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後感範文(通用16篇)

來源:才華庫 3.25W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讀後感範文(通用1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論語讀後感範文(通用16篇)

論語讀後感1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特長,要學會取長補短;子曰:“德不孤,必有鄰”這句話告訴我們品德好就一定會有朋友;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非動”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做事要符合禮的標準……在《論語》這本書中我讀到了很多句名言,讀這本書讓我瞭解到很多人生的道理。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還是孔子在《學而第一》中說的那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告訴我們快樂的人生從身邊點滴事情做起:在學習的時候經常去溫故舊的知識,就會感到快樂;有朋友從遠方來,也是一件快樂的事;別人不瞭解自己也不感到生氣,這就是一個君子的表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獲得快樂:在學習新的知識的時候,不要有畏懼的心理,可以聯絡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新的難題。就像解答奧數題,總是從最簡單的原理入手,耐心地一步一步分析,當你解開難題的時候,快樂的心情就像潮水一般湧上心頭,這時學習不也變得快樂了嗎?

我們在生活中要像孔子所說的那樣,把每一件事都當成快樂的事去做,那麼你就會擁有一個快樂的人生。

論語讀後感2

學校為了促進教師的學習成長,在假期裡開展同讀一本書活動,併為每位教師贈送了《論語》和《是什麼使教師進步》兩本書,使我們在學習中得到收益。

孔夫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智慧啟迪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後人尊稱他為“聖人”。

《論語》是聖人的經典著作。《論語》語言質樸,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它在人們的思想中有深刻的影響,得到了後人的信仰、尊重,是後代人必讀的一本聖書。特別是教育工作者學習這本書受益非淺。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就是一句千古名言。翻譯今天的語言是:“把老師教給你的知識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識在現實中實踐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奮人心的事。”孔子認為作為教學過程的一方——學生的學習活動,本身就應該是快樂之事。孔子的教學思想完全是一種啟發式的教學思想,並且十分看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在實踐中鍛鍊知識和提高知識能力的培養。孔子的這句開場白就是告訴弟子們,理論聯絡實際,把學來的知識放到實踐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識,才能證明你已經把握了知識。而真正懂得知識的人在現實中的運作會興趣倍增,會自然產生出需要更多知識的充實。

當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不禁引起了我感慨:“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校領導真是我們的救星,及時為我們增加營養。

當今社會知識裂變“一日千里”,知識在不斷更新。用傳統的眼光看待今天的事物已經跟不上社會形勢的需要,所以老師要經常更新知識結構,要對新知識保持長久的好奇心與敏銳感,為了培養能夠適應這個社會需要的人,老師就必須不斷學習、不斷實踐。

學習、實踐的重要性,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可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學習方法,都是重中之重。只讀書學習而不會積極地思考問題,就會茫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讀死書。

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不解,精神疲憊,就成為“紙上談兵”。所以,我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不僅要多讀書、認真學習各種先進教學經驗、優秀論文、教學先進案例,而且要勤加思考,不斷將所學知識與日常教學相結合,在實踐中不斷將理論知識化成為實際行動,只有這樣做才能使我們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使之不斷符合社會的需要。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解釋為“在溫習學過的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那麼就可以當老師了。”這也就是對我們學習思考提出的要求,要求我們在學習中不斷“溫故而知新。”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努力,才能使我們不斷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夠適應這個飛速發展社會的需要。相信只要我們深刻體會《論語》中的精闢言論和孔夫子“自強不息”的精神實質,並將其作為行動準則,不斷努力學習,不斷實踐、反思,定能為我們的社會培養合格的下一代。

論語讀後感3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歷史源遠流長,這是人們不可否置的。在這悠久的歷史中,自然會孕育出許多文化的結晶。不論是聞名世界的“四大名著”,還是婦孺皆知的“四書五經”,都代表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精神。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論語》。

也許很多人對《論語》都不甚瞭解。《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書中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作為儒家學派的經典,深受人們所推崇。在《論語》中,有許多人們耳熟能詳的名言,例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但唯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令我印象頗深,感觸良多。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簡單來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感到疑惑疲憊。這句話為孔聖人所言,恰到好處地辯證了學習與思考的關係。只可惜,初次接觸到這句話的我還太過年幼,根本無法理解此句中的“學習”與“思考”。後來,我經歷了一件事,正是那件事讓我深刻地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

