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讀後感(通用5篇)

來源:才華庫 2.9W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讀後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讀後感(通用5篇)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讀後感1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這本書為我們呈現了一個非常完整的曾國藩,前半部分展示了曾國藩的剛強與堅忍不拔,在身體的病痛中破繭成蝶,在官場的磨鍊中浴火重生。然而,被很多人認為是“千古完人”、“理學宗師”的曾國藩卻也有不為人知的一面,就比如他非常熱衷於風水、相面、算卦等事。那麼這些事又展現了一個怎樣的曾國藩呢?其背後又折射出曾國藩怎樣的心理狀態?

風水鬼神中的心靈慰藉

其實從宋代以後,風水之說就大興於民間,而且曾國藩是理學專家,談論風水鬼神本來就是理學家的本分之事,換句話說,“風水鬼神”是“理學”龐大體系之內的一個光明正大的分支,所以曾國藩相信鬼神本身就無可厚非,但即便如此他還是總把事在人為、人定勝天等激勵性的話語掛在嘴邊上,而且以此來勉勵子孫。但另一方面,他還精通相面之術、會算卦、相信託夢、相信扶乩。這讓我們感到曾國藩貌似很矛盾,其實這並不矛盾,反而恰恰體現了一個人內心的平衡。因為雖然說事在人為,但世間有很多事讓我們感到無法左右,特別是曾國藩常年帶兵打仗更能體會到這一點。在戰場上,軍事的戰爭局面常常大起大落,忽而勢如破竹,忽而陷入絕境,忽而又絕處逢生,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人們很容易感覺到自己是被冥冥中一種更強大的神祕力量所捉弄。所以,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他感到,人力其實非常的渺小。所以在這種大起大落、前途未卜的狀態之下,他需要讓自己的心靈有所寄託,安放好自己的內心,以便更加從容地投入到自己的事業中去,這個寄託,就是風水鬼神,就是扶乩,就是算卦。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想讓自己整天沉淪在迷信之中,他更不想讓自己的子孫迷信從而消磨了鬥志。所以就一直用“志之所向,金石為開”等話語來勉勵自己和後人。所以,曾國藩實際上是用天命來排解心中的迷惑憤懣,用事在人為來讓自己繼續奮鬥。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多麼掙扎的曾國藩,又是一個多麼不屈的曾國藩!

平庸笨拙中的絕世精明

曾國藩整個家族的資質都非常平庸,別說左宗棠一向瞧不起他,就連他的學生李鴻章也當面說他太“儒緩”。但就是這麼一個愚笨之人,創造了很多別人都難以望其項背的奇蹟。首先他是一個高明的軍事家、戰略家,太平軍蓬勃興起,從皇帝到大臣,或急於求成,或悲觀失望,滿朝如無頭蒼蠅,舉國束手無策,但只有曾國藩獨闢蹊徑,以超人之膽識創立了湘軍,讓搖搖欲墜的大清王朝得以苟延殘喘。其次他非常善於審時度勢,剿滅太平軍後,他的功名如日中天,但他毅然請求削去自己的大權,急流勇退,才得以一生出將入相,沒有大的蹉跌。最後他還深通官場韜略,官場功夫如同太極高手,善於化解種種難題於無形之中。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曾國藩的“精明”已經到了非常高的層次,實非常人可比!一個笨拙之人為何會如此精明呢?其實,正是他的笨拙才成就了他的精明,就像曾國藩自己所說“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因為笨拙的人只會一條道走到黑,不撞南牆不回頭,所以有超乎常人的勤奮、踏實、吃苦精神;另外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問題只會硬著頭皮去,因此不留死角;最後笨拙的人也知道自己不如別人,所以功夫下的深,基礎打得很紮實、牢固。所以,這樣的人成功也許會比別人晚,但一旦成功,就是大成功。

另類思維中的相容幷包

當時中國式思維的最大弱點就是喜歡從整體上、巨集觀上去把握一切,但缺乏嚴密細緻的推理過程,所以就導致我國傳統一直沒有“邏輯學”,沒有精密科學。西方思維的最大特點是重視實證、重視邏輯、重視差別,而曾國藩的思維恰恰體現了這一點,沒遇到一件事,他都要從正反兩方面去看,反覆琢磨,細細分析,正是這種“笨拙”思維方式,讓他能夠從萬物的細微差別之中找到統一的規律。所以,曾國藩不怕費心費力,總能對事物不留死角地分析,他比別人更吃苦,更紮實,更無情地鞭策自己的大腦。曾國藩第二個“另類思維”是他對任何書籍都感興趣,在他眼中無處不是學問,他涉獵的書籍有傳統士大夫致力的經史、有別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案牘之文”、有地圖地理類的書籍,甚至我們前面所說的風水類的書籍。所以,曾國藩像一個敏銳的雷達,收集分析著他能接收到的一切資訊,從中提取有用的成分。曾國藩第三個“另類思維”是他具有極強的試驗精神和開放態度,他凡事都要親身實踐,因此他也有資本去放言高論,甚至是直率地批評古人。當滿朝都認為外國人凶蠻詐狠,因此不需對他們講誠信時,曾國藩卻認為外國人也是人,有著與中國人一樣的心理結構,所以他主張與外國平等交往,在外交關係上舍去繁雜的禮儀,重視實利,最終收到了很高的成效。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正是這種與眾不同的“笨拙”精神,成就了曾國藩的渾厚、開闊、無所不包。實事求是的思維方式,使他的思維保持著流動、敏銳、積極的狀態。這本書中,刻畫出了一個正直又不乏圓通、清廉卻也有掙扎、智慧但又有點笨拙的學習型人才,著實能讓我們感觸良多,受益匪淺!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讀後感2

