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清明節手抄報

來源:才華庫 3.21W

中華民族是一個較崇拜自己祖先的民族,於是就有每逢重大節日或人生重大事情要祭祀的習俗,清明節就是中國人祭祀,祭拜自己先祖的重要節日之一。下面我們為你帶來簡單清明節手抄報,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簡單清明節手抄報

簡單清明節手抄報篇一

各民族清明節

中國有25個民族過清明節,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

臺灣清明節

中國幅員遼闊,南北氣候不一,所以清明節也因地而異,有二月八年級的,也有三月九年級的。臺灣的清明節是從前一年冬至開始算起的第105天,臺灣的漳州籍人清明節則是在農曆三月九年級。臺灣清明節習俗和閩南差不多,臺灣客家人祭祖掃墓的時間是從元宵節過後便開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為止。

臺灣民眾的掃墓習俗,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祭掃,儀式及祭祀的東西比較簡單,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類和糕餅;二是修整祖墓,祭禮相當隆重,供祭的祭禮一般包括各種祭禮品十二種蔬菜及粿類、糕餅等。掃墓時一定要在墳墓的四周獻置“墓紙”(用五色紙剪成長方形)每張紙壓上小石頭,還得放一沓在墓碑上。這個儀式俗稱“掛紙”,是獻給祖先的錢。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圍在墳墓四周吃紅蛋,蛋殼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掃墓的同時,也要祭拜長期站在一旁守護墓地及祖先安靈的土地公(有一塊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勞,更有感恩圖報的意思。臺灣還有一個特殊習俗,如果在這一年內家中有喜事,掃墓時要整修墳墓,還得準備一個小紅燈(油燈)點在墓前,回家時再帶回家,據說可招來更多的喜氣和吉祥。

過去的臺灣農村,每當掃完墓之後,都會有一群孩子前來討粿類,來的人愈多,表示這一家族日後將愈發達,主人們也都樂意分送“發粿”或金錢給那些孩子們。

後因臺灣墓地減少而實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則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樣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於人們觀念的逐步改變,祭掃祖墓的儀式也省略了許多。

簡單清明節手抄報篇二

清明節的意義作文

日子一進入四月,怎樣在“清明節”裡紀念父母,就擺在了我們姐仨的日程中。近幾年政府特別重視民俗文化,從2008年開始,我國將清明節認定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至2009年,又改為三天。一直延續至今規定清明放假三天,以供國民祭祀祖先故人、緬懷革命先烈。雖然遠道的孩子回不來,但是在家鄉的孩子卻可以利用這三天的假日與父母的在天之靈好好過一個難忘的節日。真的謝謝這個小長假啊!

傳說“清明節”的得名,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萬物萌發,土壤溼潤,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還有那首最著名的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都使人們對清明這個節氣十分的重視。

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由於清明與寒食節的日子接近,而寒食節是民間禁火掃墓紀念晉國賢臣介子推不願下山受封與母親一同被焚於清明的前一日(寒食節)的日子,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還有祭祀、踏青、栽樹、盪鞦韆等活動,逐漸將清明賦予節日的概念。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對於我們只是重視眼下這個清明節,今年清明這個節日對於我們家有著格外的重要的意義,我們身體還好,晚輩事業有成。藉著這一天,我們三姊妹、兩女婿、一外甥(還有工作值班著的、遠方工作不能來的都委託我們將他們的心意帶到)到父母的墓前,彙報我們三家一年的生活情況,唸叨我們下一年裡的目標打算。就如父母還在我們身邊,用笑意盈盈的目光注視著我們,鼓勵我們好好工作,珍惜人生中的機會,感恩生命中的貴人。!透過盈滿眼眶的淚水,我們回憶起父母在世的日子,父親睿智開朗,母親溫柔文靜,家中充滿著溫馨和諧笑聲歌聲,就如幸福的港灣一樣。雖然如今這一切都只能在夢中依稀出現,現實生活工作中意外的煩惱時有發生,但是我相信只要記住父母的囑咐,時刻提醒警示自己,用善良包容的心,放下看淡知足,相信一定會偕老帶幼走好餘生之路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