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輪下讀後感1000字

來源:才華庫 2.66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在輪下讀後感1000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輪下讀後感1000字

在輪下讀後感1000字 篇1

我家養了一白一藍兩隻鸚鵡。白鸚鵡很親近人,我用手靠近它,它也不害怕,甚至會輕輕地啄我的指尖。於是我認為它是聰明的。藍鸚鵡常常用它的喙啄鳥籠的門,曾出來過好幾回。有一次媽媽看到它飛出來,將它捉回去,誰想到它還啄媽媽的手。媽媽於是認為藍鸚鵡聰明,白鸚鵡愚笨。

我想,如果我是那隻藍鸚鵡,她的看法想必會倒過來吧?

《在輪下》中,漢斯就是那隻溫馴的白鸚鵡,而赫爾曼叛逆不羈,追求個性,與藍鸚鵡並無二致。漢斯熱衷於功名,勤奮苦讀;赫爾曼不屑於學校規定,追尋自己的自由。或許漢斯是聰明的,他在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母親,他所展現出的才能使家鄉的人們都將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他必須在考試中取得成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階層的跨越,為自己贏得一個更好的未來。但即使他以一個優異的成績在神學院畢業,成為一名傳教士,他真的會過得快樂嗎?絕不是。漢斯喜歡童年時在波光粼粼的河裡釣魚,喜歡飼養兔子,喜歡在河中游泳,喜歡親近自然。他不會去追尋自己的內心,而是在老師和校長的督促下推動著車輪的轉動。即使他常常頭痛,即使他已經精疲力盡,他卻不懂得反抗。從這點看,漢斯又何嘗不是懦弱的、愚笨的?赫爾曼家境富裕,舉止與周圍同學不同。他明知道學校禁止作詩,卻敢於打破規矩;他會故意地逃課,並稱這是自己在吸取“養分”和自由空氣。他敢於挑戰老師們的權威,敢於發出不同的聲音,敢於去追求自己的自由而不是甘願被拘束。但正因為這樣,他被學校當做是“問題學生”,同學和老師們都對他避而遠之。因為他愚笨,不懂得隱藏自己真實的想法,太急於去表達自己而不顧後果,所以我們可以說他是愚笨的。然而他又絕不軟弱,他敢於抗爭,敢於做自己,這時他又是聰明的。

漢斯和赫爾曼的友誼,是從赫爾曼的一場哭泣開始的。赫爾曼常常被抑鬱情緒所困擾,漢斯便充當了一個安慰者的角色。與赫爾曼相處耽誤了漢斯許多的學習時間,但從小孤獨的他在這段友誼中感受到了被需要,也就享受著友誼帶給他的慰藉。漢斯一面認為赫爾曼對待學習的態度不正確,一面又羨慕著赫爾曼朗讀詩句時的驕傲與滿足。漢斯是同學們眼中的“書呆子”,而赫爾曼則被帶著戲謔地稱為“天才”。漢斯如果沒有遇見赫爾曼,他最終就不會墮落成為一名鉗工。但他會成為一個沒有心的人,不管位子站的多高,他終有一天會狠狠地摔倒在輪下。赫爾曼被學校開除的結局則是必然的。在當時教育的大背景下,老師的任務不是去培養不切實際的智者,而是稱職的拉丁文家、算術家和冷靜體面的學者。像赫爾曼這樣的天才是軟禁的熱門人選,在摧殘兒童身心的教育制度下也只會跌落於輪下了。

在輪下,既是指喪生在輪下,又是在說道德和人格沉淪在輪下。當今中國的應試教育下,也有許多孩子承受不住壓力喪失了年輕的生命。他們其中或許還不乏有漢斯這樣優秀的人。我又想起籠中的兩隻鸚鵡:白鸚鵡懂得在環境下找到最有利於自己的行為,並把自己套進框架;藍鸚鵡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都拼盡全力要堅持自我,哪怕是頭破血流也不言放棄。我們能說哪一隻鸚鵡更聰明或是愚笨嗎?素質教育的聲音喊了多年,我們要培養的,究竟是漢斯還是赫爾曼?