那是七年級下學期時,一節課上,老師為我們解釋了一個新的知識點。當時,我很認真地聽,可無奈實在聽不懂那個知識點的原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為什麼老師說的答案看似那麼荒謬,實際上是正確的呢?我心中帶著疑問,但並沒有深入思考。帶著悶悶不樂的情緒,我放學回到了家裡,可腦袋裡依舊是懶洋洋的,沒有什麼靈感,更別談思考這道幾乎全班人都不解其原理的題了。罷了罷了,既然老師說了答案,那就肯定是對的了,還糾結什麼呢!我輕輕地撇了撇嘴,決定不再理會這道題。

然而,我的目光向四周一瞥,卻瞥見了我最近看的書——《論語》,而書上的一句話讓我不由一怔: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忽然,我的腦海中跳出了一個有些令人不可思議的想法:從始至終我都沒有認真地思考過這個問題,只是死板地汲取上課時老師所傳授的內容。如今我的迷惑不解不是正好對應上了句子中的“罔”嗎?也就是說,只有我將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才能不惑嗎?俗話說“心動不如行動”,有了想法我當然要試一試。

於是,我拿出紙和筆,在腦海裡不停地演算著,將可能有用的條件都列在紙上……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著。經過大約半個時辰的艱苦奮戰,我終是將這道難題攻克了下來。得出答案的那一刻,我的嘴角不由得微微上揚,勾起一個自豪的弧度。同時,我也真正理解了那句話,明白了“學”與“思”的關係。

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就是為了告訴人們“學”與“思”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嗎?我們學習後,只有思考,自身理解透徹了理論才算學會;思考後,也只有學習,從中獲得實踐才說得上明白。學習是思考的基礎,思考更是學習的昇華。春秋時期的孔夫子,想告訴我們的也便是這些吧。學習與思考,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應當形影不離。

中華文化是上下五千年的積澱,更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多多學習其中的優良之處,能讓我們在各方面“更上一層樓”。學與思,無疑是這文化賜予我的極大饋贈。從今往後,我們要築起屬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家園,我們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論語讀後感4

聰明的,你曾告訴我,看看世界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智慧的結晶《論語》吧!說實話,我還沒有能力把《論語》都看下來,可是以下兩句就讓我受益匪淺。

子路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為人光明磊落,勇敢正直。他很尊敬老師,但是孔子的課,他聽不明白的就會向孔子提出,有疑問的甚至敢當著同學們向孔子質疑。所以《論語》中這樣說:“子曰:‘由。誨女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認為子路這樣的學習態度實際上是一種智慧啊!孔子的這句話在中國是家喻戶曉,可是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理解?又有多少人是這樣做呢?

在班裡老師說完一旦數學題總會問:“懂了嗎?”大多數時間,只要大多數人說懂,小部分不懂的也跟著叫“懂了”。這常常讓我內疚。我有時是那個大多數,有時是那個小部分,但是每當我不懂時,我總會猶豫片刻,開始“天使”和“魔鬼”的鬥爭。“天使”總讓我,說實際情況,而“魔鬼”總是不顧一切讓我喊“懂”或沉默不語。有時“天使”似乎勝利,可當我連“不”的口型都做好時,只要同座輕鬆地說:“太簡單了,早就懂了!”我就乖乖地閉上了嘴。我就沒有子路這樣的智慧,因此我的學習總是讓人不安一。

學習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是學習上的誠信。更重要的是做人的誠信。有人為了交朋友,明明喜歡深藍色,見朋友喜歡暖色,就也說自己也喜歡暖色。我有一個朋友胖胖的,很可愛,我很佩服她的誠實。一次老師在垃圾桶邊發現7個吃過的口香糖,“誰吐的?”沒人回答,只見她站起來說:“我吃了2個,一個紅的,一個黃的是我吐的。”她的臉因羞澀變得很紅,可是她是唯一誠實回答的人。子曰:“人而無信,不其可也。打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說得真對。一個人如果連說話都沒有誠信,我不知道他還可以做什麼是可以的。孔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我們六年級語文課本中的《兩小兒辯日》中的孔子面對兩個小孩就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絕不不懂裝懂,絕不糊弄孩子。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讀書能夠懂道理,更為了好好做事情。國小最後一個學期看我的吧!

