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醉花陰》原文翻譯及相關賞析

來源:才華庫 1.61W

這首詞是作者婚後所作,通過描述作者重陽節把酒賞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種淒涼寂寥的氛圍,表達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獨與寂寞的心情。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李清照《醉花陰》原文翻譯及相關賞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李清照《醉花陰》原文翻譯及相關賞析

原文

醉花陰①

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註釋]

①醉花陰:創調。

②瑞腦:即龍腦。一種香料。

③金獸:獸形銅香爐。

④玉枕紗窗:瓷枕紗帳。瓷白如玉,故美名之。

⑤東籬:指菊圃。

⑥消魂:形容極度愁苦。

翻譯

稀薄的霧氣濃密的雲層掠起煩愁直到白晝,龍腦的香料早已燒完了在爐金獸。美好的節日又到重陽,潔白的瓷枕,輕紗籠罩的床廚,昨日半夜的涼氣剛剛浸透。

在東籬飲酒直飲到黃昏以後,淡淡的黃菊清香飄滿雙袖。別說不會消損神魂,珠簾捲起是由於被受西風,閨中少婦比黃花更加消瘦。

【譯文】

薄霧濃雲日子過得愁煩,龍腦香在獸形爐中繚嫋。又到了重陽佳節,臥在玉枕紗帳裡,半夜裡涼氣將全身浸透。

黃昏後在東籬邊飲酒,菊花的幽香襲滿衣袖。莫要說清秋不讓人傷神,西風捲起門簾,簾內的人比菊花還瘦。

【評點】

這首詞寫重陽佳節時詞人對丈夫的懷念,是一首相思之作。

詞的上半部分寫別愁。起首兩句寫重陽佳節的百無聊賴,連香爐也懶得管,任它自行消盡。“愁”字點題,給全詞奠定了情感基調。隨後三句寫重陽節晚上詞人的情態:她輾轉反側,無法入眠,這都是離愁使然。“涼初透”,意境蕭疏,給人以淒涼之感。詞人以樂景寫哀情,以佳節襯離愁,含蓄蘊藉,手法高妙。這一片短短五句,將一個思婦愁緒滿懷的神態描繪得呼之欲出,堪稱妙筆生花。

詞的下半部分寫詞人賞菊的情景。“東籬”兩句,看似飄逸灑脫、陶然自樂,可如此美景,如果只有一人獨賞,那就不免反過來讓人生愁了,這是典型的`以樂景寫哀情。“莫道”三句,來得突兀,三句各成一層,一層緊扣一層:“不消魂”是一處轉折,承上啟下,使重陽佳節平添一股淒涼之意;結尾“人比黃花瘦”,突出離愁之深重。這三句生動、傳神,營造出一個幽寂、悽迷的藝術境界。詞人以花寫人,雖不免有誇張之嫌,但精妙、妥帖,堪稱妙筆。“瘦”字一語雙關,兼寫人和花,兩者有機結合,以無限哀愁為溶劑,新奇別緻。

這首詞從內容上說並不是很豐富,但這絲毫不影響它的藝術性。詞人層層渲染,通過對秋景和生活環境的描繪,委婉地表達出對丈夫的相思之情和與丈夫分離的深切痛楚。誇張和比喻手法的運用,更把一個因相思而憔悴的婦女形象描繪得栩栩如生,結尾含蓄深沉,言有盡而意無窮。

[賞析]

這首詞是李清照重九佳節為懷念丈夫而寫。上闋寫半夜枕蓆上吹來冷氣,感到自身孤獨。重陽節也在孤獨冷寂中度過。下闋寫黃昏時在菊圃獨飲。詞人認為自身正如傍晚的黃菊,伶仃瘦損。“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是傳誦千古的名句。以菊花自喻別有創意;一個“瘦”字,使一個身體清瘦滿面愁容的少婦形象活脫脫浮現出來,且符合詞自身內心世界與外在環境,貼切傳神。

這首詞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趙明誠分別之後寫在重陽佳節獨守空閨,思念丈夫的孤寂愁緒。它通過悲秋傷別來抒寫詞人的寂寞與相思情懷。

上片由白天寫到夜晚秋涼情景,愁苦孤獨之情充滿其中。首二句就白晝來寫:“薄霧濃雲愁永晝。”這“薄霧濃雲”不僅佈滿整個天宇,更罩滿詞人心頭。“瑞腦消金獸”,寫出了時間的漫長無聊,同時又烘托出環境的悽寂。次三句從夜間著筆,先點明節令:“佳節又重陽”。隨之,又從“玉枕紗廚”這樣一些具有特徵性的事物與詞人特殊的感受中寫出了透人肌膚的秋寒,暗示詞中女主人公的心境。而貫穿“永晝”與“一夜”的則是“愁”、“涼”二字。深秋的節候、物態、人情,已宛然在目。這是構成下片“人比黃花瘦”的原因。

