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達的陶淵明

來源:才華庫 1.29W

陶淵明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田園派詩人,他留給後代子孫寶貴的精神財富一直讓我們景仰。在他年僅63歲(365——427)的人生中留給世人一百多篇詩歌和數十篇文章,從字裡行間我們可以解讀出他是一個性情中人,也是一個豁達之人!

豁達的陶淵明

陶淵明,字元亮,生於東晉,晉宋易代之後,改名潛。他是尋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當他降臨人間之時家道已經中落,可他卻是刻苦好學,胸懷兼濟天下大志之人。他在《雜詩》中雲:“憶我少年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表達了他在青少年時期昂揚樂觀,躊躇滿志的精神面貌。陶淵明由於家貧,為謀生已經年近三十歲才謀個一官半職,先後當過佐僚、參軍和彭澤令。陶淵明任彭澤令僅僅八十天就“自解”而歸賦《歸去來兮辭》,究其原因是“不堪吏治”。陶淵明為什麼不喜歡官場呢?在他看來,官場是一個巨大的“塵網”,骯髒汙濁,又像是牢籠,嚴嚴實實罩住他,使他扭曲了人的自由自在的`本性。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他真性情的流露。

大約四十歲,陶淵明終於突破“塵網”和“樊籠”迴歸田園。在《歸去來兮辭》中,他親身體驗田園勞動是何等的輕鬆愉悅!你看他躬耕於南畝,種豆于山下,看好風助長禾苗,秋天在西天收穫稻穀,身體雖然疲勞,精神卻十分放鬆。農閒之時,又與裡曲把酒話桑麻,這是何等的灑脫愉快!與當官相比,隱居深山躬耕田野才是他想要的生活。

陶淵明在倡導真性情的時代大背景下對愛情和美好生活也有自己的追求。在《閒情賦》中詩人為了表達自己強烈的感情,以豐富的想象把自己比作不同的物象表達自己的親近,不願有片刻分離的心情。在此詩中,陶淵明搖身一變,化為愛人的鞋子,“願在絲而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節,空委棄於床前”。詩人陶潛不僅活的瀟灑飄逸,而且對愛情、對美好事物毫不掩飾的追求,在那個年代,率真的個性和愜意的生活是他孜孜以求的。

面對生死陶淵明是非常坦然的,他不僅為程氏妹和從弟敬遠寫祭文,而且為自己寫祭文。《自祭文》是陶淵明臨死之前對自己坎坷一生的肯定與總結。在深秋之夜他將離開鍾愛的田園,此刻,他對命運依然淡定,視死亡如旅行。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生命的真與美。其實陶淵明也不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他也有對死亡的憂慮、恐懼和思考,但是他豁達樂觀的個性以及“質本潔來還潔去”順應自然,順應本性的人格追求成為他的終極價值。

陶淵明已經遠離我們很久遠了,但是我們品讀他的文集又彷彿見到他,就好像一位知己。在這樣的秋日,當我們走進陶淵明,倒滿一杯紅酒慢慢品嚐,我們與他侃侃而談,感受田園生活樂趣,聊聊愛情和品味人生,又何嘗不是豁達之人生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