論語讀後感5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二十個篇章,言簡意賅而又面面俱到地講述了人世之道。

《論語》的學而第一篇中,我記憶猶新的是這句: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白話文的說法就是:花言巧語,一副討好別人的臉色,這種人很少有仁慈的。

細想之下,與現實生活非常貼切。這些人,之所以討好他人,無非是看在那個人的地位、權利與金錢上,希望這樣的虛情假意可以得到他人的讚許,使自己在烏合之眾中脫穎而出,得到官職、金錢與權勢。如果所討好的人失去了金錢,失去了各種權利,這種偽君子就會翻臉不認人,將原先不能稱之為交情的“交情”一筆勾銷,絕口不提。就算原先被討好的人問起,也只會被很不耐煩地打發走。這時,後悔、憤怒都因為金錢與地位的失去而喪失了發洩的權利。

花言巧語的人,通常都心懷鬼胎。真心的讚美不需要過於華麗的詞藻。他們的最終目的都是一致的:用關係登上高位,再用言語迷惑當時的上級,討的歡心,再借此關係高升……如此迴圈。這類人,在社會上,更確切地說是在職場上早已數不勝數。

在生活上,這類偽君子也不算少。一些小販,為了推銷不合格的商品,除了誇大商品的功效外,還會百般討好客人:事業有成、學習進步、身體健康、萬壽無疆、萬事如意……說這些話的時候還滿臉堆笑。這些假心假意的祝福讓顧客盛情難約,不由自主地掏錢買下。等到發現商品的劣質後,十有八九,小販早已不知去向。

做一個真實的人,杜絕虛偽。腳踏實地,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自己的努力所換來的一切。無論如何,都問心無愧。

論語讀後感6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開創人。《論語》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學生們的言論,論述了做人、治學、為政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是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經典。宋朝趙普曾經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今天我們學習《論語》這部著作,對我們成人、成才有著很好的教益和幫助。

在做人方面,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就是說,我們在家要孝敬父母,因為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出門在外要言行謹慎、誠實可信,對人要有愛心,要親近有道德的人,向有道德的人學習,這樣,我們才會成為一個有道德、有愛心、守信用的人。

在治學方面,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說,我們的學習態度要端正,要謙虛謹慎、勤學好問。“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就是說,我們在學習上要講究方法,對學過的知識要經常溫習、思考,這樣,我們的學習效果就會不斷提高。

《論語》這部著作內容豐富,是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我們經常閱讀,受聖賢智慧的啟迪,將會終身受益。大家都來讀一讀《論語》吧!

論語讀後感7

中國文化淵源博長,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們華夏子孫的驕傲。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給人類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經典詩文。這些經典詩文,寄託了我們先輩對於人格與道義的追求與嚮往,是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人類社會正處在急劇大變動的時代,回溯源頭,傳承命脈,相互學習,開拓創新,是各國弘揚本民族優秀文化的明智選擇。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意思是說:君子胸懷寬廣{所以少了許多憂愁};小人心胸狹窄{所以多了許多憂愁}。教育我們,寬容是一種美德,要學會寬容。當今社會,紛爭不斷,就是因為很多人心胸都很狹窄,別人的一點錯誤一點缺點也不原諒,換個角度來說,自己的缺點是不是更多,犯的錯誤是不是更大?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思是說:作為一個仁德的人,自己要站得住,也使別人能站得住,自己要行得通,也是別人能行的通。這句話強調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不要只想到自己,不管別人。凡事多為別人想一想,社會就和諧了。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此言義為:多優秀啊,顏回!吃的是一籃撈飯,喝的是一瓢清水,住在簡陋的房子裡,一般人都受不了這種清苦的生活,但顏回卻不改變他的樂趣。多優秀啊,顏回!人,是要有點精神的!當今,雖然人們的生活富裕了,也沒有必要一定吃撈飯,喝清水,住簡巷,但顏回精神,仍不可或缺,因為人生的道路艱難曲折,有點顏回精神,心裡才能平衡,事業才可有望可成。尤其是當今的許多學生家庭富裕,讓他們體會一點顏回精神更具深遠意義。

