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的詩歌主張

來源:才華庫 1.21W

導語:黃庭堅的詩歌主張是什麼呢?黃庭堅是宋代有名的詩人,文學家,他的詩歌別具一格,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

黃庭堅的詩歌主張

黃庭堅論詩以“不俗”為高標,而要達到這種境界,他強調須多讀書,只有“胸中有萬卷書”,才能“筆下無一點塵俗氣”。黃庭堅對多讀書的強調,並非是為學問而學問,而主要有三層意思:其一在於認真學習、廣泛吸取前人一切好的東西,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加以創造和發展。

其二是作為一種學養的積累,以增加詩歌的內涵與意蘊,力去淺俗。其三在於主觀修養和性情的陶冶,培養一種以儒家基本精神為底蘊而又超脫流俗、獨具個性的氣質,為人“不俗”,才能寫出“出塵拔俗”之詩。黃庭堅最為著名的詩歌主張之一“點鐵成金”實際上也與他所強調的主觀修養有關。他在《答洪駒父書》中說:“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這段話往往被認為是指翻用古人陳言,因此是提倡蹈襲剽竊。

事實上,黃庭堅借用了道家術語,用鐵比喻被陶冶的萬物即詩歌的素材,用金比喻點化後的成品即詩歌,靈丹則比喻詩人的主觀思想和精神修養,所以他的意思是說出色的詩人善於將外界的事物拿來為己所用,而關鍵在於有詩人的主觀思想和藝術修養作為統攝萬物的根本,有了這個根本,即使取用古人陳言,也能變舊為新。所以黃庭堅雖然有以故為新之意,但重點在於強調詩人主觀的思想修養和藝術修養。

在對詩歌傳統的選擇過程中,從北宋慶曆時期就被奉為道德和詩歌藝術典範的杜甫其人其詩,經過王安石和蘇軾的大力褒揚,此時進一步得到推尊。黃庭堅曾說:“老杜雖在流落顛沛,未嘗一日不在本朝,故善陳時事,句律精深,超古作者。忠義之氣,感然而發。”(《潘子真詩話》引)“忠義之氣”與“善陳時事”指出了杜甫的儒家道德追求和其詩的現實主義精神,也可看出黃庭堅作詩並非不關注現實,事實上他早期的很多詩作充滿現實關懷和批判精神;隨著文字獄的不斷增多,黃庭堅的詩歌觀念才有所改變,主張詩歌當吟詠情性,而“非強諫爭於庭,怨忿詬於道,怒鄰罵座之為也”。(《書王知載朐山雜詠後》)這一反對直刺現實的詩歌態度在政治形勢日趨嚴峻的北宋後期為江西詩人所普遍接受。

“句律精深”的評價則體現出黃庭堅對杜甫詩歌藝術的服膺。他對杜甫在煉字、造句、謀篇等方面的藝術特點以及杜詩的.藝術境界都有許多細緻的分析,而在這些分析中往往見出他自身的審美追求和宋詩的時代精神,如他對杜詩“無一字無來處”、“平淡而山高水深”等評價,實際上體現了他本人重讀書、提倡以故為新以及宋人追求平淡有味、涵詠深沉的審美境界的特點。黃庭堅以其鮮明的詩學主張和體現宋詩美學風範的卓越詩歌成就而為詩壇所矚目,更由於他為後輩詩人提供了具體的創作門徑,使他們有詩法可循,黃庭堅因此受到眾多學詩者的擁戴。陳師道即盡焚舊作,轉學黃詩。而他的創作實績使他很快與黃庭堅一起成為這一詩派的核心。

黃庭堅的詩:清平樂賞析

●清平樂

【作者:黃庭堅】

春歸何處?

寂寞無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

除非問取黃鸝。

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賞析】

此為惜春之作。詞中以清新細膩的語言,表現了詞人對美好春光 的珍惜與熱愛,抒寫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執著和追求。

此詞賦予抽象的春以具體的人的特徵。詞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無處覓得安慰,象失去了親人似的。這樣通過詞人的主觀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愛和春去的可惜,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

此詞高妙處,於它用曲筆渲染,跌宕起伏,饒有變化。故先是一轉,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處,喚她回來,與她同住。這種奇想,表現出詞人對美好事物的執著和追求。

下片再轉。詞人從幻想中回到現實世界裡來,察覺到無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喚回來。但詞人仍存一線希望,希望黃鸝能知道春天的蹤跡。這樣,詞人又跌入幻覺的藝術境界裡去了。

末兩句寫黃鸝不住地啼叫著。它宛轉的啼聲,打破了周圍的寂靜。但詞人從中仍得不到解答,心頭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見黃鸝趁著風勢飛過薔薇花叢。薔薇花開,說明夏已來臨。詞人才終於清醒地意識到:春天確乎是回不來了。

此詞為表現惜春、戀春情懷的佳作。作者近乎口語的質樸語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詞的構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歸何處,一心要向別人請教;無人能知時,又向鳥兒請教。問人人無語,問鳥鳥百囀,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詞人自己又無法理解,這比有問無答更可嘆。最後,鳥兒連“話”都不“說”,翻身飛走。這番妙趣橫生的抒寫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