頁岩及泥質、白雲質灰巖組成。底部不整合於泰山雜巖的肉紅色片麻狀花崗岩之上。下部灰巖中含磁石結核和條帶,上部頁岩中具微細水平層理,中部頁岩含有三葉蟲化石~中華萊德利基蟲。厚度119米。

在開始實習前,劉老師將此次實習分為三組—饅頭組(十層)、毛莊組(六層)、徐莊組(五層)。

1、饅頭組

第一層是由頁岩組成,厚約兩米,岩層呈現黃綠色,區域性呈現灰色,風化程度非常的嚴重,裂隙發育大,我們在工程中應儘量避開。

第二層是由石灰岩組成,該層岩石深入山體,厚約四米,岩石呈灰綠色,此處的裂隙極有可能發育成溶洞,所以工程中應注意勘探。

第三層是頁岩,厚約八米,岩石呈現黃綠色,區域性呈現褐色。

第四層是由頁岩組成,厚約十三米,顏色顯紫色。

第五層是由石灰岩組成,厚度約六米,顏色呈現土黃色,裂隙發育輕微,有利於工程實施。

第六層是由頁岩組成,厚度約四米,顏色呈現黃綠色。

第七層是由石灰岩組成,厚度約兩米,顏色呈現綠色,空隙發育,石灰岩表面覆蓋物為填充在裂隙中的雜質。

第八層為頁岩,厚度約七米,顏色為紫紅色風化程度比較大。

第九層為石灰岩,厚度約兩米,顏色為灰白色,縱向裂隙發育比較大,但是橫向裂隙發育小,前度較高。

第十層是由頁岩組成,厚度約五米,顏色呈鮮紅色,由於該層位於山頂,所以此處岩石風化嚴重。

2、毛莊組

第一層是由頁岩組成,厚度約四米,顏色為紫紅色,頁岩中含有云母。

第二層是由頁岩組成,厚度約為十三米,顏色呈現紫紅色。

第三層是由頁岩組成,厚度約為四米,顏色為紫紅色,由於該處地勢高以及各種外力因素,使得該岩層水土流失嚴重,表面基本無植被覆蓋。

第四層:灰色鮞狀石灰岩,厚零點八米。

第五層:灰色石灰岩,厚零點二米。

第六層:灰色鮞狀石灰岩,厚零點三米。

3、 徐莊組

由於徐莊組地勢陡峭,我們不能繼續前行,所以未能近距離觀察徐莊組的岩層組成。

(二)認識滑坡與斷層

下午我們到達靈巖寺附近,開始下午的實習,主要是認識滑坡,斷層以及一塊花崗岩。

首先老師將我們帶到實習地點,指著遠處的山體讓我們找出斷層的上盤,下盤,斷層線,斷層面以及滑坡體,然後詳細講解了該處滑坡和短層,在山路的一邊同學們邊聽邊記,最後老師帶我們去看了一塊花崗頒巖,三號的實習結束。

(三)認識蘇莊斷層

六月四號,我們開始了第二天實習,首先是一處斷層,這處斷層比昨天的更有價值與意義,因為該處斷層斷距小,我們能看的很清楚上盤,下盤等,而且該處斷層低。加深了對斷層的認識。

(四)地質羅盤的實習及背斜的判定

地質羅盤儀是進行野外地質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種工具。藉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觀察點的所在位置,測出任何一個觀察面的空間位置(如岩層層面、褶皺軸面、斷層面、節理面……等構造面的空間位置),以及測定火成岩的各種構造要素,礦體的產狀。

岩層走向是岩層層面與水平面交線的方向也就是岩層任一高度上水平線的延伸方向。測量時將羅盤長邊與層面緊貼,然後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的水泡居中,讀出指標所指刻度即為岩層之走向。岩層傾向——是指岩層向下最大傾斜方向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恆與岩層走向垂直。測量時,將羅盤北端或接物覘板指向傾斜方向,羅盤南端緊靠著層面並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讀指北針所指刻度即為岩層的傾向。

背斜是褶皺的一種,為岩層向上拱起的拱形褶皺,經風化,剝蝕後露出地面的底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老地層在中間,新地層在兩側,另外褶皺也包括向斜,其為岩層向下彎曲的槽型褶皺,經風化、剝蝕後,露出地面的地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新地層在中間,老地層在兩側。自然界的背斜和向斜相互連線、相間排列,常是多個連續出現。正常情況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皺的兩種基本形式。

