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讀後感400字

來源:才華庫 3.35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們仨讀後感400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們仨讀後感400字

我們仨讀後感400字1

楊絳先生的大名早就知道,錢鍾書先生的《圍城》也是我讀過四五遍的書,這本《我們仨》也是很早之前就知道了,特別是前兩三年前楊絳先生去世的更是網上鋪天蓋地。我對楊絳先生的記憶更深的是她回覆讀者那句“你的問題在於想法太多而讀書太少”。她這句話還被我自嘲過說自己是“想法太多而行動太少”。

這個月開始想好好讀幾本實體書,就入手了這本書,今天放中秋節假,在這個傳統的團圓節裡讀完這本書,甚好。

整本書讀下來,感受到的不是傳說中的“最才的女,最賢的妻”。(實際上,這會讀下來讓我對這個說話相當懷疑,甚至鄙視,感覺是文人圈裡文縐縐的奉承。)我無意詆譭楊絳先生,對於她,我是尊重之情。不過,我覺得從這本書裡讀出來她最令人羨慕的是和錢鍾書先生心心相印,相濡以沫,兩個人在精神上高度同步,在性格上有些互補,在是非對錯上和教育女兒態度上又非常合拍,確實是非常棒的組合。在他們三個人的小家裡,每個人都非常率真單純,又各有優點,相互照顧。家庭氛圍真的是輕鬆到讓讀著的都想結婚生娃。這樣的家真是令人眷戀的心靈港灣。一個三口雖然每人都是學富五車的高階知識分子,在家裡卻一點那種清高冷談的狀態都沒有,反倒是非常的活潑天真,像三個長不大的孩子。最後一節,那種淡而久的懷念和悲傷,讓我想起了,“庭前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好希望自己也有一個這樣的小家庭,溫暖,輕鬆,關心。

我們仨讀後感400字2

前不久,自己參加東營市的優質課,講授的是楊絳先生的一篇散文《老王》,在備課的過程中,一再的被楊絳的平淡而雋永的文字所感動,講完課後,又重讀了她的文章《我們仨》,感慨頗多。

1997年和1998年對於楊先生來說是很殘忍的時間。一生相知相扶相濡以沫的伴侶,唯一的女兒都相繼離去,楊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體會。“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92歲高齡的楊先生接過女兒的筆,用心記敘了他們仨這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就是《我們仨》。

他們仨的足跡跨越半個地球。無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始終站在一起,美好的家庭是他們避風的港灣。自從1998年錢鍾書先生逝世後,楊先生從此獨伴青燈,她那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彌散在字裡行間,令我為之動容。

但若你想從內容上看到絲毫悲觀的文字,那你要失望了,書中絲毫沒有傷痛欲絕的詩句,而是處處洋溢著思念的。他們雖然陰陽相隔,真情卻從不被阻斷。她通過這部書,用文字向天上的親人無聲的傾訴著時他們的懷念。

家的意義,在她的書中被賦予了深刻的含義:決不會因為生命的消失而改變。

有愛就有家,儘管現在楊絳先生自己一人獨處,但在她的心中一直有丈夫和女兒的愛,那她的住所也一定是是世上最溫馨的家園。

今年是楊絳先生100歲的壽辰了,在此也祝願老人家安好!

我們仨讀後感400字3

《我們仨》是錢鍾書夫人楊絳撰寫的家庭生活回憶錄。這本書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痛定之後,只剩下滿紙洞徹生死的達觀……

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裡,每句話,每個字,都透著濃濃的親情氣息。

認識楊絳緣於錢鍾書先生,讀書年代,讀《圍城》曾被我們視作為一種時尚,彷彿不讀《圍城》就不是文學愛好者。由此,也進一步瞭解了錢鍾書先生和他的家人,這樣的瞭解畢竟不一樣於歷史課本中的簡單介紹,這樣的家庭也畢竟不一樣於我們。但是,一向以來卻從未讀過楊絳先生的文字,也許當時的讀書更多的是追隨潮流吧。

說實話,開始是以一種淡淡然讀楊先生的《我們仨》。這樣一本紀實文集,簡單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裡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麼喧譁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干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我言語,在親人墓前一齊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裡記錄著生活裡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脫的唯一途徑吧!