讀了《論語》我受益匪淺,在此,提倡各青少年多研究四書五經,可以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

論語讀後感8

孔子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我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從記載孔子言行的《論語》中來認識他。

這學期讀了《論語》,我發現,孔子給弟子教學時,常常會在很自然的氣氛下,誘導學生抒發自己的理想抱負。孔子從不以聖人、仁者自居,卻能好學不厭,誨人不倦,安貧樂道,儘量做好自己本分內的事情,並且能隨時勉勵自己達到更高的修養境界。

眼看時局紛亂,孔子有心出仕濟助世人,但他卻絕不肯違背道義和原則,絕不委屈求官。雖然屢屢受到只求潔身自好的隱者嘲諷,他毅然不消極,仍抱持積極進取的精神態度,努力推行正道。

在日常生活中,孔子態度謙恭而溫和,言行平實而得宜,待人親切而有情,對物也取之有節。也正是孔子的這些優秀品質,使他深得弟子們的推崇和敬仰。從中讓我看出來孔子的梗概,讓我獲得很大啟示,也豐富修養了我的身心。

孔子讓我懂得,在日常做學問的時候,要有端正的學習態度,要有踏實的求學精神,要有善於向一切人學習的謙虛品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讓我懂得要有勤奮學習的精神,學習上要經常溫習;“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思考和學習同樣重要,讓我懂得做學問要有求實的品格,要善於反思和總結,更應該有謙虛的態度,並且要講究方法和技巧,這對我的高中學習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讀了《論語》這本經典著作,讓我對孔子有了更多的崇敬,我深深地感到,孔子和《論語》,不僅對封建中華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中的智慧和思想對我們中學生,乃至對我們整個社會和人類文明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和指導力。

以後,我會花更多的時間去搜索更多關於孔子的知識,我會努力學習孔子的優秀品質,我會以此來豐富自己的學識。

論語讀後感9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開啟《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裡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論語讀後感10

書,對人的成長的影響是不呆估量的,一本好書往往能改變人的一生。

自小就執著於看書的我讀的書已經不計其數,書使我受益匪淺,每一本書都讓我印象深刻,但最讓我難以忘懷的就屬《論語》了。

《論語》作為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駭、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有二十篇,其中讓我體會最深的是為政篇中的“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這句話告訴我們:我們要聽各種意見,把覺得懷疑的地方避開,謹慎說出多餘的,才能少犯錯誤,日後才不會後悔。在生活中也不要誇誇其談,應該三思而後行。

《論語》是我的一位好友,它讓我懂得人生中的一些為人處事。《論語》總是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幫助我度過一個又一個難關,讓我明白失敗的緣由,重新找回自信,並且走向成功之路。

《論語》這本書帶我走進知識的殿堂,讓我懂得了對美的追求,讓我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人。在《論語》這本書中,我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的孔子;一個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的孔子。《論語》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論語》這本書讓我們懂得學習是最重要的,但學習首先要培養興趣,其次也需要正確的方法,當然還需要持之以恆的動力。不僅僅包括學習這方面,《論語》中還講到孝道、道德……

讀《論語》使我受益無窮。今後我會更加細讀《論語》,細讀這中華千年經典,讀懂這其中的做人道理與處事方法,讓我與經典繼續相約吧!

論語讀後感11

我想,像佛教一樣,每一部經典,每一種思想,它之所以能流傳千古,不是因為他有多麼高深,一定是它抓住了人性的某種弱點,從長遠來看,人是很沒有記性的一種動物。

論語講的主要是兩部分,做人和治學,但是做人和治學不同於科學知識的積累,知識可以通過媒介傳承積澱,但是對於人,每個人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即使是有關於做人的知識,他也要自己親身的實踐與體悟才能真正有所收穫與進步。而從另外一個方面,人對於自己的認識與控制往往並不像科學知識那麼客觀和理性,或者說,要想幹點實事兒並能有所成就就不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