昨天聽了《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這本書,真真是被震撼到了。

曾國藩一生中能夠被保留下來的文字,就有2000萬之多。

一個人或許能夠做到一時勤奮,但是如果能將勤奮貫徹終生,是該有多麼了不起!

而曾國藩就是一個將勤奮持續了一生,他筆耕不輟,時時勤勉,雖然天資不算太好,但是他足夠勤奮,也不自傲,會借鑑他人的成功經驗。

比如他建立了湘軍,並親自培訓,以思想教育加強管控的'同時,開展技術性訓練。在曾國藩的訓練下,成為一隻紀律嚴明和戰鬥力強的隊伍,並一舉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

其實曾國藩的資歷並不太好,甚至可以說不太聰明,他考秀才考了7次,在他23歲那年才考中了秀才。

但他的成就是值得我們恭敬仰望的,他不僅是出色的政治家、戰略家,平定太平天國,還在文學上有所造詣,是晚清散文“湘鄉派”的創立人。

讀書可以明理,讀史可以明智,曾國藩的經歷或許需要我們用一生來讀,來踐行~

時時勤勉勵,歲月不待人。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讀後感3

曾國藩之於後人的最大意義是,他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一箇中人,通過陶冶變化,可以成為超人。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真誠地投入自我完善,他的本領可以增長十倍,見識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擴充套件十倍,氣質可以純淨十倍。愚鈍之人,也可以通過自我磨礪,也可以看得透,立得定,說得出,辦得來。

曾國藩本就是一個很平庸的人,他一生的中最重要的分水嶺是在三十歲。自此之後,他做了幾件常人做不到的事,而後成就其巔峰人生。

一立堅韌不拔之志

立志對一個人人格發展的意義是決定性的。人的巨大潛力往往是人類所不自知的。古往今來,立志之人比比皆是,但是真正實行的人,卻是鳳毛麟角。曾國藩的真正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腳踏實地地實踐了自己的志向。

從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國中立場自新之日起,曾國藩開始了對自己全方位的改造,他的辦法是日課,即每天所有事情他都要自省,自我監督,以極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從此,一直在生命的最後一天,他從未間斷過,即使在最最緊張的帶兵作戰年代。可想而知,他的這個堅持最終會帶給他什麼。

二善於借力,用環境逼自己堅持

歸要結底,人是被決定之物。所以從根本上說,外力遠遠大於內力。一個人,自制力再強,也肯定有被自己打敗的時候。所以曾國藩就想盡辦法找人來監督自己。他用的這個辦法就是把自己的日記公佈於眾。他定期會把自己的日記,用副本的形式寄回家跟自己的兄弟、兒子閱看,也會寄給自己的親人閱看。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我們建立社群,用團隊規則的形式來互相約束,其實本質上也是類似的方法。

曾國藩的一生,就是不斷自我攻伐、自我砥礪的一生。因此也是不斷脫胎換骨、氣質變化、增長本領的一生。

梁啟超曾盛讚曾國藩時說:

曾文正在軍中,每日必讀書數頁,填日記數條,習字一篇,轉棋一局,終身以為常。自流俗人觀之,豈不區區小節,無關大體乎?而不知制之有節,行之有恆,實為人生第一大事,善覘人者,每於此覘道力焉。

讀曾國藩的傳記,是充滿希望的。我們的人生,只要有立得下遠大的志向,吃得了苦中之苦,能耐下性子從最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則人這一生將能做出遠超自己所能想象的成就。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讀後感4

曾國藩,一個出現在歷史書上的著名人物,也是近些年來各種暢銷書的主角。歷史課本上的曾國藩建“大團”、創湘軍、平太平天國、剿捻軍、辦洋務,立下赫赫功勳,功臣偉人形象,令人遙不可及。市面上關於曾國藩的書,要麼晦澀難懂,要麼雲山霧罩,抑或是不知所云的厚黑學。

但是張巨集傑先生經過嚴密地考證,運用別樣的視角來審視曾國藩的一生。《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一書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曾國藩:他資質不高,年輕時還非常激進暴躁,罵同僚、罵皇帝,被眾人排擠,最終卻華麗轉身,成為“晚清中興第一名臣”。書中用非常細緻,甚至瑣碎的日常材料,構造出拙誠、勤勉、務實、自律的曾國藩,多了真實的味道。

我覺得,曾國藩身上最值得學習的地方是勤和恆。一個人短期勤奮是能夠做到的,但像他這樣一輩子勤奮,達到了恆常的境界,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

