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與韋叢的故事

來源:才華庫 1.36W

元稹可能是古人中寫詩給妻子最多的一位了,一共寫了多少不得而知,現在還能看到的有三十多首,為原配妻子韋叢寫的大概有十六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離思五首》(其四):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而我最喜歡的是《遣悲懷三首》,這三首詩不是作於一時,字句間透露出清貧生活中夫妻間的點點恩愛。

元稹與韋叢的故事

《遣悲懷三首》中沒有“曾經滄海”那樣刻骨銘心的情感波瀾,語言平實淺近,但是卻將二人生活的一幕幕如畫卷般徐徐展開。不管是韋叢看到元稹衣服單薄,翻找衣箱想找些衣料為他縫製衣服(顧我無衣搜藎篋),還是韋叢看到有客人來,從頭上拔下金釵換錢給丈夫買酒(泥他沽酒拔金釵),或是韋叢甘於清貧,從無怨言,用落葉生火,與丈夫一起靠野菜充飢(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新仰古槐)。一個可愛可憐妻子的形象展現在我們面前。

韋叢出身高門,其父韋夏卿為京兆尹,後任太子少保(京兆尹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市長,太子少保是個榮譽官職,用來表明受官者的崇高身份和地位,沒有實際管轄範圍,正二品)。這樁婚姻有很大的政治成分,當時二十四歲的元稹科舉落榜,但是韋夏卿很欣賞元稹的才華,相信他有大好前程,於是將小女兒許配給他,而元稹則是借這樁婚姻得到向上爬的機會,不過兩人在婚後卻是恩愛百般,感情非常好。

以韋叢的家庭背景,下嫁給元稹對於當時的元稹來說就好像天女下凡一樣。她不僅賢惠端莊、通曉詩文,更重要的是出身富貴,卻不好富貴,不慕虛榮,從元稹的這幾首詩來看,當時正是他不得志的時候,過著清貧的生活,韋叢從大富人家來到這個清貧之家,卻無怨無悔,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關心和體貼丈夫,對於生活的貧瘠淡然處之。

元稹原本以為這只是一個政治上晉升的途徑,卻沒想到韋叢是這樣一個溫柔的女子、體貼的嬌妻。古話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婚後元稹忙著科試,家中的家務——無論生火做飯,還是洗衣買酒——全是韋叢一人包辦,而婚前她是大戶人家的千金、父親疼愛的小女兒,韋叢的賢惠淑良可想而知。也難怪元稹在數年以後,總還是會忍不住想起與他共度清貧歲月的結髮妻子韋叢。

也許正是清貧與操勞,使這個溫柔體貼的女子年僅二十七歲就離開了人世。元稹對妻子一直有深切的思念和無法釋懷的悲傷,韋叢與他同苦七年,卻在他即將飛黃騰達的時候離開了他,而元稹能做的只有祭奠亡故的愛妻(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以及在詩中寫下自己的思念。“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貧賤的夫妻總是這樣,儘管互相恩愛卻因為物質條件的貧瘠而無法讓心愛的人過得更加幸福。元稹的悲嘆卻讓我無比羨慕,這樣不論生活的清苦,總想給予對方更多幸福的抱愧心情,在當今這個物質時代中恐怕很難找到了。

可悲的是,韋叢下葬的時候元稹因為御史留東臺而沒有前往送葬,韋叢離開的身影該是多麼寂寞;幸運的是,韋叢因為這幾組情意綿綿的詩歌而永遠留在人們心中,每每想起這溫柔的女子,心中總覺得溫暖。

拓展閱讀:遣悲懷·其三·元稹

《遣悲懷·其三》

作者:元稹

閒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幾多時。

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岳悼亡猶費詞。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

惟將終夜常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註解】

1、鄧攸句:晉鄧攸,字伯道,官河東太守,戰亂中舍子保侄,後終無子,時人乃有“天道無知,使伯道無兒”之語。尋知命:即將到知命之年。作者於五十歲時,??始由繼室裴氏生一子,名道護。尋:隨即。知命,指五十歲。

2、潘岳句:晉潘岳,字安仁,妻死,作《悼亡》詩三首,為世傳誦。猶費辭:意謂潘岳即使寫了那麼悲痛的詩,對死者也等於白說。實是說自己。

3、同穴句:意謂死後縱合葬一處,但洞穴?冥,也難望哀情相通。同穴:指夫妻合葬。

【翻譯】

閒座著想你,為你傷悲也為自己傷悲。我已經老了,就算能活到一百歲,也沒多長時間了。晉朝的鄧攸沒有兒子,他知道這是命中註定的。我也一樣……潘岳喪妻後寫了三首《悼亡》詩,也換回不來妻子的.生命。再悲哀的詩篇其實都不過是多餘的,因為她也看不到。我也一樣……我死後會和你埋葬在一起,可是你我都什麼都不知道了,還能期望什麼呢?來生有緣再相見,再好好報答你,更是難以指望的呀!現在我只有今夜不睡想你,來報答你曾經為我受的苦……

【韻譯】

閒坐時我常常悲悼你,也常常自悲;縱使人生能活百年,仍然恰如一寐。

鄧攸終身無子,難道不是命運安排?潘岳悼詩寫得再好,也是心機枉費!

