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柳永《雨霖鈴》課堂教學實錄

來源:才華庫 6.22K

【課程分析】

l柳永《雨霖鈴》課堂教學實錄

宋詞作為我國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學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宋詞從風格上分為兩大流派:豪放派、婉約派。提及婉約派,當首推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鈴》。多年來,它常誦不衰。歷來被認為是抒寫離別之情的典範之作。《雨霖鈴》這首詞以冷落秋景為襯托,淋漓渲染了惜別的場景,進而推測別後的銘心刻骨的思念。層層鋪敘,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現了柳詞“細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的特點。

【學情分析】

學生剛剛結束唐詩單元的學習、鑑賞,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詩歌鑑賞能力。詞是一種抒情詩體,是配合音樂可以歌唱的詩歌。要鑑賞詞的藝術魅力,首先要讓學生了解詞的發展脈絡,掌握詩與詞的聯絡與區別,把握詞的特點。只有這樣才能為深入鑑賞詞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所教兩個文科班,學生的思維活躍,感悟能力強,能積極發言,課堂氣氛較活躍。因此只要老師創設出濃郁的鑑賞氛圍,搭設好層層深入學習的臺階,學生就能夠走進作品的藝術境界,在課堂上充分展現每個人的風采,做學習的主人。

【設計理念】

根據誘思探究學科教學論,改變傳統教學過於注重傳授知識的傾向,貫徹“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體驗為紅線,思維為主攻”的思想。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老師的誘導之中,自己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並解決問題,充分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探索和研究中掌握知識,學會總結,學會反思。詩歌鑑賞能力是大學聯考考查的重點,也是難點。主要考查兩方面的內容:

1、鑑賞形象、語言、表達技巧。

2、評價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鑑於此,要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去誦讀、感悟、理解、分析,不斷地積累,才能真正形成自主鑑賞詩歌的能力。這既是大學聯考的需要,更是提高自身藝術修養的需要。

【學習目標】

1、初步瞭解宋詞的發展脈絡及特點。

2、反覆誦讀,流暢背誦,感知詞的聲韻之美。

3、學習借景抒情、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

【媒體設計】

自制多媒體課件,主要是展示本課的教學流程、知識及方法規律的總結,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擴大本節課的容量,力求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流程】

一、匯入(創設情景)

(教師)唐詩宋詞是我國文學史上的兩座豐碑,是一座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鑑賞唐詩宋詞是探尋“美”的歷程,我們已經走進唐詩的王國,接受了藝術的薰陶。今天,讓我們再走進宋詞的家園,繼續這美的巡禮。

(點評:利用導語創設情境,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提高對本節知識的重視程度,激發他們主動探究的興趣和熱情。)

(實錄:學生聽老師解說,有的同學臉上露出認同感,求知的慾望。)

(投影):雨霖鈴

柳永

二、分析探究

1、(教師)要想很好的鑑賞宋詞,就必須瞭解詞的發展史,詞的文體特點。首先讓學生看課本第50頁內容。師生一起邊看邊總結。

(點評:瞭解詞的文體知識,才能為鑑賞詞作掃清障礙,這也是讀懂作品的最基本的條件,教師要給與適當的講解、補充。)

(實錄:學生一邊看書一邊在教師的指導下勾畫重點語句。最後教師總結。)

2、(教師)投影:詞的發展史及文體特點

(點評:讓學生識記有關詞的知識,為深入鑑賞詞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實錄:學生看投影,結合老師的講解仔細體會,識記重點內容。明確學習的方向。)

3、(教師)由對宋詞的瞭解中匯入到對《雨霖鈴》的學習,作者簡介及背景介紹。

(點評:知人論世,是鑑賞詩歌的一個必備條件。)

(實錄:學生看課下注釋,認真識記教師補充的內容。)

4、鑑賞詩歌內容(讀—思—議—悟):

⑴師:結合註解自讀詩歌,整體感悟。讀時注意思考:從題材上看,這是一首什麼內容的詞作?你是從哪些詞句看出來的?