我們有時候總以為能者無所不能,偉人小時候就是天才。但事實上,曾國藩小時候讀書天分並不高,科舉連續考了七次,一直到二十三歲的時候才以倒數第二名的成績考上了秀才。李鴻章評價自己的老師“儒緩”,曾國藩自己也常說:吾生平短於才。但是曾國藩極其勤奮,酷愛讀書,為官一生沒有其他財物,除了衣物就是書。在他二十六歲的時候,不惜花光從朋友那裡借來的一百兩回家路費、典當自己的衣服,只為購買一套《二十三史》。回家後閉門不出,每天圈點十頁,發奮苦讀一年方止。到晚年的時候,他也不忘讀書,認為書才是治療病痛的藥,寫下“禽裡還人,靜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極樂生”來提醒自己千萬不要忘記讀書。在去世的前一天,曾國藩還在閱讀《理學宗傳》,批閱本日檔案,一直讀書,一直辦公。

曾國藩一生堅持寫作,筆耕不輟。他從三十一歲起,每日一記,從起床到睡覺,以聖人標準要求自己,檢查一舉一動,記錄自己的各種糗事、不足,有了錯就深刻剖析,在曾國藩家書中,隨處能看到這樣的字眼:“未能改得一過”,“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忽忽已過十日”。其實,曾國藩的身體特別糟糕,三十二歲開始害眼病,三十六歲的時候已經完全看不清人影了,晚年有一隻眼睛徹底失明。大概四十八歲的時候,寫日記說自己的身體已經像七十多歲的老人家一樣,走路都需要人攙扶。就是這樣一個常年被病痛纏身的人,作為國家之重臣,工作繁重,又要帶兵打仗,一生還寫下了兩千萬字的著作。一件事情,做一天不難,做三年五年也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

想想我們自己有多久沒有紮紮實實地做一件事情,並堅持下去成為自己的一種習慣,總說自己沒時間、沒精力,但是每天用了大部分時間看手機,虛度光陰。我們究竟是活了三百六十五天,還是隻活了一天,又重複了三百六十四次。在這樣一個步履匆匆的時代,稍不留神就會被人拋在後面,大家都在焦慮,卻不知如何緩解。其實早在二百年前,那個資質平平、疾病纏身、多次跌入谷底的曾國藩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就是要腳踏實地的努力,並堅持下去成為習慣。

栽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讀後感5

讀完《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之後,我的第一感覺就是不可思議。原來曾國藩和我心裡認為的一直以來都是不一樣的。現在如果讓我用一句話來概括曾國藩的特點那就是笨且執著。他的一生都在學習與自我鞭策。他對自我的約束已經上升到幾乎是自虐的地步了。他的日課更是讓我不可思議多參加一頓飯局要反省,少看了一本書要反省,多看了其他姑娘一眼要反省。曾國藩是以聖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

在曾國藩成功以前,他一直都是飽受磨難的。其中有五次受辱,被曾國藩始終銘記在心,而第四次與第五次受辱可以說是曾國藩人生的兩個轉折點。在長沙組建湘軍時差點讓鬧事的兵痞殺了。但曾國藩忍辱負重,終於在與太平軍作戰中獲得勝利。

長沙之辱帶給曾國藩的道理便是要愈挫愈勇,百折不撓,也讓我明白挫折並不是來打敗你的,而是來成為你成功路上的奠基石的。而第五次受辱更是讓曾國藩的為人處事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曾國藩不再像以前那樣與整個大清王朝官場都格格不入了。曾國藩的這番變化讓我明白做人不必太過憤世嫉俗,而因該在必要時能和光同塵,圓潤柔軟。

明朝時的海瑞是個舉世皆知的清官,清到在官府裡種菜,清到出來買肉都能引起滿城轟動。但他的清也僅此而已。他除了清以外也沒有做成一件對百姓有益的大事。但曾國藩不一樣,曾國藩公私分明,決不將公款收入腰包,因為曾國藩的志向是做大事。他做事重效果,輕虛名,也讓我認識到,至剛者實為弱者,強者能做到含蓄包容之人。想要成就大事業,就不能死腦筋,而要學會靈活變通。

從曾國藩身上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便是堅持。曾國藩天資愚鈍,同時代有名的大人物都是十幾歲時變通過秀才與舉人的考試,但曾國藩一直到二十三歲才考中秀才。曾國藩知道自己笨拙,所以他每天都讀書,寫字,做日課,做到了持之以恆,堅持了幾十年。而我們現在的大多數人都不比曾國藩笨,卻學識比不上他,很重要的一點原因便是浪費了自己的天資,不能堅持每天學習。曾國藩的堅持甚至幾乎達到自虐的地步,讀書時通常數月只讀一本書,每天都堅持固定日程從不懈怠。我想我們要是有曾國藩一半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不可想象的吧!

讀完《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後不禁長嘆一口氣,為曾國藩悲哀,即使他如此努力,大清王朝還是再走下坡路,他也只能哀嘆“天命之不可為”,但曾國藩身上最閃亮的一點——“有恆”還是值得我們學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