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的第六期的開場白臺詞

來源:才華庫 3.01W

董卿的父親早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如今,父親的朋友圈裡有很多當年的同窗,不少新聞從業者。《朗讀者》播出之後,董卿經常會在父親的朋友圈看到鼓勵她的留言。

朗讀者的第六期的開場白臺詞

董卿淚點很低。有天晚上她翻開《朗讀者》嘉賓斯琴高娃的讀本,想到了作家張潔寫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一書,她花了半個小時翻看了書裡的幾個章節,“哎呀就不行了,哭得稀里嘩啦的,整個人都不好了。”那天夜裡她熬到四點睡覺,第二天錄製,九點她起床化妝,化妝師嚇壞了,“臉沒法看了,眼睛腫得睜不開了。”

“如果這個人物是想打動情點,但我丁點反應都沒有,那肯定是有問題的。”她審片的時候這樣跟大家說。在《朗讀者》的舞臺上,徐靜蕾讀史鐵生的《奶奶的星星》,徐靜蕾在臺上哭了,董卿在臺下也聽哭了。

這是一個反感煽情的時代,但是這一次,人們似乎對於這些動情的段落很認同。“眼淚是很寶貴的,但眼淚不是唯一的,我們不能說,哎呦,哭了,節目就成了。”董卿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她採訪麥家時,麥家說了很多他跟父親的故事,“那個裂度特別大,一個孩子幾十年不跟他的父親說話,之後他每年都要坐在父親的墳前跟父親講話,把十幾年沒對父親說的話對著泥土說出來。”而經過後期剪輯,最終節目中呈現出的“催淚點”只是錄製當天的百分之三十朗讀者第六期的開場白臺詞朗讀者第六期的開場白臺詞。董卿很清楚,在感性之外,她是電視製作人,在後期剪輯的時候她需要從參與者的角色切換到局外人的.角色。

演員趙文u錄製《朗讀者》之前,只在電視上見過董卿,印象比較深的是董卿和劉謙搭檔的魔術節目。錄製當天,他第一次見董卿,他跟董卿聊大咪(他的貓)帶給他的改變,“不知道怎麼搞得,就哽咽了。”他跟《中國新聞週刊》回憶,“以前參加電視節目,也不是沒有主持人想要‘勾引’我談及傷感話題,我從來沒有就範過啊。”他說自己總是刻意迴避太過洶湧的感情流露,那天當董卿坐在他對面時,他自願打開了自己的情感閥門。

《朗讀者》的音樂總監姚謙留意到了董卿在《朗讀者》中細微的眼神變化,“喜歡文藝的人很容易在與別人交流時流露真性情。”姚謙跟董卿接觸後,發現她跟春晚上得體大氣的形象有點出入。“她對文字很敏感朗。”姚謙說。

《朗讀者》的總導演之一田梅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大傢俬底下開玩笑說,董卿對面的那把椅子有神奇的魔力,坐在上面的人,總會敞開心扉去講述。在郎昆看來,嘉賓之所以願意對董卿開啟心扉,源於董卿對他們的尊重。“她把對事業的尊重平移到了對嘉賓的尊重。”郎昆說,“ 董卿在二十幾歲的時候是做不到的,現在為什麼能,年代感已經到了。”

跟嘉賓聊天時,董卿總是習慣性地身子往前傾。為了讓她的臉看起來更好看一些,通常這個時候,燈光老師就會舉起大紙板,上面寫著“坐回去”, “有時候說得好不好聽,比臉好不好看更重要。”董卿心想。

郎昆看《朗讀者》,看董卿採訪徐靜蕾,當時提到奶奶,徐靜蕾說不下去了。看到這兒,郎昆有點緊張,他特別怕董卿繼續追問。董卿當時什麼也沒說,徐靜蕾緩了一下接著講了朗讀者第六期的開場白臺詞百科。“這個時候說什麼都多餘,都沒心沒肺

”他覺得這是一次成功的採訪, 這一幕讓他自然聯想到了倪萍。當年他把倪萍從青島帶到中央電視臺,就是看中了倪萍“和嘉賓同步喜怒哀樂愁驚恐憂”的能力。在這一點上,董卿和倪萍極其相似。

董卿對《中國新聞週刊》說,訪談節目會是她的終極舞臺。她希望跟人們有心靈的互動。“如果你沒辦法體會他人,體會自己,沒辦法認知他人,認知自己,那麼你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