我們仨讀後感400字4

楊絳的價值觀,也反映到作品中,字裡行間,無不看出他們淡泊名利的性情也實為古今少有,讓人肅然起敬。楊絳十分鐘愛英國詩人藍德的一句詩:“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前半句說的是淡然的心境,後半句則描摹出那份文人的傲骨,恰恰是先生自己的寫照。楊絳在書中寫道:“嚶其鳴兮,求其友聲,友聲可遠在千里之外,可遠在數百年之後,鍾書先生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學問也是冷門,他曾和我說'有名氣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們希望多幾個知己,不求有名聲。’”

錢鍾書個性鮮明,他不見介石,不參加國宴,不當文學顧問,不當社會科學院的副院長,這些都是世人夢寐以求而不可得的光環與榮耀,先生卻唯恐避之而不及,這是何等的心胸,其卓爾不群之狀怎能不令人折服。同時,他們又是愛國的知識分子,建國之後經歷多次政治運動,從不後悔,錢媛出生在英國,天然擁有英國國籍,他們都放棄了,並說:“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老百姓,不願做外國人”,他們始終不忘自己的鄉土情懷和堅守無怨無悔的愛國情操。

我們仨讀後感400字5

一家人,簡簡單單,平平淡淡,楊先生把生活沒有詩意化,但讀出的感覺勝比詩意,大家小家,各有各的一套生活運轉模式,不同就在於掌控方向盤的人,多年後有幾個人能把家庭生活寫入回憶錄,在那種思念情感味道痛心疾首的時候,唯文字是最好的寄託,睹物思人只會默默流淚,那種感覺也只有自己能體會,但一段文字卻會感染所有讀者…

丁酉年九月初八,學紅老師的孩子失去了爸爸,以前總會聽到老師講她們一家三口的生活小事,如今六年時光匆匆,但想起老師的一舉一動,滿臉笑容,可以很強烈的感受到那種幸福感,可年過半百的人撒手人寰,這種晴天霹靂的變故,就像一座大樓渾然倒塌,走了,永遠也回不來了,這是人間多麼難以割捨離別啊…讀著老師寫下的那首詞,但她的那份痛卻無人與共…

“雨霖鈴·念XX,丁酉雞年九月初八凌晨於閩江之畔。冬寒料峭,薄雲初斂,歸鳥望斷。羈旅愁臥無眠,沉吟處,恍然如面,凝神痴憶音容,竟淚湧如泉。須臾間,陰陽隔斷,風塵漫漫天地遠。

從來相聚皆是緣,更不堪把生死說遍。悲聲問君何處?西北望,紅消綠殘。思念無邊,一鉤新月如水慘淡。從此後,萬縷夢牽,雨打磬石穿!”

我們仨讀後感400字6

昨晚看本書看到了夜裡十二點多,看到楊先生描寫阿園去世的文字,不禁淚如雨下,不能自已。媽媽的愛,永遠伴隨著她的孩子,在媽媽眼裡,即使是六十歲的老人,始終是一個孩子。依然有著孩子的調皮,稚嫩,全部因為面對的是自己最親的人。楊先生記得女兒去世的年紀,六十歲欠兩月。這樣的數字恐怕也只有母親能夠記得住了。

楊老師一家三口的生活讓人羨慕,雖然自始至終都沒有多富裕,一家人在一起卻過得十分幸福,這就是家,是能讓每個人嚮往,魂牽夢縈的地方。而只有他們三個人在一起的時候,這個家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家。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都能夠一生以書為伴,不受世俗的束縛,做著最真實的自己。這一點讓人特別羨慕。

楊先生在孩子和丈夫都不在了的情況下,多次組織中關村大講堂,還是照常做自己的事情,恐怕只有自己知道漫漫長夜,她是怎麼樣度過的吧,每每想到這個場景都覺得好心痛,我在想要是人世界沒有生離死別該有多好,可是如果沒有生離死別又有誰會重視情感呢!就是因為有太多的不得已,才會讓我們能夠珍惜已有的幸福。正如楊先生自己所說,這一生過得很幸福,雖然他們都不在了,可是還有回憶可以作伴。

而現在,楊先生應該在另一個世界與自己心愛的丈夫和女兒團聚了吧!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珍惜自己的家庭,因為時間一去不復返!