下片則倒敘黃昏時獨自飲酒的悽若,末尾三句設想奇妙,比喻精彩,末句“人比黃花瘦”,更成為千古絕唱。首二句寫重九賞菊飲酒。古人在舊曆九月九日這天,有賞菊飲酒的風習。唐詩人孟浩然《過故人莊》中就有“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之句。宋時,此風不衰。所以重九這天,詞人照樣要“東籬把酒”直飲到“黃昏後”,菊花的幽香盛滿了衣袖。這兩句寫的是佳節依舊,賞菊依舊,但人的情狀卻有所不同了:“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上下對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異趣之感。就上下片之間的關係來說,這下片寫的是結果。

早年,李清照過的是美滿的愛情生活與家庭生活。作為閨閣中的婦女,由於遭受封建社會的種種束縛,她們的活動範圍有限,生活閱歷也受到重重約束,即使象李清照這樣上層知識婦女,也毫無例外。因此,相對說來,他們對愛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體驗也更細膩一些。所以,當作者與丈夫分別之後,面對.單調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來抒寫自己的離愁別恨了。這首詞,就是這種心情的反映。從字面上看,作者並未直接抒寫獨居的痛苦與相思之情,但這種感情在詞裡卻無往而不在。這是透過一層的寫法。

比喻的巧妙也是這首詞廣泛傳誦的重要原因之一。古詩詞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屢見不鮮。如“人與綠楊俱瘦”(宋無名氏《如夢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幾分?”(宋程垓《攤破江城子》),“天還知道,和天也瘦。”(秦觀《水龍吟》)等等。但比較起來卻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寫得這樣成功。原因是,這首詞的比喻與全詞的整體形象結合得十分緊密,極切合女詞人的身份和情致,讀之親切。

詞中還適當地運用了烘雲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韻味。例如,下片寫菊,並以菊喻人。但全篇卻不見一“菊”字。“東籬’,本來是用陶淵明‘採菊東籬下”詩意,但卻隱去了“採菊”二字,實際是藏頭。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來有“菊花”二字,因古人於九月九日有飲菊花酒的風習,這裡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這裡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氣。“黃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見,全詞不見一個“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態卻俱現紙上。詞中多此一層轉折,吟味時多一層思考,詩的韻味也因之增厚一層。

設問手法也是詞中值得注意的藝術特點之一。明茅映在《詞的》中說:人們“但知傳誦結語(指“人比黃花瘦”句),不知妙處全在‘莫道不消魂’。”這話是很有見地的。“莫道”一句,實際上可以與賀鑄《青玉案》中“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句相媲美。所不同的是“莫道”句帶有反詰與激問的成分。

元伊士珍《琅環記》有如下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陽《醉花明》詞函致趙明誠。明誠歎賞,自愧弗逮,務欲勝之。一切謝客,忌食忘寢者三日夜,得五十闋,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絕佳’。明城詰之。答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正易安作也。”不論這一故事的可信程度如何,單從這故事的流傳就足以說明李清照的生活體驗不是一般文人所能體驗得了的;他的藝術風格與藝術技巧,也不是一般詞人所能模仿得了的。詞裡出現的那種多愁善感、弱不禁風的閨閣美人形象,也正是這樣創造出來的。因為這一形象是封建社會特定歷史時期與特定階層的產物。

據說李清照將這首詞寄給在外做官的丈夫趙時誠後,趙時誠讚賞不已,自愧寫詞不如妻子,卻又想要勝過她,於是杜門謝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詞五十首,並將李清照的這首詞夾雜其中,請友人陸德夫評論。陸德夫細加玩味後說:“只三句絕佳。”趙明誠問哪三句,陸德夫說:“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正是本詞的最後三句。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李清照前期的懷人之作,作於詞人婚後。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十八歲的李清照嫁給太學生趙明誠,婚後不久,丈夫便“負笈遠遊”,深閨寂寞,她深深思念著遠行的丈夫。崇寧二年(1103),時屆重九,人逢佳節倍思親,便寫了這首詞寄給趙明誠。

作者簡介

李清照像李清照,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早期生活優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詩文之法作詞。並能作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輯有《李清照集校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