褶皺要素:褶皺要素是指褶皺的各個組成部分,主要有:核、翼、轉折端、樞紐、軸跡、脊線和槽線、褶軸。

結束斷層的實習,我們繼續登山,開始褶曲的認識與實習,首先,老師將我們帶到一個牙口讓我們判斷一下該處是向斜還是背斜,同學都說是向斜,老師說過一會就知道答案了,咱們慢慢的揭露它,然後我們在劉老師的指導下對地質羅盤進行了實習,同學們分組測量,我所測得岩石產狀如下:走向NE35,傾向NE360,傾角45 。

在結束了羅盤的實習,我們繼續上行,在途中老師不時停下給我們講解背斜與向斜的判定方法,我們從中知道背斜與向斜不能簡單通過直觀的感覺來判斷,就像這個山他就是一個背斜構造,雖然在途中非常像向斜,當我們走到最後一個山頭的時候,結果就出來了,這就是一個背斜構造,是由於地質運動的時候,兩側受力不均造成背斜的一翼陡峭,而另一翼緩,所直觀看上去容易造成錯誤判斷。

在看完了,這個背斜構造後, 我們的實習全部結束,下午返校。

四、實習的結論

1、我們在實習過程中學到了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縮小了書本與實際的差距。

2、學會了地質羅盤的使用,測得岩層產狀。

3、掌握了背斜與向斜的基本判定。

4、對斷層與滑坡等地質現象有了進一步認識,理論聯絡實際。

5、瞭解了饅頭山的岩層構造,對沉積岩有了更深的認識。

地質工程實習報告 篇2

一、實習目的

1.通過實習鞏固課堂所學的基本理論,理論聯絡現場實際,再回歸到理論上來,培養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現場判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瞭解礦物和岩石的形成過程、結構、產狀等,掌握野外判斷能力,初步建立對某一種岩石的工程地質評價。

3.參觀工地,瞭解工程地質條件對基坑設計與施工的影響和地質災害與邊坡工程的治理。

4.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積極主動的優良品質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二、實習日程安排:

2、.01星期二上午,到中國科學院xx地球化學研究所,參觀礦物、岩石標本及同位素年代重點實驗室參觀。

3、.02星期三上午,前往xx海岸酒店工地,學習工程地質條件對基坑設計與施工的影響;前往xx學習地質災害與邊坡工程的治理。

4、.03星期四上午,前往xx實地學習認識坡積土、殘積土、花崗岩、剪節理、張節理、岩脈,風化地貌、球狀風化等地質現象。

5、.04星期五上午,在xx課室進行實習總結,並學習閱讀勘察報告的相關內容,練習沙土液化的計算和等效剪下波速的計算。

三、實習的內容

第一天8.31關鍵詞:地學文化、人文素質

上午在xx學院報告廳,首先是宿老師介紹了這次實習的主要內容,強調了在實習的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尤其是安全問題。接著張院長為我們的實習致開幕詞。最後胡紅拴研究員做了題為《地學文化的研究和傳播方式》演講。

所謂地學文化,是人類在研究與利用地球資源過程中所形成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它是人地關係在文化上的反映。地學文化內涵豐富,外延廣闊。如黃山、九寨溝、長江三峽、桂林山水、丹霞地貌、雅丹地貌等地質旅遊景觀,每年吸引著大批遊客。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的廬山,不但是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發源地,而且其濃厚的文化氣息,最終使這個風景名山成了獨一無二的旅遊勝地。20世紀地球科學在認知宇宙和地球重大地質事件、勘查礦產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減災防災、推進社會進步、提高人民生活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地球科學誕生100多年後,附加於其上的巨大文化價值才逐漸為人們所認識。地學文化資源既可以表現為有形的地質地貌景觀和人物形象,也可以表現為無形的地學知識、地質災害現象、地學歷史記載等,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可以表現超大的時間跨度和空間尺度,也可以進入肉眼看不見的微觀世界和難以預知的未來世界。

地學文化的任務是在科學與公眾之間架起橋樑,滿足公眾的科技文化需要,提高公眾的地學文化素養。譬如到xx森林公園實習,我們看到了那些球狀風化了的石頭、剪解理和殘積土,也看到由它們所構成的神奇的大自然輪廓,不禁讓人感嘆大自然的無比神力。地學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硬邦邦的科學理論,還有那無限的精神享受。

