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畫論管窺

來源:才華庫 1.51W

王維畫論《山水訣》、《山水論》,體現了王維繪畫的風格及其法度,從畫論中還能感覺到其藝術個性的追求是詩畫合一。

王維畫論管窺

王維,唐代著名的詩人和畫家,被後世尊為山水畫的南宗之祖和文人畫之祖,詩歌上以山水田園詩成就最高,是繼陶淵明之後最負盛名的隱逸詩人。研究王維大多從其詩歌入手,而少論及畫,因為王維的畫已湮沒無尋,偶有存於海外者亦多為偽作或摹品。人們雖熟知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也只能從其詩中進行探尋。近讀王維畫論《山水訣》、《山水論》心有所感,行諸於文字,以資與諸方家探討和商榷。

一、《山水訣》、《山水論》的思想意趣

王維擅畫人物、佛像、山水、花卉,而以山水畫的成就最高。王維畫作甚豐,據《宣和畫譜》著錄的御府藏畫中就有一百二十六件,可惜王維的畫在元代以後就失傳絕跡了,但王維有充滿文人畫氣質的畫論兩篇《山水訣》、《山水論》行諸於世,以此可以來研究和探討王維的繪畫。

“以咫尺之圖,寫千里之景”《山水訣》語,王維對山水畫的佈景定位可謂是得其法度。在《山水訣》中,他以簡明精當的語言,將佈置之法娓娓道來。“山宜如何:主峰最高宜聳,客山須是奔趨;水宜如何:山崖合一水而瀑瀉,泉不亂流《山水訣》語。”《山水論》中還提出了近大遠小、虛實對比的繪畫法則,這也是有關繪畫透視法的較早的研究。這兩篇畫論沒有對繪畫的用筆用墨和材料方面的技法所作論及,主要講的是畫面的構圖和組織,如:“丈山尺樹,寸馬分人。遠人無目,遠樹無枝,遠山無石,隱隱無眉,遠水無波,高與雲齊《山水論》語。”畫論中十分重視畫面的經營,對主次、疏密、大小、多少、穿插等都有論述。畫論中還論述瞭如何以極致的畫筆結合物體的特徵、氣象變化、四時景色一一描繪,從而勾勒出一幅氣象萬千的畫卷之法。不過,畫論中所說這些規律和法則並非是一成不變的,畫者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酌情取用,學其規矩用為方圓,即王維所說:“妙悟者不在多言,善學者還從規矩《山水訣》語。”王維在畫論上有此精闢的見解與其在繪畫上取得的卓越成就是分不開的。王維的繪畫名作《輞川圖》以描繪恬靜閒適的山居生活為題材,在後世得到了極高地評價,元代繪畫鑑賞家湯�在《畫鑑》中評曰:“其畫輞川圖世之最著者也。”

王維的畫設色多以水墨為主,以水分的多少乾溼程度來表現濃淡深淺的不同層次,別具匠心。加之以採用皴染、點簇等手法,筆跡遒勁,線條精巧流暢,獨創破墨渲染之破墨山水,表達了一種飄逸灑脫的藝術風格,被稱為山水畫的南宗之祖。山水畫的南北宗這一論要,最早由明代董其昌提出。採用南北宗這一佛教概念來分宗繪畫,有其一定的思想基礎。南宗禪,主張清淨無為,心無妄念,表現在繪畫上就是平淡天真,自然飄逸。王維繪畫的題材多以山莊雪霽、田園野景,是文人所追求的林泉高致。文人畫兼有儒道釋三家的思想,所謂文人的風格和氣質,不外乎是浪漫、清高、淡泊、超脫,這些決定了文人士大夫的繪畫美學思想是情操陶冶,在風格上是傾向平淡自然。從《山水訣》、《山水論》中可以看出他的繪畫情趣與禪宗思想的一致性,並提出文人畫的創作觀點:“手觀筆硯之餘,有時遊戲三昧《山水訣》語。”無怪乎董其昌語:“文人之畫自王右承始。”