我們仨讀後感400字7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讀至散文末尾,一種心酸化作乾枯的藤蔓爬山柔弱的心田,久久不去。靜坐了好一會兒,仍是不捨得合上書的尾頁,瞬時,痛苦、悲傷、難過與悽然彷彿都隨著歲月的積澱在楊絳先生那清澈的眸子裡化作紅塵中的平淡與安詳。

人生如夢,平平淡淡才是真,我們何必去追求那功名利祿,何必去向往那榮華富貴,何必去在意那浮雲糞土般的紙醉金迷呢?何不靜下心,慢慢來,讓如水般的平淡浸染自己的身心,平淡是一種境界,是一種胸懷,也是一種人生態度,沒有驚濤駭浪,亦沒有狂風暴雨,只是一葉小小的扁舟在和風裡靜靜地數著陽光下碧水的波紋,簡單又幸福。

讓億萬顆心隨時光跳動,打響歲月的節拍,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我們何不珍惜身邊的愛人,品味生活的真諦,奏響生命的'樂章,在彩雲和琉璃裡綻放最美的色彩,在人生的小路上留下最深的腳印!

我們仨讀後感400字8

讀完《我們仨》,我認為此書非常值得閱讀。從楊絳先生平實真摯細膩幽默的生活化敘述中,我有了許多感覺、認識和感動。

楊絳先生的長達萬里的夢,對丈夫和女兒的殷切關懷和難捨難分的思念,古驛道上的聲聲淚,離別情,催人淚下,讓人深深地感動。也為她送走他們兩個後的堅強走下去的力量和勇氣欽佩不已。

她和錢老國外的生活,首先探險兩個字讓我印象深刻,做飯是探險,做得了紅燒肉燉雞湯學炒菜做西餐。旅行散步是探險,邊走邊研究,樂在其中。學習是探險,不浪費任何時間徜徉在書海里,飽讀詩書,然後學有所成。生小孩教育小孩是探險,孩子的成長中他們也樂在險中求。這種探險,在他們回到國內一直在延續,貫穿生活始終。

印象更加深刻的是無論是楊絳對錢老孩子般的寵愛,還是他們仨的互敬互愛,還是楊絳一家的生活都是充滿趣味和情懷。不管時代如何艱難困苦,但他們相親相愛,友好和睦,有知識有涵養有情有義,過得有滋有味。天下家庭若想幸福莫過如此的和諧有愛!!!!

我們仨讀後感400字9

看慣了現今的明爭暗鬥,看淡了生活的不義不忠,現在靜下心來細品這三個人走過的一路,真的有種難言的感動。經歷著社會的洗禮,可心靈依舊純潔;經歷著戰爭的侵擾,可信仰依舊堅定;經歷著疾病的糾纏,可親情依舊溫馨。猶如品味一盞香茗,苦澀中夾雜著清香,“我們仨”的生活亦是如此。

只可惜一切都沒能逃過命運,如書中所說,只留下“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圓圓離去,鍾書也沒能陪著楊絳走到最後。不敢想象,這位老人要懷著怎樣苦澀的心情完成這本書,但還好,這本書確實真真切切地記錄了他們仨的幸福。

讀過楊絳與錢鍾書愛情的點點滴滴,才懂得真愛亦是知己,愛人亦是靈魂的伴侶,是何等的幸運。當今的情侶又有幾對是這樣呢,擁有再多的甜蜜,也沒能牽手走到最後;而今的夫婦又有幾對是這樣呢,可笑那麼多匆匆的離婚,只是因一句性格不合。

