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簡介資料

來源:才華庫 2.24W

說起白居易,相信大家對他都有所耳熟,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白居易的簡介資料,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白居易的簡介資料

白居易的簡介資料

白居易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詩人,號稱“詩王”,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漢族,公元772年2月28日生,河南新鄭人,進士學歷,歷任祕書省校書郎、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後因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再後又升遷杭州、蘇州刺史,晚年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書等職。

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最為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分為諷喻、閒適、感傷和雜律四大類,主要作品有敘事詩《琵琶行》、《長恨歌》、《賣炭翁》,詩歌《賦得古原草送別》《錢塘湖春行》《暮江吟》《憶江南》等近三千首詩。著有《白氏長慶集》,共有七十一卷。

社會關係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河南鞏縣縣長,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曾任江蘇徐州別駕。據《新唐書·白居易傳》記載,白居易剛出生七個月就能翻書,他用姆指劃拉的“之”、“無”兩字,重試數百遍都象形不差。白居易五歲能吟詩,九歲識聲律,讀書十分刻苦。

白居易十六歲時,拿著自己的詩作去京城長安應考。考前,白居易將自己寫好的《賦得古原草送別》詩,呈遞給當時的詩壇領袖人物顧況看。顧況沒看詩作,先看署名後,譏諷笑道:“長安百物貴,白居大不易!”然而當他讀到詩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句,轉而又驚又喜地說:“有句如此,居天下何難!老夫前言戲之耳!”在顧況的大力推薦下,白居易考中進士,從此名揚天下,此樁軼事亦傳為美談。白居易還與元稹共同發起了詩歌文學的“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白居易在洛陽時,還以詩、酒、禪、琴及山水自娛,常與劉禹錫唱和,時稱“劉白”。

政治生涯:為官

白居易的政治生涯以44歲被貶江州司馬為界,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是兼濟天下時期,後期是獨善其身時期。公元800年,29歲的白居易考中進士後任翰林學士,成為很有發展前途的唐朝後備幹部。這期間,白居易雖然官職不高,但很有政治熱情。但是在815年6月,白居易44歲時,唐朝官場發生了一件大事:宰相武元衡和督察百官的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場身死,裴度受了重傷。事情發生後,當時掌權的宦官集團和舊官僚集團居然保持鎮靜,不急於處理。白居易十分氣憤,便上書力主嚴查凶手,以肅法紀。可是那些掌權者非但不褒獎他熱心國事,反而說他是文職官員,在諫官之前議論朝政是一種越權行為;於是他被外放貶為地方官,來到江西九江任江州司馬。

由中央到地方,官職沒升反降,而且自己沒有犯任何錯誤,白居易的政治生涯受此挫折,他心灰意冷,在詩作中流露出 “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的避世求佛思想。三年後,白居易在好友崔群的幫助下,升任重慶忠州刺史。820年,唐憲宗暴死在長安,唐穆宗繼位,穆宗愛他的才華,把白居易又召回了首都西安,任中書舍人等官職。但當時朝中很亂,大臣間爭權奪利,明爭暗鬥;穆宗政治荒怠,不聽勸諫。於是白居易極力請求外放,822年出任杭州刺史。他在西湖上築了一道長堤,蓄水灌田,使當地百姓免除了困擾己久的旱災之苦,這就是西湖勝景之一的“白堤”。 之後,白居易還擔任過蘇州刺史,七十歲時在朝中任太子少傅、刑部尚書等職。

此時的白居易,雖然官越做越大,但是比起富有政治抱負的青年時期,他消極多了。但同時,白居易畢竟是一個曾經有所作為的、積極為民請命的正直官員,他仍然懷抱憂國憂民之心。勤於政事,作了不少有利於民的好事。

個人愛好:嗜酒

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樣,也嗜酒成性。但李白、杜甫雖然愛好喝酒,但由於他們經濟條件所限,與他們喝酒的人也大多是落魄文人,市井百姓等。而白居易喝的酒是自己家專門釀製的品味極高的美酒。他每次喝酒時也很排場,必有絲竹伴奏,僮妓侍奉。與他喝酒的也都是社會上的名流,如大將軍裴度、大官僚劉禹錫等。

又據《窮幽記》記載,白居易家裡有池塘,大得可以泛舟遊弋。他宴請賓客,有時就在遊船上。他命僕人在船旁懸吊百餘隻空囊,裡面裝有美酒佳餚,隨船而行,要吃喝時,就拉起,吃喝完一隻再拉起一隻,直至吃喝完為止。

如此看來,與李白、杜甫的苦況相比,白居易才算是真正的“酒中之仙”呢。

歷史成就:詩歌

敘事詩《長恨歌》與《琵琶行》是白居易寫得最成功的作品。《長恨歌》作於806年,這首詩是他和友人陳鴻、王質夫同遊仙遊寺,有感於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而創作的。在這首長篇敘事詩裡,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敘事和抒情結合的手法,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由於詩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藝術化的,是現實中人的複雜真實的再現,所以能夠在歷代讀者的心中引起強烈的共鳴,其中“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等名句流傳千古。