什麼是自己的性子,就是人性的一些弱點,自私,貪婪,慾望,懶惰。孔子告訴我們的,就是要克服弱點,終有所成。因為人性的弱點是永恆的,所以論語二十篇,雖經千年歲月,卻仍歷久彌新。要克服這些本性,走向克己復禮,走向仁義禮智則必須要付出一些努力,所謂“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就很好的說明了這個道理。

無論現今的人如何推崇或批評孔子,或是他的思想被政客們如何的百般蹂躪,不可否認的是,以《論語》為代表的孔子思想已經作為烙印深深地刻在了中國人的心靈中,體現在人們的舉止行為中。但在現實社會中,隨著社會的轉型和思維的改變,在數千年不斷拉大的歷史差距下,孔子的思想被淡化似乎是必然趨勢。

論語給我的啟示太多太多,關於交友,關於養身…… 論語中的人文精神,是我們永恆的追求。希望大家多關注國學。對一些著作多一些見解,讓我們共同提高自身的修養。

論語讀後感12

我愛看書,我有一本好書,這本課外閱讀——《論語》,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本好書。這本《論語》書裡記載著古時候魯國最有名的孔子的名言名句。剛開始我讀起來並不理解,可是當我靜下心來認真讀了幾篇後,就越來越喜歡這本《論語》了。

《論語》這本書中有精美的插圖,豐富的知識,趣味的故事,十分適合我們少年兒童閱讀,爸媽讓我背誦原文,開始我背不熟,可是原文下頭有註釋,告訴我們怎樣來理解這個詞,註釋旁還有詳細的精彩解說,最終是故事連結,這樣清楚、明白的解釋,我很快就背的滾瓜爛熟。我們不但要學會背裡面的資料,還要按照書上的去做,養成書中所說的那些學習生活的好習慣。

《論語》第一篇給我的印象最深刻,文中的一句“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不亦悅乎?”意思是說:學了知識以後,按必須的時間去溫習它,不是很愉快的嗎?這正是我們在學習上應當做到的,無論是教師在學校裡教我們的知識,還是在家中父母傳授給我們的知識,我們都應當去反覆的.去複習,做到溫故而知新。

《論語》還有一則給我的感觸最深,文中說“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意思是:把所見到的,所聽到的知識,都默默的記在心裡,努力學習而不感到滿足,不感到厭倦,教導別人而不感到疲倦,這些事情對我有什麼困難呢?這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深遠。

書籍是人類提高的階梯,書是人類的好朋友,書裡有學不完的知識,書中自有黃金屋,開卷有益,所以我們應當多讀像《論語》這樣的好書,用知識來武裝自我,豐富自我的閱歷。

論語讀後感13

聰明的,你曾告訴我,看看世界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智慧的結晶《論語》吧!說實話,我還沒有能力把《論語》都看下來,可是以下兩句就讓我受益匪淺。

子路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為人光明磊落,勇敢正直。他很尊敬老師,但是孔子的課,他聽不明白的就會向孔子提出,有疑問的甚至敢當著同學們向孔子質疑。所以《論語》中這樣說:“子曰:‘由。誨女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認為子路這樣的學習態度實際上是一種智慧啊!孔子的這句話在中國是家喻戶曉,可是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理解?又有多少人是這樣做呢?

在班裡老師說完一旦數學題總會問:“懂了嗎?”大多數時間,只要大多數人說懂,小部分不懂的也跟著叫“懂了”。這常常讓我內疚。我有時是那個大多數,有時是那個小部分,但是每當我不懂時,我總會猶豫片刻,開始“天使”和“魔鬼”的鬥爭。“天使”總讓我,說實際情況,而“魔鬼”總是不顧一切讓我喊“懂”或沉默不語。有時“天使”似乎勝利,可當我連“不”的口型都做好時,只要同座輕鬆地說:“太簡單了,早就懂了!”我就乖乖地閉上了嘴。我就沒有子路這樣的智慧,因此我的學習總是讓人不安一。

學習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是學習上的誠信。更重要的是做人的誠信。有人為了交朋友,明明喜歡深藍色,見朋友喜歡暖色,就也說自己也喜歡暖色。我有一個朋友胖胖的,很可愛,我很佩服她的誠實。

