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讀後感八年級

來源:才華庫 3.15W

馬說讀後感八年級怎麼寫?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吧?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馬說讀後感八年級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馬說讀後感八年級

馬說讀後感八年級1

今天,我讀了《馬說》這篇文章,讀得即認真又仔細。

《馬說》的作者是我國唐代著名詩人,此文寫於貞元11年至貞元16年間,這時的作者初登仕途得不到重用。曾三次上宰相求擢用,但沒有達成,便寫下此文來抒發“伯樂不常有”的情感。

《馬說》這篇文章寫的是刻畫出一匹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千里馬”因為得不到“伯樂”的發掘,又因為“食馬者”用不適當的方法去飼養和對待這匹“千里馬”,從而導致了“千里馬”被埋沒。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把自己當作“千里馬”,把發掘他的“伯樂”當作是“伯樂”,把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比作是“食馬者”,在最後,食馬者還因不懂的是別“千里馬“而感嘆:”“其真不知馬也”中可以看出“愚妄的統治者的昏庸無能而把有才能的人流失。此文直接地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摧殘人才的現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對於不識人才,埋沒、摧殘人才的行為發出了強烈的譴責。這篇文章巧妙的運用了比喻手法。將韓愈本人比做“千里馬”;將中用韓愈的人比作“伯樂”。

在現實生活中,人才需要學會表現自己。我們需要“伯樂”,但我們更要學會自己去找“伯樂”。只要有真本事就應該展現出來。

社會給了人才一個施展本能的舞臺,創造了一個公平、公正、自由的人才競爭社會,讓每一個人靠真才實學贏得社會地位。最重要的就是靠自己,如果你是“千里馬”,如果你確實有才,那麼你就應該展示自己的風采,讓“伯樂”發現你。

這就引發我們深思。在愈加強烈的社會競爭中,怎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除了必須的才能以外,我們必須要進娶必須要自主、必須要堅強、必須要爭取一切機會。如果甘於做個平凡人,那縱然有成萬雙手託舉你,你仍然只是個平凡的人。振奮起來,抓住機會,真正能夠拯救你的人只有你自己而已。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是珍珠總會發亮的,只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哪怕是沙子也會發出耀眼的光芒的。

馬說讀後感八年級2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這是《馬說》作者韓愈的觀點.

“世有伯樂與千里馬.”這是我的觀點.

我認為千里馬與伯樂是同時誕生的.因為在“伯樂”這個新名詞出現前,沒有所謂的千里馬;而在“千里馬”這個神奇的物種出現前,更沒有所謂的伯樂.於是假設:某年某月,千里馬與伯樂同時誕生並相遇相識.於是伯樂成就了千里馬——名聲遠揚,千里馬成就了伯樂——鑑馬大家,皆大歡喜.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並非僅僅是伯樂在尋求千里馬.尋找,是雙方的事.

再談談當時的情勢,韓愈所在的朝代唐朝是中國古代相對鼎盛的時期,人才濟濟、英雄輩出.不由生疑:為何韓愈不在其之列?為何馬說中怨聲四起?答案是堅持!是爭取!“千里馬”們是否為自己的命運爭取機會?是否如毛遂般薦一下自己?沒有,從來沒有堅持!為了證明自己所謂的“志存高遠”,就做“無病之呻吟”,鬱鬱而終;就隱居山林,不諳世事;就安於現狀,全然忘卻了自己是千里馬,自己有能力更有責任去主宰這所有一切.沒有,完全沒有爭取!只是偶爾清醒過來,滿腹惆悵的跑出“馬棚”吶喊幾聲“誰主沉浮!”而已.

既然如此,那就怨不得伯樂了.千里馬不爭取機會、不願展示自己而直接導致他們的悲慘下場.縱然伯樂尋遍萬水千山,踏破千百雙鐵鞋,終而只能坐在馬棚邊上嘆息:為千里馬悲哀,為自己悲哀.因為就是再有才能,如果自己早已放棄、早已屈服,那便無異於扶不起的阿斗.

這就引發我們深思.在愈加強烈的社會競爭中,怎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除了必須的才能以外,我們必須要進取、必須要自主、必須要堅強、必須要爭取一切機會.如果甘於做個平凡人,那縱然有成萬雙手託舉你,你仍然只是個平凡的人.振奮起來,抓住機會,真正能夠拯救你的人只有你自己而已.至於伯樂,只是起輔助作用罷了.

因此,“神馬”遭迫,莫怨伯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