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讀後感1500字

來源:才華庫 6.26K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讀後感1500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讀後感1500字

叔本華似乎是一位很受歡迎的哲學家,這與他活著可不同,更不比他的早年。他看不起黑格爾,可是最後,自己的名字還要寫在黑格爾式的哲學史上才能被真正看到。

叔本華的哲學被冠以多種名號:悲觀主義的、音樂的、反理性的、散文式的等等。這些名號裡包含了多少謬誤,相信很多讀過的人都會發現一點。叔本華被誤解的程度僅次於馬克思,而被誤解的原因一方面是一樣的,另一方面又是截然相反的。

叔本華的哲學被看作簡單的,我也是被這種觀點帶去的,但是事實並非如此。簡單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不是絕對的說法。

叔本華的思路很有意思。康德的唯心主義窮盡心力,也不能通達物自體;因為他們都認為:世界是我的表象——這是從笛卡爾,到洛克、貝克萊,再到康德黑格爾一直都堅持的傳統,現在我們也把它看作真理。叔本華也承認,所以第一卷他只是重述前輩們的觀點。

不過,叔本華驚訝地發現:我們自身,也是物自體啊!

由此在第二卷,叔本華髮出自己的聲音:我們自身,除了能被表象出來的,只是意志;而物自體,也只是意志。因為只有意志是不能被直接表象的,它只有客觀化才能被知覺。意志不符合充足理由定律(這是叔本華論文的主要論題,大意是:任何事物都有它之所以如此的理由,或者說沒有一個無法被解釋的事物),而表象是擺脫不了的。

個體中有意志,整個自然界也有意志,整個歷史的表象都是意志內部爭鬥的結果。這與宋明理學的“理一分殊”異曲同工:萬物都只是一個理,又各有其分,萬物化生都是理在作用。也正是因為這樣,我還是不能從本體論上理解意志就是物自體。

叔本華的哲學被稱作音樂哲學是有道理的,他與歌劇作家曾經保持了一段時間的友誼。在第三卷,叔本華比較了康德的物自體世界和柏拉圖的理念世界。這兩個世界都和表象世界是不一樣的,要認識他們的形而上的世界需要形而上的知識,或者藝術。因為藝術的物件是美。

“音樂根本不像其它藝術,它不是理念的摹本,而是世界本身的摹本”,我們可以明確看到這一點,音樂要更“抽象”。這一部分也是最難受的,因為我壓根不懂音樂,所以也聽不懂叔本華在說什麼。

“人的意志是這樣的:意志永遠向前奮進,一個慾望滿足了,又產生另一個新的慾望,如此迴圈不已”,直到死。出自第三卷,但是在第四卷才討論解決方案——否定意志。

自殺不是在否定生命意志,恰恰是一種極端的肯定,代表向它、向無限慾望的屈服。真正的否定是對欲求的合理的剋制(這剋制最好不要勉強),只滿足自己一般的需要。與此相反,禁慾也是不妥的,儘管叔本華很推崇,但是中世紀的殉道士已經用血肉證明,對肉體的迫害並不能達到對靈魂的淨化。可取的做法中國古代的士大夫已經講過:大隱隱於市。

叔本華的哲學,無論是這本書,還是他後期的作品,我叫做“雞湯哲學“。這並不是貶義,因為他並不是一貫說教,而是有形而上學為之奠基——有形而上學做食材的雞湯才更有味道!這也是康德的路線,只不過康德還沒有下沉。在這個意義上,叔本華是康德的接班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