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防流感黑板報內容

來源:才華庫 9.29K

春季防流感黑板報內容怎麼寫?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吧?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春季防流感黑板報內容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春季防流感黑板報內容

春季防流感黑板報內容

什麼是禽流感?

禽流感(Bird Flu或Avian Influenza),全名鳥禽類流行性感冒,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簡稱,它是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種亞型(也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也能感染人類,被國際獸疫局定為甲類傳染病,又稱真性雞瘟或歐洲雞瘟。人感染後的症狀主要表現為高熱、咳嗽、流涕、肌痛等,多數伴有嚴重的肺炎,嚴重者心、腎等多種臟器衰竭導致死亡,病死率很高,通常人感染禽流感死亡率約為33%。此病可通過消化道、呼吸道、面板損傷和眼結膜等多種途徑傳播,區域間的人員和車輛往來是傳播本病的重要途徑。

禽流感分類

禽流感病毒則屬甲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根據位於其套膜上的血凝素及神經氨酸酶的抗原性分為若干亞型,血凝素(H)有16個亞型;神經氨酸酶(N)有9個亞型,以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的序號命名。所有的這些亞型都可以感染鳥,在禽類中高致病性的屬於H5、H7亞型。典型的雞禽流感病毒是H7N7型,造成1983年、1984年在美國東部大流行的是H5N2型。目前東南亞地區出現的人類感染是H5N1型。1997年發現的H5N1型毒株被認定是當時流行性感冒的病源。1999年,香港出現過H9N2型禽流感的人類感染,2003年,荷蘭出現過H7N7型禽流感的人類感染;2006年1月,美國出現H3N2型。

根據病原體分類

禽流感可分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禽流感三大類。

一、非致病性禽流感不會引起明顯症狀,僅使染病的禽鳥體內產生病毒抗體。

二、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類出現輕度呼吸道症狀,食量減少,產蛋量下降,出現零星死亡。

三、高致病性禽流感最為嚴重,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高,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死亡率約是60%,家禽雞感染的死亡率幾乎是100%,無一倖免。

禽流感感染途徑

禽流感可以傳染給許多種動物,包括鳥類、豬、馬、海豹、鯨和人類。但是,野生鳥類充當著無症狀載體,將其傳染給更易感的'家禽。在鳥類間主要通過呼吸和糞口途徑傳染,現在還沒有證據表明病毒能在熟肉中存活。病毒首先感染的是鳥類的消化道,它們在小腸的上皮細胞內複製,並最終隨糞便擴散。禽流感在動物中的發病症狀很不一樣,但劇毒的型別可能在幾天內致死。

據2005年10月27日第三屆非歐亞遷徙性水鳥保護協定締約國大會公報指出,攜帶和傳播禽流感病毒的途徑除了候鳥的遷徙外,還有牲畜的運輸、家禽和籠鳥運輸、與這行業相關的活動、合法或非法的鳥類貿易以及人類的交通。

春季防流感黑板報內容 第2張

禽流感症狀表現

禽類症狀

病雞精神沉鬱,飼料消耗量減少,消瘦;母雞的就巢性增強,產蛋量下降;輕度直至嚴重的呼吸道症狀,包括咳嗽、打噴嚏和大量流淚;頭部和臉部水腫,神經紊亂和腹瀉。這些症狀中的任何一種都可能單獨或以不同的組合出現。

人類症狀

人類患上禽流感後,潛伏期一般為7天以內,早期症狀與其他流感非常相似,主要表現為發熱、流涕、鼻塞、咳嗽、咽痛、頭痛、全身不適等症狀。大多數患者治癒後良好,病程短,恢復快,且不留後遺症,但少數患者特別是年齡較大、治療過遲的患者病情會迅速發展成進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肺出血、胸腔積液等多種併發症而死亡。

檢查

大部分人感染禽流感患者的白血球水平均低於正常值,其中,淋巴細胞水平不高甚或降低。如果血小板水平降低,需考慮有無因重症感染導致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情況,應結合凝血分析、纖維蛋白原水平等結果綜合鑑別。血生化檢查多有肌酸激酶、乳酸脫氫酶、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升高,C反應蛋白升高,肌紅蛋白可升高。