《琵琶行》創作於816年。當時,宰相武元衡被人刺殺。白居易情急之中上書請捕刺客,觸犯了權貴的利益,被指責越權奏事,又羅加了其它罪名,被貶為江州司馬。江州當時被看成是“蠻瘴之地”,州司馬實際上是一種閒散職務,這對白居易來說是一種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貶其實是一樁冤案,他遭此打擊,心境淒涼,滿懷鬱憤。次年送客至九江的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創作出這首傳世名篇。其中“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等名句字字珠璣

白居易還有不少贈酬親朋好友的詩歌,情真意切,摯樸動人。但這類詩中較多嘆老嗟病,傷往悼亡的傷感色彩以及度脫塵囂的佛家思想。另外,白居易詩歌中最多的是雜律詩。以一些耐人尋味的抒情山水小詩較著名,白描手法,寥寥幾筆,生意盎然。還有一些鋪陳故實、排比聲律的長篇排律和杯光酒影、豔情風月的小詩,也頗為時人效仿。

公元846年9月8日,白居易在洛陽去世,葬於洛陽香山,享年75歲。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他去世後,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歷史評價白居易

史書評價

舊唐書

臣觀元之制策,白之奏議,極文章之壺奧,盡治亂之根荄。非徒謠頌之片言,盤盂之小說。就文觀行,居易為優。放心於自得之場,置器於必安之地。優遊卒歲,不亦賢乎!

贊曰:文章新體,建安、永明。沈、謝既往,元、白挺生。但留金石,長有莖英。不習孫吳,焉知用兵?

新唐書

觀居易始以直道奮,在天子前爭安危,冀以立功。雖中被斥,晚益不衰。當宗閔時,權勢震赫,終不附離為進取計,完節自高。而稹中道徼險得宰相,名望漼然。嗚呼!居易其賢哉!

唐才子傳

公詩以六義為主,不賞艱難。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嫗讀之,問解則錄。後人評白詩“如山東父老課農桑,言言皆實”者也。雞林國行賈售於其國相,率篇百金,偽者即能辨之。與元稹極善膠漆,音韻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與劉賓客齊名,曰“劉白”雲。公好神仙,自制飛雲履,焚香振足,如撥煙霧,冉冉生雲。初來九江,居廬阜峰下,作草堂,燒丹。今尚存。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五集,及所撰古今事實,為《六帖》,及述作詩格法,欲自除其病,名《白氏金針集》三卷,並行於世。

歷代評價

唐代

唐宣宗有吊白居易詩:“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此詩可作為白居易一生的概括。

五代及宋

新、舊唐書對於白居易的評價亦有不同。舊唐書對於白居易的文學成就給予高度的肯定:“昔建安才子,始定霸於曹、劉;永明辭宗,先讓功於沈、謝。元和主盟,微之、樂天而已。臣觀元之制策,白之奏議,極文章之壺奧,盡治亂之根荄。非徒謠頌之片言,盤盂之小說。就文觀行,居易為優,放心於自得之場,置器於必安之地,優遊卒歲,不亦賢乎。”新唐書描述白居易“於文章精切,然最工詩。”又說:“居易在元和、長慶時,與元稹俱有名,最長於詩,它文未能稱是也。”然而新唐書對白居易的人品則給予極高的肯定:“觀居易始以直道奮,在天子前爭安危,冀以立功,雖中被斥,晚益不衰。當宗閔時,權勢震赫,終不附離為進取計,完節自高。而稹中道徼險得宰相,名望漼然。鳴呼,居易其賢哉!”這種評價的變遷可能與宋代古文運動的興起有密切的關係。

蘇軾對白居易的評價也有不一致處。蘇軾曾提出“元輕白俗”的說法,對元白的詩風頗有微詞。然而後來卻常以白居易自比,例如“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緣終淺道根深。”又如“予去杭十六年,而復來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覺出處老少粗似樂天,雖才名相遠,而安分寡求亦庶幾焉。”蘇軾對白居易的詩作,也有“白公晚年詩極高妙。”的評語。

遼金元三代

元好問:“幷州未是風流域,五百年中一樂天。”在《論詩三十首》“一語天然萬古新”句下,元好問自注:“陶淵明,晉之白樂天。”

明清

袁宗道以“白蘇齋”為齋名,並有《詠懷效白》的詩作

清代主張性靈說的袁枚亦給予白居易極高的評價。

清乾隆皇帝敕編的《唐宋詩醇》對白居易的詩文與為人均給予極高的評價,認為白居易“實具經世之才”,並認為官員應以白居易的詩“救煩無若靜,補拙莫如勤”作為座右銘。

中國近現代

胡適讚揚以白居易與元稹為領袖的文學革新運動,認為可以達到以詩歌造成輿論,而有助於改善政治。因為陳獨秀與胡適提倡新文學運動,在提倡白話、不避俗字俗語的風氣下,白居易的詩歌因而很受推崇。包括陳寅恪、劉大傑、錢基博等,都給予白居易極高的評價。然而錢鍾書對白居易的評價則不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