我們急著完成人生的任務表,考學,工作,戀愛,結婚,生子,老去。結果一切都是那麼倉促,倉促到我們都忘了品一品生活最原本的味道,忘了到底怎樣的精神生活才是我們想要的。然而請你別忘記,精神上的富足才是真正的財富,而家,也永遠是你最溫馨的港灣。

我們仨讀後感400字10

很久沒有因為看書感動得掉眼淚了。沒有撕心裂肺的呼號,沒有驚心動魄的橋段,有的只是平靜的訴說,點滴的回憶,直擊內心最柔軟的部分。

楊絳的文字樸實簡單,就像是在閒話家常,但不絮叨。字裡行間都透露出他們仨之間的深厚感情。他們的心如此緊密得貼在一起,彼此依靠著攙扶著經歷了歡笑與苦難,有再大的風雨也衝不垮他們。他們的生活並不平靜,但楊絳始終平靜得敘述著,那種平靜讓人肅然起敬。

楊絳的行文輕盈流暢,從頭到尾,一氣呵成。回憶總是片斷的,就像是一顆顆大小不等、形態各異、顏色不均的珠子。想要把它們串成漂亮的鏈子,需要懂得如何取捨、組合及排列。顯然,楊絳精於此道。

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是無聊而瑣碎的,甚至充滿著煩惱和憂慮,精彩和風光只會像流星般劃過天際。可當你回頭再看,精彩和風光已然消散,無聊和瑣碎讓你覺得無比充實和甜蜜,曾經的煩惱和憂慮成了可以一笑而過的浮雲。陪你走過無聊和瑣碎,經歷過煩惱和憂慮的人(人們)還在身邊,就是最大的幸福。

我們仨讀後感400字11

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92歲高齡的楊絳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楊絳”

寥寥數行,讀後淒涼感油然而生。

《我們仨》是錢鍾書和楊絳的女兒錢媛在病床上開始的,她只草草列了個內容清單,寫了五篇,就再也無法寫下去了,去世時六十一歲。錢鍾書在女兒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九八年歲末,離開老伴駕鶴西行。在處理好一些後事之後,九十二歲的楊絳於20xx年年底接過女兒的筆,記敘了他們仨相親相愛的一生。

平心而論,錢媛雖然是出身於書香門第,博覽群書,卻大概因為她是英語專業的緣故,中文文章寫得十分遜色,流水賬一般。作為母親,楊絳對此也有遺憾,她在書中寫道:

“阿媛是我生平傑作,鍾書認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讀書種子’。她上高中背糞桶,大學下鄉下廠,畢業後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卻始終只是一粒種子,只發了一點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而同樣是平鋪直敘,楊絳文字的感染力要強得多,像一位老奶奶在歷數家珍,使讀者饒有興味,不嫌嘮叨。

我們仨讀後感400字12

何謂好書,我覺得是讀來不晦澀難懂,不空洞浮誇,語言平實樸素,情感真摯綿長,含義深刻雋永,能發人深思,啟人心靈智慧的,《我們仨》就是這樣一本書。

錢先生一家三口平靜恬淡的一生在夫人楊絳92歲高齡時的筆端緩緩流淌,那時,丈夫和女兒已相繼離世,只留下她一人回憶幾十年相伴的點點滴滴,用這種方式“再和他們聚一聚。”

他們夫婦一同經歷了留學,抗戰,文革和社會主義新時期。在國外生下女兒圓圓,在抗戰時期毅然回國,無論生活如何艱難困苦,他們始終淡泊名利,鑽研於讀書治學,以一家人在一起為幸福。居所東搬西挪總是侷促狹小,夫婦二人直到六十多歲才有了三里河寓所這個寬敞一些的房子,然而在他們心中有親人,有書的地方就是家。

書中描繪的三人各坐一桌看書工作的畫面十分美好;如果有人出差或出國公幹,則會記錄沿途經歷和思念之情,並互相交換分享他們稱之為“小石頭”的好玩事情;不看書時常一同外出“探險”,去公園、高校、動物園裡“格物致知”。無關乎年齡,他們對一切自然事物總是充滿好奇和興致……