影像學檢查發現,發生肺炎的患者肺內出現片狀影。重症患者病變進展迅速,呈雙肺多發毛玻璃影及肺實變影像,可合併少量胸腔積液。發生ARDS時,病變分佈廣泛。

最為可靠的仍是病原學檢測。在抗病毒治療之前,有條件的醫療單位儘可能採集呼吸道標本送檢(如鼻咽分泌物、口腔含漱液、氣管吸出物或呼吸道上皮細胞)進行病毒核酸檢測(實時熒光PCR檢測)和病毒分離。

人感染禽流感患者除了禽流感病毒感染之外,往往在早期即合併或繼發細菌感染,在較長時間或較大劑量使用抗菌藥物和不適當使用糖皮質激素之後,也可合併真菌感染,因此,臨床上應多次進行痰培養、呼吸道吸取物培養,檢查細菌和/或真菌的型別,及其敏感或耐藥型別,以便臨床合理選擇抗生素,指導臨床治療。

春季防流感黑板報內容 第3張

禽流感的防控

控制傳染病必須要從傳染病的三個環節入手: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

傳染源

要好好預防禽流感,就要先從感染源頭方面著手。相關報告指出,極端的家禽飼養環境是促使禽流感病毒發生變異的重要因素,因而改善家禽飼養環境,降低養殖場飼養密度從長遠來看是預防禽流感病毒變異以及疫病爆發的根本手段,此外將不同種類的家禽分開飼養,也有助於控制疫病的傳播:鴨、鵝和雞分開飼養,可以避免雞隻感染到鴨、鵝的病毒而大量死亡。

此外,為家禽作防疫注射,已證實是控制禽流感的最快速和有效的方法。不過,香港有專家表示,中國內地農場為所有禽鳥都注射疫苗的方法有一定風險,就是所有禽鳥都接受防疫注射,使所有禽鳥都有抗病能力。這樣,一旦禽流感再度爆發,由於所有禽鳥都有抗病能力,使農場主人未能及早察覺,對有關當局作出預警。香港的做法,要求所有農場都要保留少量禽鳥不作任何防疫注射。這樣,一旦禽流感再臨,這一批沒有作防疫注射的禽鳥就可以起到預警的作用,提醒其他農場要留意病毒再臨。另外,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工作報告,濫用疫苗也是誘導流感病毒發生變異的重要因素,因而過度注射疫苗並不值得提倡。

傳播途徑

候鳥是禽流感病毒重要的轉播者,但將所有已經染病的候鳥屠殺是不可能的,且對候鳥的撲殺將會驅散原本聚集的鳥類,使病毒的擴散更加難以控制,因而將家禽和候鳥隔離,以免出現交叉感染是控制禽流感傳播的有效手段。在中國不少農場都在飼養家禽的農場上掛上巨型的網,以防止帶病毒的候鳥感染家禽。另外,歐洲部份國家要求農場把禽鳥移入室內飼養,這亦是從傳播途徑方面斷絕家禽與野鳥之間的接觸。儘管家禽移入室內會使它們的活動空間減少,以致影響禽肉的質感,但這亦比因為禽鳥染病而導致需要消滅全體禽鳥所帶來的損失為少。

除了鳥類遷徙之外,世界範圍的鳥類貿易也是禽流感病毒傳播的重要途徑,合法的鳥類貿易會依照相關法規進行嚴格的動物防疫檢查,傳播疾病的機會相對較少,但非法的鳥類貿易,尤其是野生鳥類的則不受動物防疫的監控,捕捉、販運、銷售、食用以及放生野生鳥類不僅會造成病毒跨地域的傳播,而且由於操作者與野生鳥類密切接觸,有可能會造成病毒在鳥與人間的傳播。所以,嚴格監控合法以及非法的鳥類貿易也是防控禽流感傳播的重要環節。

疫苗

香港大學成功研發由已註冊的天花疫苗改良為H5禽流感疫苗。研究人員把天花疫苗的牛痘病毒做藍本,在疫苗中加入H5病毒,利用老鼠做測試,結果發現疫苗對病毒感染,有100%保護作用,疫苗能減低H5病毒在老鼠體內複製,及留在體內激發更多免疫抗體。新疫苗優點是適用於免疫力較低人士,及藥廠可以在短時間內生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