在輪下讀後感1000字 篇2

《輪下》(也譯作《在輪下》)之前看到王安憶推薦過,看完覺得輕鬆易讀,沒有任何炫技之處。書名取自校長告誡年輕的漢斯:千萬不能懈怠,否則你會被碾到輪下的。

夜裡,看到黑塞寫漢斯死去“此時此刻,被父親在遠方威脅的漢斯,正安靜地躺在黑暗而冰冷的河水中,順著山谷緩緩而下。”我突然有些難過。國中的時候,我班天才生元吉同學參加奧數考試,臨出發前還在跟老師討論習題,車子等著,他們直接在地上計算,後來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入黃高,到現在快二十年,前幾天我媽說到他生孩子,我覺得驚奇,不知道他們開小賣部的爸媽還開沒開,會不會去幫他帶孩子。天才的世界我不懂,對於他們的未來,我也沒有絲毫參與感。不管是站在頂端還是跌落塵埃,他走的肯定是一條孤單的路。

漢斯的父親是個普通人,會喝酒但不會醉,做生意不合規卻也不出格,玩玩遊戲抽廉價雪茄。但漢斯卻才華出眾,天分也不容置疑,即便如此他還是晚上學到十二點,會擔心考試通不過,後來以第二名的成績進入神學院,屬於他的假期是捉螞蚱和釣魚,他喜歡釣魚,一直在學的希臘文和拉丁文、語法修辭計算和背誦都沉沒在水裡,然而還是要在牧師教導下提前開始學習,神學院的學生性格各異,其中海爾納多愁善感又輕率魯莽,漢斯只是個安分守己的普通學生,當學生們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圈子,他完全被孤立了,同海爾納一樣。此時的漢斯逐漸撕裂成兩個人,他被海爾納吸引,對友誼十分珍重,任由海爾納佔用自己的時間。再把剩下的時間來勤奮學習,卻越來越疲倦頭痛。

後來海爾納與同學爭吵被關禁閉,漢斯沒去看望,潛意識中他知道與海爾納交往是危險的,他想要退縮,而真當他縮在自己的角落,又沒辦法面對自己的內心,後來他們重歸於好,更是反噬性的向海爾納靠攏,直至海爾納逃學被開除,漢斯終於成了什麼也學不好的廢柴,最後因為身體健康問題退學,到車間做機工學徒,談了一場無疾而終的愛情,在一個喝醉酒的夜晚靜悄悄死去了。

我在想漢斯的悲劇到底是如何造成的,如果是像他爸爸那樣做個普通人,能不能安然度過這一生。作為天才的漢斯,他的生命消耗的.更猛烈,他當然需要更多的愛和關心,這些校長老師和父親都沒有給到他。

《輪下》是赫爾曼·黑塞自傳體小說,1891年他通過考試進入毛爾布倫修道院,因不堪忍受學校的摧殘,過了一年就逃學,還企圖自殺。後來黑塞遊歷過血多城市,先後當學徒、店員,1906年《輪下》出版獲得大量好評,《悉達多》《荒原狼》裡不絕的是對自我的追尋,海爾納大概是他自己的化身,多愁敏感又嚮往自由。

順便說一下,校長這句話千年不衰,想到真是瑟瑟發抖。

書背面《國民觀察報》寫:和《麥田守望者》類似,這是一本“黑森林裡的守望者”,還是一本灌注了馮內古特式思鄉情愫的小說。我心想這是什麼鬼,馮內古特的思鄉情愫,還真沒看出來。書評啊還是省著點看,多看書吧。

在輪下讀後感1000字 篇3

出生於小城的漢斯是個極具讀書天賦又勤奮刻苦的男孩,在最敏感、最容易受傷的年紀,他選擇放棄娛樂、假期、交友,而每天學習到深夜。他之所以這麼做,一方面是來自父親給他灌輸的世俗、粗暴的傳統觀念:努力讀書才會有出息,另一方面,學校老師們給他植入了一種拘謹、中庸、被社會廣泛認可的崇高思想:扼制原始的本性和慾望,做一個聽話、好學習的人。

他以第二名的成績通過州試,考入神學院,成為了父親的驕傲、老師的好學生、別人家的孩子。在神學院,漢斯遇到了許多性格迥異的人,其中包括赫爾曼·海爾納,他靈動、任性、放蕩不羈的性格吸引著漢斯。在兩人成為朋友之後,漢斯常常驚訝於海爾納超凡的想象力以及對事物截然不同的看法,他把漢斯在神學院的努力說成是赤裸裸的奴役,說他之所以自願學習是出於對父親、老師的恐懼,自己根本就不喜歡這麼做。他常帶他徜徉於一個有詩意、理想、自由、激情的新世界。對漢斯而言,海爾納像是自己人生中缺失的一部分,只有兩者融合才算的上是完整。