生命並不為美好多駐留片刻,“我們仨”還是走散了。楊絳先生用夢境描述三人相處的最後時光,她亦八十多歲高齡,奔波於愛人和愛女所在醫院,“心上長出一個一個血泡”,這種痛,令人揪心。想到終有一天自己也會和父母、愛人、子女走散,自己也將隨風而逝,便自省要更加珍惜光陰,多做有意義的事。

我們仨讀後感400字13

1998年,錢鍾書逝世,而他和楊絳唯一的女兒錢瑗已於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楊絳在92歲高齡的時候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一個先後痛失愛女和愛人的老人,在其最後的年月中孤單前行,並將這個溫馨又歷經挫折的家庭用樸實的文字展現在我們面前。

楊絳先生希望能夠擁有平靜的生活,但是隨著錢鍾書的出名,這種平靜的生活總是被打擾。她感嘆: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者通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的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是夾帶著煩惱和憂慮。

三個人平淡而又幸福的生活,最後只剩下作者一個人。楊絳先生感慨:世間萬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要有多麼豐富的人生經歷才能夠有這樣的領悟呢?語言平淡,但是想念之情溢於言表!

“家”永遠是溫暖的代名詞,把握當下,珍惜眼前,愛自己,愛自己的家人。

我們仨讀後感400字14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晚年對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及一家三口的往事回憶錄。

本長篇散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以一段夢境為開端,雖然篇幅很短卻給行文一種幽悵的基調,讓讀者能夠靜下心來去品味,意味深長。第二部分用夢幻般的描寫形式,寫了丈夫、女兒的相繼離去。第三部分則是三人的生活往事,透著溫馨、樸實和快樂。

這三部分的順序安排是極好的,如一首起初透著悲涼的歌,曲中卻變得溫瀾潮生。如果順序變了,味道也就淡了。全文通篇以往事寫生活、以夢幻寫死別,一實一虛,相得益彰。“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

楊絳先生對丈夫、女兒的想念縈繞其間、獨留一人的那種滄桑感揮散不去。看似全文沒有睹物思人,沒有觸景傷情,只是用平淡質樸的語調講述了一個平淡的夢、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通篇未寫自己的心理,卻將喪親的感受地呈現了出來。深藏其中的寧靜和悲涼,是一個老者的釋懷。

我們仨讀後感400字15

用了三個小時停不下來的節奏看完。在讀完《圍城》之後品讀這本書,才能領悟這一家三口相濡以沫的感情。一開始的小船客棧和不斷的噩夢是形容作者女兒和丈夫疾病纏身一程一程的送他們走,其中的悲傷無法言喻,文章大部分都是易懂的白話,每個簡單的小菜譜每封寄託思念的家信和每次見面互相取樂的“小石子”。和父親親如哥們的錢媛女士工作認真生活中可愛,為父親畫像畫的尤其是好,在病痛之中還總是形容自己丑圓,自己吃不下飯還擔心爸媽。楊絳先生在至親走之後忍著難過把他們之前點點滴滴的生活一字一句記錄下來,還原了他和錢鍾書老先生在國外輾轉留學之後生下圓圓以及回國之後所有的經歷。

可以看得出對愛女和丈夫深深地思念。從那些動盪不安的政治背景和搬家的經歷中,體會到文學工作者的艱辛和付出,“一寸光陰一寸金”但他們也是苦中有樂,簡單的西餐,牛奶紅茶,日子過得跌宕起伏卻也有小資情調的一面。一家三口互相學習也互不打擾,爭分奪秒讀書看書積累。這是我第一次看電子書,截取了一些我喜愛的句子和道理,看到很多評論都在回憶自己小時候和父母動情的感人瞬間,我也淚目,每個母親都是偉大的,女兒做了母親也是為了體會和回報自己的母親,“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珍惜時間和光陰珍惜身邊的親人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