小結:地學文化的領略也需要人有一定的人文修養,再深一點就是人的綜合素質。例如胡研究員就是一個既能進行科學研究又能進行文化創作的能手,用他的話說就是一個“雜家”。而我也應該在今後的學習中注重人文素質的培養。

第二天9.1關鍵詞地化所礦物岩石

早上我們步行至中國科學院xx地化所,展開我們第二天的實習,此站主要目的是認識礦物和岩石,增進我們對礦物和岩石的感性認識,以及通過參觀同位素年代重點實驗室,瞭解科研人員的科研過程。

我們首先進去科普館參觀,接待我們的是地化所裡的三個研究人員,我們將在接下來的參觀裡和他們還有老師一起交流和學習。科普館裡的岩石和礦物琳琅滿目地陳列在展櫃裡,有關地球科學的圖畫也掛滿了牆。這裡的岩石和礦物有的在學校的實驗室裡見過,但更多的是從未見過的,只見於書本上介紹,自然也沒有那種感性的認識。這裡有常見岩石,如花崗岩、玄武岩、石灰岩、片麻岩、輝綠岩、混合巖、大理岩等。也有常見的礦物,如石英、螢石、長石、剛玉和雲母等。我們一邊仔細觀察這些礦物和岩石的`顏色和形狀,一邊聽研究員和老師講解關於這些礦物和岩石的結構和構造,以及他們的工程地質評價。不過這裡最吸引眼球的要數沙漠玫瑰了,沙漠玫瑰又稱“戈壁石”、“風雕石”,常見的有球狀的和塊狀的,主要產於浩瀚隔壁,沙漠玫瑰是自然形成物,是沙漠的細石經風吹雨打後形成類似玫瑰般的結晶石,這種岩石在天然奇石市場上佔有特殊的地位,具有極其珍貴的研究和收藏價值。科普館裡同樣陳列這大量的生物化石,有大型的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以及第四紀全新世的鹿角,也有小型的植物和動物化石,如距今數億年的震旦角石、萊德利基蟲、創孔海百合、狼鰭魚、擬蜉蝣等,不一而足。

在科普館參觀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一些老科研人員在以前搞野外科研的時候所用過得的物品,很難想像他們是如何在那麼惡劣的環境下去從事科研工作的。不過也正是因為他們幾十年來為發展地球化學事業做出的努力,才有今天的成果。

一個半小時後,我們參觀同位素年代重點實驗室。此實驗室是國內最早成立的同位素地球化學專業研究室,建立了我國第一代同位素年代學實驗室,開創了我國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領域。研究方向主要以同位素地球化學的學科優勢為依託,發展適用各種地質物件的同位素定年和同位素示蹤方法,加強多元同位素體系理論研究,並與當前地球科學前沿領域-大陸動力學和全球變化密切結合;通過同位素年代學與地球化學研究,為解決大陸動力學、殼幔演化及其相互作用、資源形成和勘探以及全球變化等重大基礎問題作出具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此實驗室擁有精良配套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學分析儀器和實驗室,不僅可以進行各類地質和環境樣品常規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放射性同位素、固體和氣體穩定同位素以及稀有氣體同位素分析,而且大部分儀器還配備了鐳射探針進樣系統,加上最先進的電子探針,還可以進行各類樣品的微區原位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分析以及圖象分析。

小結:今天的參觀和學習確是拓展了視野,認識了更多的礦物和岩石以及它們的結構和構造。對於同位素實驗室的參觀,雖然沒有深入去了解,也不可能去深入瞭解各個實驗室的所從事的科研工作,但可以從實驗室裡的那種靜謐的氣氛去感受做科研的嚴謹。

第三天9.2關鍵詞:基坑工程邊坡工程

基坑工程

1.場地:指工程群體所在地,具有形似的反應譜特徵。場地根據場地土的剛性(即堅硬或密實程度)和場地覆蓋層厚度劃分為i、ii、iii、iv類。

2.冠樑:是基坑護坡樁頂面打的樑,是把護坡樁連到一起形成一個整體,防止基坑邊沿塌方,它的主要作用,是將離散的樁結合起來,讓其共同作用;如果是帶內支撐的方案,冠樑還是主要的受彎構件之一。