(點評:抓住關鍵詞句,整體把握詩歌內容,是正確鑑賞詩歌的前提。)

(實錄:學生自讀作品,思考並回答問題。)

⑵師:請一名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文字,其他同學作點評。

(點評:誦讀的過程也是鑑賞的過程,要讓學生敢於讀出來,大聲地讀,聲情並茂地讀,有感情的在眾人面前讀,讀出自己對文字的獨特理解。)

(實錄:學生範讀文字,情感的把握較好,其他學生的點評到位。再讓大家推薦一位擅長朗誦的學生讀一遍,非常好,全體鼓掌。)

師:全體學生齊讀文字,讓每個人都初步感知作品的藝術魅力。

(點評: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去感受和理解文字內容。)

⑶賞析上闋別時情境(邊朗讀邊進行)

師:第一至三句描繪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表達了怎樣的情感?運用了什麼樣的表現手法?(學生先自主思考,形成答案,然後小組討論,完善答案,最後發言。)

生:深秋時節的傍晚,一陣驟雨過後,離別的人兒對這長亭,耳邊傳來淒涼而急促的蟬叫聲。表達了離人此時內心深沉的痛楚。

小結:清秋節令的“寒蟬”,襯托著“悽切”悲涼秋景。人將別、日已晚、雨乍停、蟬聲悽。惜別的長亭,淒涼的深秋。壯士分別尚且悲傷,更何況這對一別可能成永訣的戀人呢?通過寒蟬悽切痛楚的叫聲、令人傷感的時間和地點以及驟雨初歇後的蕭條冷落的景物,營造了離別前的淒涼氛圍。映襯出離人此時內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

(點評:鑑賞詩歌內容、表達技巧,是大學聯考考查的重點,其中對抒情方式的考查是重中之重。)

師:第四至七句寫了離別之人怎樣的心情、動作?(生思考、探究並回答)

生:京城門外,情人臨時搭起帳篷,設宴餞行,然而離人心情不好,食之無味。正當二人難分難捨之時,船伕卻催促登船。足見其留戀之情深。

“執手”告別,手握著手,緊緊不放,淚眼望著淚眼,此時憶昔日歡聚,想他日離分,無語中又有多少叮嚀囑咐,有多少柔情蜜意,但傷心淚流,千言萬語,塞滿了喉嚨擠滿了牙縫,情如潮湧,不知從何處說起。“執手……凝噎”是情態的細緻刻畫,應屬於特寫鏡頭,讓我們看到了哀婉纏綿、無比依戀、難捨難分的離別場面。而達到的藝術效果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師:拓展探究,蘇軾在悼亡詞《江城子》裡,這樣寫他夢見了死去十年的妻子:“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課本P64)異曲同工,也具有特別能打動人心的藝術力量。那位同學能鑑賞一下?

(知識積累豐富的學生,能夠與老師共鳴,給自己一個展示的機會,增強學習的信心,其他學生也拓寬了視野。)

師:(過渡)這是在淒涼、悽楚的氛圍之下,所展現的離人離別時刻的動人場面。為了把別後之愁更甚於離別之時的情形表現出來,離人的未來又將處於怎樣的情景之中呢?我們往下看。

師:第九句一個“念”字,說明下面所寫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虛寫。雖無語凝噎,但思緒萬千:浩渺的煙波、沉沉的暮靄、遼闊的天空。“暮靄”為何“沉沉”?給人一種什麼感覺?(生思考、探究並作答)

生:江面上,輕煙籠罩,浩淼空曠,傍晚的雲氣重重地下壓,所以是沉沉的暮靄。給人一種壓抑、鬱悶的感覺。不難看出此處是藉此景襯托離愁的無邊無際、離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見之無期;也反襯離人孤舟行駛的飄零渺小、孤苦伶仃。

⑷賞析下闋別後想象:

師:“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和上闕哪些語句相應?本句的作用是什麼?

