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李白的山水詩

來源:才華庫 2.46W

李白是盛唐詩人中在山水詩創作方面用力最勤、開掘最廣、變創最多的詩人。李白各體山水詩都有其獨特的淵源與風格特點,在承與變、承與創之間有不同的表現。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論李白的山水詩,讓我們一起在詩情畫意中尋找李白的山水詩。

論李白的山水詩

李白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奇才,也是時代造就的一位偉人。其詩大多數強烈抨擊當時的黑暗政治,深切關懷時局安危,熱愛祖國山河,同情下層人民,鄙夷世俗,蔑視權貴,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他善於從民間文學中吸取營養,主題想象豐富,風格雄健奔放,色調瑰瑋絢麗,語言清新自然,往往以豪邁曠達的襟懷、奔騰澎湃的感情、傲視人生的個性、豐富奇特的想象,使其詩閃耀著浪漫主義色彩,是繼屈原之後,又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不拘以往格局,摒棄消極婉約的手法,以強烈抒情,善於誇張的'藝術特色,為中國古代浪漫詩歌立下典範,具有不平凡的意義,尤其在山水詩方面獨樹一幟,頗值得研究。

一、以豐富奇特的想象,大膽的藝術誇張,充分地表現詩人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

李白詩歌的想象,奇特驚人,顯示了超凡的創造力,創造了許多常規不可思議的詩歌形象,他既尊重傳統,學習前人,又勇於創新、超越自我。他那種灑脫的藝術風格是前無古人的,他的許多詩的寫法也是前人不敢想象的。如:“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金鄉送韋八之西京》);“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詩歌大膽運用恰當的藝術誇張,給詩歌帶來神奇的魅力。李白的誇張手法是很富有創造性的,對於事物的美好和醜惡具有愛憎分明的態度,非誇張就很難表現他那巨大而強烈的思想感情,所以他的誇張都達到“天衣無縫”的境界,使人覺得非如此不可。如《蜀道難》,他用“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來形容蜀道的險峻。

二、形式自由,題材廣闊,浪漫主義範圍比較廣泛

李白詩歌突破了形式的束縛,自由活躍,摒棄了建安以來柔靡婉約消極的風格,使其詩風更為雄渾,積極向上,情感更加真摯。如七言樂府《蜀道難》全詩氣勢盤鬱,聲調鏗鏘,一氣呵成,句法從三字句、四字句直到七字句,參差有致,富於變化。同時,作者善於以奇特想象,奇幻無窮的筆鋒,勾畫出奇特景象,渲染濃烈氣氛,又能表現作者積極樂觀的精神境界,例如:作者要抒發對世路艱難的感嘆時用“行路難、行路難!”三字句詠歎調;要表現緊張氣勢的氣氛及奇特景象時,用“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這樣的4字句表示緊張的節奏;要表現綿長的秋思時,用“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這樣的11字句,連續不斷。使其感情更加悠然綿長,令人回味無窮,充分表現了詩人傑出的才能。

三、語言自由流暢,清新自然

在語言的運用上,李白主張自然,反對雕琢,他在詩歌中論詩時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又說“雕蟲喪天真”,都是這主張的說明。他反對浮華雕琢的作創風格。胡適在《白話文學史》中著重評價李白的特別長處其中之一:他是有意用“清新”來救“倚麗”之弊的,所以他大膽地運用民間的語言,容納民歌的風格,很少雕飾,親近自然。李白不僅批判地繼承了漢魏以來優秀詩人的語言技巧,同時,他又是繼屈原之後能認真而多方面地向民間詩歌努力學習的偉大詩人之一。從藝術方面看,他在這種繼承和學習所取得的顯著成績是詩歌語言上的卓越成就,從而形成他生動、明淨、華美自然的語言風格。

李白在摒棄六朝時期華靡詩風的同時,積極繼承了陶淵明、謝靈運、鮑照、謝朓和庾信等人的語言藝術。杜甫讚美他的作品說:“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李白曾經稱讚或引用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山水含清輝”以及謝朓的“澄江靜如練”、“朔風吹飛雨”這些清新、自然而富有創造性的名字,說明他描繪自然景色的作品,的確受了二謝的影響。由於他在吸取民歌語言藝術的同時,又批判地繼承了詩人特有的優良的藝術傳統,所以他的語言,在生動、自然之外,又具有明淨、華美的特點,加上浪漫主義的想象力和豪邁奔放的熱情,使他的語言具有如前人所說的“豪華”和“豪放”的特色,給人以渾然天成的美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