一次老師在垃圾桶邊發現7個吃過的口香糖,“誰吐的?”沒人回答,只見她站起來說:“我吃了2個,一個紅的,一個黃的是我吐的。”她的臉因羞澀變得很紅,可是她是唯一誠實回答的人。子曰:“人而無信,不其可也。

論語讀後感14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論語》,首先想要說的是,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事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這些方法通過於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通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露著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說: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事的原則。

我們都想要建立一個大的座標,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在我們每一天忙碌的間歇裡面,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而不至於像個人格分裂的演員一樣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

其實在今天這樣一個工業文明的社會裡,于丹的所傳遞出的是這樣一種溫暖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想,它鼓勵了我們對內心的關照,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從身邊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書,他可以開啟整個你的世界,讓你接觸到外面的精彩。對方是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價值取向,朋友的好壞可以影響到你的人生。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對映著我們的道德情操、品行修養,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聖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於,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後世的子孫一一去實踐。

論語讀後感15

這學期,老師組織我們閱讀《論語》,我每每被孔子的情懷所感動,有了很多收穫。

在我們國家的歷史發展中,孔子對於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孔子之善教,在於以自身無比之精誠、無限光輝之德的人格來感召學生,引發其竭力求學明道而不肯休止。學生自覺開啟自身生命真誠來契接孔子之教訓,竭盡所能以奮進,使生命愈發精純。孔門師生互以生命之真誠相感通,於此見之。

孔子不怕困難,始終堅持學習,孔子不論貴賤、貧富、智愚,都熱心教導,開創了中國平民教育之先河。這種精神值得每一位現代教師的學習,我希望我們的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才能,分別採取不同的方式加以指點,教學時應注重對學生的啟發和反省,鼓勵學生學習和思考相結合,還要經常向孔子,能坐下來與學生多談心,多交流,誘導學生立志。也就是說,我希望我們的老師除了教授我們一般的知識和技能外,尤其要重視對學生人格素質的培養和提高。

孔子不但有大度的氣概,而且做事從來都一絲不苟,對自身要求也非常嚴格,現代許多人已拋棄了這種觀念。我是一名高一學生,目前雖然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但我深知自己還有許多缺點,我做事缺乏耐心,我做事沒有執著的追求,我做事沒有堅毅的品質,我與人相處並不是很大度,我對自己還缺乏嚴格的約束,這些都嚴重製約了我的發展。

讀了《論語》,瞭解了孔子,我幡然醒悟,我的學習生涯還很長,我要好好珍惜這珍貴的學習時光,我要嚴格要求自己,不僅要豐富知識,還有培養優秀的品德,我要做一個品學兼優的中學生。

論語讀後感16

今天開始認真讀《論語》。對於這一類的古籍,年輕的時候真不太上心。想想自己讀了很多年的書,竟連這樣一本古典、經典、充滿智慧、字字珠璣的書都不曾好好讀過,不禁汗顏。

第一段便是那耳熟能詳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說”同“悅”,一早便知。然“悅”與“樂”的區別在哪?之前從未細想。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可不,學習的過程中內心充滿喜悅,那是靜靜的心底的私語。雖有時也會忘形地手舞之,足蹈之,但大部分的時候都是表面平靜,內心洶湧。有時竟然是不能說,不可說,說不得,說不出。呵呵,有時候語言的力量真真有限的很。而有“朋”來到,若不喜形於色,豈不讓“朋”誤會?而“朋”之一字,絕非泛指朋友,而是指志同道合之人。可見古人擇友嚴苛,並不隨意與人為朋。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也。這樣的人來了,豈會不樂開了懷?那絕對是喜不自勝啊。

“人心隔肚皮,對面不相識”。人與人之間的瞭解可謂是難之又難。知你、懂你的人世間能有幾人?年輕時常常豪氣干雲地吼上一句:莫道前程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現在想想不免發笑。所以,人不知,我不慍,這豈不是我們該有的基本境界嗎?話說,你慍了又如何?可不就是庸人自擾嗎?就讓花自飄零水自流吧。

靜靜地享受讀書的喜悅,讓真正的朋友感受你的在乎,在不為人知的角落淡然地微笑。這是夫子早就給予我們的智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