3.錨杆:作為深入地層的受拉構件,它一端與工程構築物連線,另一端深入地層中,整根錨杆分為自由段和錨固段,自由段時指將錨杆頭處的拉力傳至錨固體區域,其功能是對錨杆施加預應力;錨固段時指水泥漿體將預應力筋與土層粘結的區域,其功能是將錨固體與土層的粘結摩擦作用增大,增加錨固體的承壓作用,將自由段的拉力傳至土體深處。

4.水泥攪拌樁:水泥攪拌法是用於加固飽和和軟黏土低階的一種方法,它利用水泥作為固化劑,通過特製的攪拌機械,在地基深處將軟土和固化劑強制攪拌,利用固化劑和軟土之間所產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學反應,使軟土硬結成具有整體性、水穩定性和一定強度的優質地基。水泥加固土的基本原理是基於水泥加固土的物理化學反應過程,它與混凝土硬化機理不同,由於水泥摻量少,水泥是在具有一定活性介質--土的圍繞下進行反應,硬化速度較慢,且作用複雜,水泥水解和水化生成各種水化合物後,有的又發生離子交換和團粒化作用以及凝硬反應,使水泥土土體強度大大提高

5.旋噴樁:旋噴樁是利用鑽機將旋噴注漿管及噴頭鑽置於樁底設計高程,將預先配製好的漿液通過高壓發生裝置使液流獲得巨大能量後,從注漿管邊的噴嘴中高速噴射出來,形成一股能量高度集中的液流,直接破壞土體,噴射過程中,鑽桿邊旋轉邊提升,使漿液與土體充分攪拌混合,在土中形成一定直徑的柱狀固結體,從而使地基達到加固。施工中一般分為兩個工作流程,即先鑽後噴,再下鑽噴射,然後提升攪拌,保證每米樁漿液的含量和質量。

6.鑽孔灌注樁:系是指在工程現場通過機械鑽孔、鋼管擠土或人力挖掘等手段在地基土中形成樁孔,並在其內放置鋼筋籠、灌注混凝土而做成的樁,依照成孔方法不同,灌注樁又可分為沉管灌注樁、鑽孔灌注樁和挖孔灌注樁等幾類。

7.重力式擋土牆:依靠自身重力抵抗土體側壓力的擋土牆。

8.常用深基坑支護方法

地質工程實習報告 篇3

1.實習目的

複習和鞏固課堂上學習過的有關工程地質的理論知識,提高對斷層、滑坡、裂隙、節理等地質現象的認識識別能力,並在老師指導下學會鑑別頁岩、大理石、方解石等礦石和洪積物、坡積物、崩積物等岩層。初步瞭解水裡水電工程勘測的基本內容和方法,通過現場對各種地質現象的瞭解和認識,合理的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加以運用,理論聯絡實際,結合實地的觀察加深對課本上知識的理解。

2.實習任務

在王老師的帶領和指導下,對龍門山脈紫平鋪水庫附近的比較直觀的、典型的地質現象進行概括描述和初步分析,如滑坡、斷層、裂隙等並相互討論詢問得出較為完備妥當的處理措施。

3.實習地點和過程

本次實習為期兩天,集中在20xx年12月28日和29日兩天。其中,28日主要學習地質現象,29日主要到水庫壩區近距離觀察學習,掌握水利工程勘測和地質現象處理的常用方法。

3.1第一天實習內容

時間:20xx年12月28日 天氣:晴 溫度:1~110C 第一天的預定路線為:

學校

虹口山門(虹口)關鳳溝白沙河口二王廟後門學校

後因關鳳溝山體滑坡,正在進行施工,不便進行教學,故改為深溪溝,調整後的觀測點順序依次為:

虹口山門深溪溝深溪構大橋沙灣白沙河口拱橋處二王廟後山

3.1.1虹口山門

(1)水電站附近的地質條件

入眼可見,閘門及其他導水擋水建築構築而成的飲水式水電站:其水源來自穿流而過的白沙河(是岷江左岸的一級支流),其右壩肩下還有不可見隧洞用作洩洪衝沙等用途。右側還佈置有兩條傳送帶,是將生產水泥的原料自動傳送至拉法基水泥廠廠區通過高溫煅燒來生產水泥。水電站的上游,是呈V字型的高山峽谷。通過觀察少許裸露在外的`岩石並結合汪老師講解,可以知道它們形成於泥盆紀和石炭紀,主要由灰巖、石灰岩和白雲岩構成。而水庫地基是三疊系的含煤地層、礫岩和頁岩,庫區地形開闊,且兩岸山體不對稱。庫區的基岩上覆蓋著鬆散的坡積物,而河床上則覆蓋著水流衝擊而成的衝擊物。

