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歐陽修

來源:才華庫 3.13W

導語:蘇軾和歐陽修出生於同一個年代,都是非常著名的文學家。那麼,蘇軾和歐陽修有著怎樣的交集呢?下面是小編分享的蘇軾和歐陽修,歡迎閱讀!

蘇軾歐陽修

蘇東坡與歐陽修

蘇東坡二十二歲那年,去參加禮部考試。當時的主考官是歐陽修,他有兩句詩:

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

“書有未曾經我讀”,還比較謙虛,世界上的書有些大概我還沒讀過,這表示很謙虛,但又多傲慢!“事無不可對人言”,歐陽修的修養,生平沒有做對不起人的事,任何事都敢講。

蘇東坡年輕時,曾聽歐陽修寫這兩句詩。後來他去考試,剛好歐陽修當主考官。你看他怎樣來整歐陽修?當時,歐陽修出了一個題目“刑賞忠厚之至論”。考試及第後,將來是做官,做官則要儘量寬厚,不可隨便判刑。蘇東坡在文章中就引用個典故:“堯的時候,一個人犯了罪,將要被殺,堯的司法官,臬陶曰:“殺之!”向上面報告了三次,都判他死罪。堯日:“宥之。”堯是皇帝,也將他駁下來三次。

據說,歐陽修看考卷時,非常迷信,因為考卷都密封,不曉得是誰寫的文章,好與壞很難斷定。古時候,是用蠟燭光,在夜裡,溼氣又重,陰陰森森,鬼影幢幢,始終看到一位穿紅袍子的,站在他前面。有時,看到一篇好文章,正想要錄取,但抬頭見到那位紅袍的影子就不敢了,因為此人一定做了壞事,如果看完一篇文章後,再看到那位穿紅袍的點頭示意,那他就錄取了。所以,他有兩句詩:

文章千古無憑據,但願朱衣暗點頭。

歐陽修一輩子不信這些,可是這回還是信了。文章那個好?那個壞?千古以來沒有憑據,只希望前面那位穿紅袍的神仙暗中點頭,但願不會錄取錯人。

因為以前考功名,不但考學問,在道德上更重要,這是歐陽修當時的觀念。蘇東坡的文章,大概朱衣是暗點頭。但是這個典故出自何處?這個年輕人真了不起,我沒讀過的書,他竟然知道,非錄取他不可!錄取後學生當然要拜見老師。歐陽修吩咐門下說;“有個蘇軾的新榜生求見時,立刻通報”。先一套公式化的應酬、寒喧完後,歐陽修即問起考試時所引用的典故,出自何書?蘇東坡站起來回答:“老師,我想當然爾!”我想大概是那個樣子,書上根本就沒這個記載!此時,歐陽修有如啞巴吃了記悶棍,不過心裡真欣賞這個年輕人的氣派!雖給撞上了,但只是一笑置之!

你看歐陽修的胸襟多大!(若是現代人,一定大為光火!你還敢騙我的大罵一頓!)因此,這件事倒變成歷史典故。

為何引用這些?因古人寫作講究的是要有根據。

蘇軾與歐陽修散文比較

散文風格相同點:在表面的基本原則上,蘇軾與歐陽修是一致的,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都是強調“明道”和“致用”這兩條。認為文學的首要目的是闡發儒家道德理念,其次敘事條理清楚,給讀者一個切實的.感受,經世致用。內容充實、氣勢旺盛。 在散文寫作方法方面,蘇軾最重視的一點是“以意為主”。這也同歐陽修一致(見《上歐陽內翰書》)。章法結構既能曲折變化而又十分嚴密。

散文風格不同點:蘇軾更加重視在“意”的支配下構成自由揮灑、變化無端的藝術風格。而歐陽修的散文具有平易自然、流暢婉轉的藝術風格,如《醉翁亭記》言簡意賅,簡約、流暢、自然的文風。蘇軾會通過捕捉意象,通過音聲色彩的組合,來傳達自己的主觀感受,時常點綴著富於表現力的新穎詞彙,句式則是駢散文交雜,長短錯落。如《石鐘山記》。

實際上,後人經常把歐蘇的散文並列在一起,其外因還在於歐陽修為北宋一代文宗,師承韓愈。蘇軾當初考進士是歐陽修慧眼識英才,提拔了蘇軾,因此二人的散文風格基本一致。只是歐主張平淡自然,蘇在意向境界上更有發揮,灑脫豪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