二、王維畫論中藝術個性的追求――詩畫合一

王維的詩法即是他的畫法。如《終南山》: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開卷就用極致的畫筆描繪了一幅高山連綿、氣勢磅礴、雲霓煙濤的畫面。描寫山勢高峻、山之連綿,就與《山水訣》中交代的.主峰最高宜聳,客山須是奔趨和遠岫與雲容相接,遙天共水色交光相吻合,即先把握大的畫面形勢,整體佈局,再逐步描寫細節。畫論中所論述的遠虛近實,虛實相生的繪畫理論在這首詩中也有充分體現,實寫山的形勢,虛畫山在白雲縈繞中微茫的景象,最後兩句插入人物動態形象。王維十分重視畫龍點睛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正如他的繪畫一樣,某些細小的添入會使整個畫面悠然鮮活起來。

作為詩人畫家的王維,將畫理融入詩歌是自然而然的事,繪畫與詩具有相融的精神,是天工渾成、清新直率的寫照。傳為王維作品的《雪溪圖》設色清淡、意象深遠,融詩入畫的繪畫風格可見一斑。《雪溪圖》背景開闊,連綿的雪山在畫面中佔有較大的篇幅,中景是雪蓋茅屋、寒風枯樹,前景是雪鋪小橋、冰凍千尺,場面十分冷僻幽靜。這幅畫詩意盎然,正是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描繪的景象。

王維的畫總是充滿著詩意,是詩畫的完美結合。儘管我們見不到王維的真跡,但從古人留下的文字記載中完全可以感受到王維的畫卷,還能從那些充滿詩意的畫題中去想象雪景、村莊、捕魚、喚渡的詩句,在那兩卷平淡自然的畫論中去尋找畫中之詩。這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表現手法是王維詩畫藝術的上乘之法和精髓所在,也是其藝術個性的自然表露。

三、王維畫論中藝術理想的追求――禪意畫境

“手觀筆硯之餘,有時遊戲三昧。”《山水訣》文末這句論言,概括了王維的創作思想,僅僅學其規矩是不能具備繪畫之精要的,繪畫需要多方面的修養。儒、道、釋三家之學,為王維的詩畫創作注入了神性。素有詩佛之稱的王維,他的作品無論是詩還是畫,貫穿其中與之創作息息相通的還是一個“禪”字。王維的破墨山水在人們看來是李思訓的有色界向無色界的轉型。色相單一的水墨,其實蘊涵著最豐富的色階,是禪學,一即多的辨證思想。在王維詩畫中,儒道釋相融和的禪機無處不在,這些都是其作品藝術風格的具體體現。如王維詩《竹裡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簫。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首詩初看似言之無物,實無妙處可說,若以禪心來看則妙諦自成、意境自出,可以說是一首經典的禪詩,講的是人物獨坐竹篁,扶琴幽思,最後達到人迷於深林而月光直透心靈的境界。這正是參禪者所追求的空靈幽靜、物我合一。

傳為王維畫作的人物畫《伏生講經圖》描繪伏生講授《尚書》的情景。伏生又名伏勝,是西漢時《尚書》最早的傳授者。在王維筆下,伏生衣衫單薄、枯瘦如柴,但精神矍鑠。佛家有以苦諦求得到精神昇華的修行之法,此畫的畫外之音像是伏生不僅僅是一個飽讀經書的博士,還是一位苦修得道的佛陀。

南宗禪提出三種境界,“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空山無人,水流花開;萬古長空,一朝風月。”禪意畫境的藝術理想極大的影響了中國畫的發展。自唐朝的司空圖、五代的董源到宋朝的蘇軾、范寬,明代的徐渭、陳淳等,在這千年歲月中,詩人、畫家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意境之潮。從體味盛唐的韻外之音到清初的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從滄浪的興趣之說到阮亭的神韻一派,其藝術追求都與南宗山水一脈相承,影響後世,意義深遠。

四、結語

王維常用畫家和詩人的眼光洞察世界,並將藝術創作與生命本體完全契合並昇華,使其創作語言意蘊深遠耐人尋味。王維的畫論,不僅對山水畫論的開啟影響深遠,而且在實踐上也是後學者畫山水的上乘之法。宋代畫家韓拙在《山水純全集》中稱“凡畫山言丈尺寸分者,王右丞之法則也”。王維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品讀其畫論可以感覺到王維畫作的風格氣韻及其對詩畫一體、禪意畫境的追求。“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回味蘇子瞻話語之餘我們似乎可以察覺南禪直指心性的頓悟之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