(2)建築物最佳位置比選問題

a: 若建在上游峽谷處,則建築物的體積變小,變矮,因而工程用於閘門的投資會減小;但由於引水線路置於鬆散的坡積物上,會導致引水線路的投資增加。 b:若建在峽谷盡頭,則會導致同樣水頭下的庫容減小,閘門變高相應的投資也會增加。

綜合考慮投資,收益和安全等因素,最終選擇了現在的壩址。

(3)建壩的工程地質問題及處理措施

地質現狀:庫區靠近壩址位置為含煤地層,由水流衝擊形成的鬆散層不厚,且主要由顆粒不大的礫岩和頁岩構成,另壩肩和壩基下地基有節理存在 導致問題:Ⅰ..地基的不均勻沉降處理措施清理鬆散層,做一個整體底板,擴散基底壓力,防止不均勻沉降。

Ⅱ.壩肩和壩基的滲漏處理措施水平方向可用黏土經壓實等處理後做隔水層;豎直方向可向下打鑽機,再向鑽孔內灌漿來堵洞,以防止滲漏。 Ⅲ.引水隧洞舊址處的含煤層瓦斯爆炸處理措施修建通風建築,內設抽風機等,且嚴禁煙火(瓦斯濃度達8%遇明火可發生爆炸,而達40%~50%時將引起窒息)

另,在執行發電過程中,發現右壩肩的鬆散體下游存在滲漏現象,且有加大趨勢,相關人員立即採取了灌漿堵洞的防滲措施,後發現效果不理想;又在此基礎上加大投入,進行了二次防滲處理。

3.1.2深溪溝(峽谷虹口漂流段)

(1)岩層產狀:入眼可見,河水水位較低,可見底,七、八月份的水位會比現今高兩米左右。據王老師介紹,此處岩層形成於泥盆紀、石炭紀或三疊紀。觀察裸露在外的河漫灘,可以發現主要由CaCO3構成的灰巖。新鮮的灰巖緻密而堅硬,加鹽酸會起氣泡,在地層上升和河流下切的作用下容易形成峽谷,這也是深溪溝峽谷形成的主要原因。觀察可發現岩層的層面走向與河流走向角度較大,幾乎垂直,因此深溪溝峽谷是橫谷。再觀察可發現層面上大下小,尖端指向老岩層,又可確定岩層存在泥裂現象。仔細觀察,會發現岩石有淺灰、深灰。灰白三色,這都是灰頁岩。灰頁岩的主要礦物成分是方解石,新鮮的灰頁岩質地堅硬,用榔頭划動會起白痕,敲擊其邊角濺起碎星、脆性大。砂岩、泥岩和頁岩發生強烈錯動,形成方解石脈;泥岩全風化形成軟弱夾層;CaCO3的頁岩、灰巖形成夾砂岩,這樣的岩層向上一直延伸到紫坪鋪水庫,一路觀察,只看到溶孔溶系,未發現較大溶洞。且岩層的延續性不是特別好。

根據岩溶形成的條件:a、可溶性岩石;b、岩石的裂隙性要足夠高;c、水的溶蝕能力要足夠大;d、岩溶水的運動與迴圈需滿足要求。這裡的前三個要求都以滿足,但因為是靜水,所以不滿足第四個要求,因此不會滲漏。

龍門山的飛來峰構造:上層是灰巖,下層是含煤地層,都有不同程度的風化剝蝕。

3.1.3深溪溝大橋

岩層產狀:橫谷:延伸方向和層面方向夾角大於80度,近於垂直。適於修壩修橋。傾角小於300時,壩基和壩肩易在在上游的水推力下產生滑移,穩定性不夠。而深溪溝大橋附近的裸露基岩是中到薄層狀的灰巖,且傾角很陡,不易滑坡。形成了V型河谷。

3.1.4沙灣

此處主要是認識滑坡現象,我們站在白沙河左岸的一級階地上進行觀測。右側的弧形小山體,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滑坡形成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