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手抄報內容文字

來源:才華庫 3.28W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下面我們為你帶來清明節手抄報,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文字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文字 篇1

清明節節日對聯

春風重拂地;

佳節倍思親。

燕子來時春社;

梨花落後清明。

三月光陰槐火換;

二分訊息杏花知。

相逢馬上紛桃雨;

喜見樹前鬧杏花。

清風明月本無價;

近水遙山皆有情。

槐火光陽春替換;

杏花消自雨傳知。

睹物思親常入夢;

訓言在耳猶記心。

杏酪榆羹當來次第;

石泉槐火夢到賞時。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文字 篇2

清明節食俗

清明 — 飲食

清明吃雞蛋,如同端午節吃粽子、中秋吃月餅一樣重要,每到該日,此俗絕不可少。清明節蛋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是“雕蛋”。前者可吃,後者則僅供玩賞而已。

清明節還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種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

清明時節,也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為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的說法。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若食法得當,真可稱得上“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了。

清明佳節時還有食用蛋糕、夾心餅、清明粽、饃餈、清明粑、幹粥等多種多樣富有營養食品的習俗。

【拓展內容】

清明茶

茶中寵兒,就是“清明茶”,特指頭茬新茶。清代《隴蜀餘聞》中有這樣的文字:“蒙頂貢茶從唐至清,同千多年裡歲歲入官,年年進貢,以供皇室‘清明會’祭天祀祖之用。”

不過,現在已不大聽到 “清明茶”的提法了。不知何時,它已變身成為人人追捧的“明前茶”。其實,“明前茶”仍指新春的第一齣茶,只不過將採摘時間提到了清明之前。

入春後氣溫適中,此時新採之茶色澤綠翠,葉質柔軟;又經過冬季休眠,氨基酸、維生素等營養成分略豐富,口感鮮爽;且春茶一般無病蟲危害,不必施用農藥,茶葉未受汙染。

除此,“明前茶”之所以最金貴,還有另一重原因。

要知道,清明前氣溫普遍較低,發芽數量有限,生長速度較慢,能達到採摘標準的產量很少,“物以稀為貴”確為真實寫照。

是否清明節前採摘加工的茶葉都叫“明前茶”呢?

原來,我國產茶區域廣,可分為西南茶區、華南茶區(包括廣東、廣西、福建、臺灣、海南等)、江南茶區和江北茶區。

西南茶區和華南茶區地處中國南部,春天來得更早。每年春節,這些地區業已開始採茶,待到清明,距離頭茶採摘已逾兩月餘。而江北茶區卻不然。雖時令已到清明,卻還未真正開採。

因此,能真正稱的上“明前茶”的,只有江南茶區的第一茬綠茶。因為青茶(烏龍茶)要等到鮮葉半成熟才開採,基本上無所謂“清明茶”了。

古代詩人為何對清明節情有獨鍾?

我國古代有許多以清明為題材的詩篇,為人們所傳誦。

為何清明節能引得詩人興致勃發?為何清明詩歌能在二十四節氣詩歌中獨佔鰲頭?學者認為原因有三:

一是清明是傳統的祭祖掃墓、追思故人的日子,許多詩人因此吟詠,留下了千古佳句。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明代詩人高啟寫過一首詩,則反映出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悲痛:“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二是清明節氣,北方乍暖還寒,南方春意盎然,詩人當然也要引吭高歌。宋代著名詞人蘇軾有一首《南歌子》寫得有滋有味:“日薄花房綻,風和麥浪輕,夜來微雨洗郊垌,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另一著名詞人辛棄疾在一首《臨江仙》中也把清明景色寫得惟妙惟肖:“風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溪邊喚渡柳邊行。花飛蝴蝶亂,桑嫩野蠶生。”

三是清明又是一個郊遊踏青、健身娛樂的狂歡節,這也亢奮了詩人的情緒。五代花蕊夫人有一首詩,專詠鬥雞樂趣:“寒食清明小殿旁,綵樓雙夾鬥雞場。內人對御分明看,先賭紅羅被十床。”宋代吳惟信的詩:“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則表現了萬人郊遊、盡興方歸的巨集大場景。

清明節與清明節氣的小故事

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誌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二十四節氣就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就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於古代農業生產而言就是一個重要的節氣。農諺說 “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就是說的這個道理。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就是這時開始準備養蠶。其中的“清明節”還只就是一個節氣,不就是節日。

此外,清明時處早春三月,春光明媚,萬物復甦,氣候宜人而到處生機勃勃,就是春遊和郊外娛樂的好時光,所以清明前後自然成為人們樂於到戶外、郊野嬉遊的的好時光。

清明節主要指節日而不就是節氣,但就是清明節氣在時間和天氣物侯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該節氣應看作清明節的源流之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