師稍作引導:重點看“傷離別”和“冷落清秋節”。(生思考作答)

生髮言,師點撥總結:“傷離別”總括上闕“相看淚眼”、“無語凝噎”的情。“冷落清秋節”與上闕“寒蟬悽切”、“驟雨初歇”相呼應本句既承上又啟下,為了把別後之愁更甚於離別之時的情形表現出來,用“傷別離”點題,“多情”是指多情的人。自古以來,多情的人都是感傷離別的,更何況是在悽清冷落的秋天時節。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李商隱《無題》詩云:“相見時難別亦難”。

師:“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膾炙人口的名句。請展開聯想和想象,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繪一下。

(點評:展開聯想和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繪詩句是深入鑑賞詩歌的基礎,這一點也正是學生的薄弱環節。)

(實錄:生踴躍發言,精彩者不時引來陣陣掌聲。)

生甲:今夜喝了別酒以後乘船而行,朦朦朧朧的,酒醒後,將到了什麼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曉,到了楊柳依依的岸邊,冷風吹面,殘缺的月亮掛在天邊。

生乙:倚著船舷的離人撫摸著岸邊飄拂的垂柳,遙看掛在天邊的一彎殘月,習習涼風陣陣襲來,想起與戀人“無語凝噎”的離別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腸寸斷!

師:這兩個句子用了什麼樣的表現手法?並作簡要分析。

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岸柳(諧音“留”)曉風(寒),殘月(冷),景物是孤單單、清冷冷的。這裡雖不言愁,但景物已經打上了詞人濃重的哀傷、悲愁之情。

師:第五至八句:“良辰好景”為何是“虛設”?“千種風情”怎麼會無處傾訴呢?

生:離開了心愛的人,自然沒有心情去欣賞。這“良辰好景”不是等於虛設嗎?其實,不只是虛設,每遇“良辰好景”反而會引起對情人的思念,勾起無限的傷情。兩情分離,歡情難再,知音難覓,淒涼倍至。因此,“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小結:這是下闕離人設想的“今宵”和“經年”所處的景與情,是想象之境,是離愁的進一步拓展。

⑸全詞總結:請同學們想一想本詞在抒發離別之情時,主要運用哪些表達技巧?

①全詞既寫了眼前的離情,又寫了未來的傷感。處處以景物襯托離情,情景分合,景為情設,而“一切景語皆情語”,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在情與景的交融中,演繹了一曲悽婉纏綿的離別之歌。

②虛實結合。上片的別時為實,下片的別後為虛。設定情景,留下想象的空間,有回味餘地。

⑹師:同學們我們已經深入領會了本詞的思想情感、藝術技巧,下面讓我們飽含深情,再一次背誦全詩,感受詩歌無窮的藝術魅力。

(點評:教師只要抓住了引導作用的要害,變教為誘,變教為導,就能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發揮極大的創造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實錄:全體學生完全投入到詩歌的境界中,接受了藝術的薰陶。)

3、老師播放音樂,師生一起飽含深情地誦讀《雨霖鈴》,要求不要看文字。

【課後反思】

1、這節課的設計,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體現教師和學生互為主體的原則。教學是互動的、平等對話的過程,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只要誘導得法,設疑貼近學生的實際,他們會表現出高漲的探究熱情,課堂上從始至終都湧動著活躍的思維和熱烈的情緒。學生在思考探究的過程中,能夠最大限度的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時也暴露出自己的一些知識缺陷,及時得到了糾正。

2、這節課最大的不足是指導誦讀的力度不夠。課堂教學藝術是一個複雜的多面體,既要向學生傳授學科知識,又要培養審美理念,形成健康人格。這確實需要教師具有多種教學技能,要上出高質量的課,既要認真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更離不開再教育實踐中,不斷探索和改革,總結自己的經驗和體會,做教學的有心人。教然後知困也,在教學實踐中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學相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