一次,海爾納和同學發生爭執,因動手打架而被學校關幽閉。出來的海爾納遭受了老師的冷眼和同學的疏遠,孤獨之中的他,敏感、渴望傾訴的性情受到傷害,因此以更加尖酸刻薄的詩句來表達對所有事情的不滿。

漢斯熱忱而幸福地眷戀這份友誼,在海爾納的影響下,他不再那麼豪不費力就能獲得一個好成績,加上他長期的勞累,患上神經衰落,經常感到頭痛。他越是對自己在學校的成績不滿意,就越是冷冰冰地切斷與同學的來往。

校長禁止海爾納跟漢斯交往,海爾納拒絕後又遭到第二次禁閉,出來的他逃離了神學院,後被學校開除。失去海爾納的漢斯變得沉默寡言,加上頭痛越來越嚴重,無法集中精力在學業上,課堂上,他常常用無助的微笑,來隱藏自己逐漸沉淪的靈魂。最後,學校以他患精神病為由把他遣送回家。

回家後的漢斯常常沉浸在童年的回憶中,他的靈魂在開花期患了病或遭到摧殘,想回歸到一開始如春天般的萌芽時期,想在遐想的童年時代發現新的希望。然而,童年和少年時代再一次快樂地微笑著出現在他面前,是在披著記憶的外衣同他告別,曾經的巨大幸福再也不會回來,只留下一根意味著它曾經來過的刺,猶如玫瑰一般。

最後,他接受父親的建議,去了一家工廠當學徒,在一次和同事出去聚會時,因喝多了酒,墜入江河,結束了其短暫的人生。

這是一個悲劇故事,全篇都在抨擊神學院腐朽的教育制度,然而這種制度,恰是我們正在經歷的。

在輪下讀後感1000字 篇4

《在輪下》是德國著名作家赫爾曼·黑賽的代表作之一。小說主人公漢斯因受家庭和社會的影響,在與世隔絕的學校裡拼命學習。結果身心健康受到損害。同學海爾納生性倔強,蔑視功名,為學校所不容,而漢斯卻視他為知己。漢斯身體衰弱,成績倒退,校方把這歸罪於海爾納,海爾納因此而被學校開除。漢斯在學校裡更感孤單,不斷受到老師的訓斥和同學的恥笑。神經衰弱使他無法繼續學習,只得返回家鄉以鉗工為生。社會的歧視和個人生活的失意使他感到自己彷彿陷於無情而龐大的“車輪下”。最後他在羞愧和痛苦之餘,投河自盡,結束了短暫的一生。

讀了此書,感觸最深的除了故事的感人情節外,還是作家赫爾曼·黑賽那含蓄的寫作手法。其實,小說的主人公漢斯就是作家童年時代的縮影,只是赫爾曼自殺未遂。照理說,所有的故事情節對他來說是印象再深刻不過了。可是作者並沒有花很多筆墨在故事情節的描寫上,連心理描寫也是很少的,而是在環境的描寫上花了不少功夫。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即使他所要揭露的是當時社會,尤其具體表現為教育界的陰暗面,可還是用一種很含蓄的描寫手法,讓人不難體會其主題。之中有一段對牧師書房的描寫:“(牧師的書房)既聞不到花朵的芳香,也沒有菸草味。相當可觀的藏書,書脊幾乎都是乾乾淨淨的漆皮或是燙金的,都不象通常在牧師書架上看到的那些褪了色、歪歪倒倒、蟲蛀起黴的書。……”讓讀者彷彿從那些整理得整整齊齊的書本的標題上看出了一種新的精神,一種不同於垂死一代的那些老派而可敬的老爺的精神。

小說的結尾我很喜歡。作者並沒有直接說漢斯投河自盡,而是寓意深長地點了一筆:“寒冷的淡藍色的秋夜俯視著他那在黑暗中漂流而去的瘦弱身體。”淡淡幾筆給人留下了悲涼悽切之感,給了讀者自由遐想的空間。

“小城上空是一片歡快的藍天,山谷裡河水在閃耀,長著樅樹的群山柔和蒼翠,一望無際。鞋匠悲傷地苦笑著,挽著吉本拉特先生的手臂。吉本拉特先生由於此刻的寂靜,由於此刻充滿奇特痛苦的思想,正猶豫著,不知所措地向著他那習以為常的生命的下坡路走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