即使死後合葬,地府冥冥有何指望;要想來世再結良緣,更是虛妄難期。

我只有終夜睜著雙眼,長遠懷念你;以報答你終身清苦,從未喜笑開眉!

【評析】

這是一首自傷身世不幸的詩。它運用典故,抒發無子喪偶之悲,進而以長鰥來報答妻子生前悽苦相聚之恩,聊以自慰,真有“無可奈何花落去”之感。其情痴,其語摯,吟來催人淚下。情之深、愛之切、思之強、痛之烈。怎麼能不令人動容? 讀了這三首元稹寫給自己以故愛妻的詩後非常感動,不由自主的去想元稹的妻子是什麼的女子呢? 怎麼有這麼大的魅力讓元稹如此這般的想她?……“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簪。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這樣的女子,這樣的妻子怎麼能不令元稹珍愛呢?“貧賤夫妻百事哀”說出了天下許多貧賤夫妻的共同心聲,“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可惜這樣的妻子和元稹同苦七年而卻未能等到能同甘的那一天,難怪元稹如此悲傷思戀她……全詩可謂言淺意深,如平常的語言,像是元稹在和妻子說心裡話,敘述自己思念的心聲。沒有強烈的抒情,但正是這種平淡的述說心聲卻更加感人致深,給人與強烈的震撼……

“閒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啟下。以“悲君”總括上兩首,以“自悲”引出下文。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壽的有限。人生百年,也沒有多長時間。詩中引用了鄧攸、潘岳兩個典故。鄧攸心地如此善良,卻終身無子,這就是命運的安排。潘岳《悼亡詩》寫得再好,對於死者來說,也沒有什麼意義,等於白費筆墨。詩人以鄧攸、潘岳自喻,故作達觀無謂之詞,卻透露出無子、喪妻的深沉悲哀。接著從絕望中轉出希望來,寄希望於死後夫婦同葬和來生再作夫妻。但是,再冷靜思量:這僅是一種虛無縹緲的幻想,更是難以指望的,因而更為絕望:死者已矣,過去的一切永遠無法補償了!詩情愈轉愈悲,不能自已,最後逼出一個無可奈何的辦法:“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詩人彷彿在對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跡:我將永遠永遠地想著你,要以終夜“開眼”來報答你的“平生未展眉”。真是痴情纏綿,哀痛欲絕。

《遣悲懷》第三首詩是悼亡詩中最重要的部分。通過“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岳悼亡猶費詞。同穴窅冥和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四句充分表現出詩人在回憶和悼念亡妻之後的冷靜思考,得出與妻子“他生緣會”無望的結論,表現元稹不信命運和鬼神的唯物主義思想,也反證了第二首中的“也曾因夢送錢財”,不是出於迷信,而是出於夫妻情深。第三首詩是“悼亡”詩的核心和靈魂。“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兩句,是詩人遵從風俗,在妻子歸葬祖塋之夜,長夜無眠,表示對亡妻的悼念和報答。決不是像有人說的那樣,是詩人表示終生不再娶,並以此報答亡妻。這樣一來,對後來元稹和薛濤的戀情,以及續絃裴氏就可以理解了。還有人根據“鄧攸無子尋知命”句,得出元稹無子一說,則更是大相徑庭,韓愈在《監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韋氏夫人墓誌銘》中記載韋氏“生五子,一女”,可見韋氏為元稹生有四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這也可以從元稹元和六年(811年)春寫的另外悼念韋氏的八首絕句中得到印證:“我隨楚澤波中梗,君作咸陽泉下泥。百事無心值寒食,身將稚女帳前啼”,“童稚痴狂撩亂走,繡球花仗滿堂前。病身一到繐帷下,還向臨階背日眠”,由詩中可見,詩人不僅有子,而且還有一幼女。至於詩人後來寫的《離思》:“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那則應該是為他與女詩人薛濤的戀情所作,與悼亡妻子根本無關了。這就是我對元稹“悼亡”詩《遣悲懷》的理解,寫出來供朋友一笑。我這裡說的是學習唐詩,如果只是一般性的讀讀,那隻要選一種合適的版本,讀的時候遇到不懂的地方,再看看註釋就夠了,未必要下這樣的大的功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