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核舟記》有感

來源:才華庫 1.99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核舟記》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核舟記》有感

讀《核舟記》有感1

《核舟記》的創作者是魏學洢。他是明朝末期人,他的父親則是與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大宦官、想弒君篡位的魏忠賢進行了堅決激烈鬥爭的大忠臣。但彈-劾奸人不成,反而慘被下獄斬首而怨死。魏學洢時年僅二十九歲,就在他護送父親靈柩回家的途中,又不幸悲憤而亡,真是英年早逝啊!令人嘆息。但這位既不是大官,又不是名士,更不是著名詩人作家的“無名小卒”卻憑藉他的筆墨乍現,給後人留下了大名篇——《核舟記》。

魏學洢在他二十五歲時寫了這篇文章,給他悲慘的人生點綴了美麗,增添了色彩。我對古文的喜愛,就在於不僅有景、物的描寫,更能抒發豪情,表達志向。《核舟記》正是這樣的文章。

《核舟記》描寫的是一名藝人王叔遠送給作者的一個迷你小船。天哪,你想象得到嗎?八分長的一個堅硬核桃,不知是什麼樣的工匠,居然能夠用刻刀、畫筆勾勒小船,居然能在上面做成小窗,有窗欄、窗戶!還居然有八扇!箬蓬也是栩栩如生。一個完整的船艙,居然只有四分長,真是鬼斧神工啊!可是,這還不是主體部分喲!

船頭厚僅二分,上面居然有三個小人!你說神不?!此舟點明的主題是“大蘇泛赤壁”。這船必是蘇軾的僕人駕舟了,東坡先生與他的兩個朋友同遊赤壁。黃庭堅與蘇東坡共執一手卷,相互指點侃談卷中之物,興高采烈,神采飛揚。置身於廣闊天地間,胸襟頓開,浩瀚江面上“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四周更是“山高目小,水落石出”。兩次暢遊赤壁,各異季節,帶來不同景色,更是頗有一番情趣。佛印和尚袒胸露乳,猶似笑彌勒一般,想必是悶得慌了,到江上風多處乘涼,無比快活。總之,我就像親眼看到三人如何開懷暢遊,悠閒自在的豪邁氣度和瀟灑姿態。作者觀察細緻,下手更是妙筆生花,寫得既有條理,又令人陶醉,惟妙惟肖,生動地展現了歷史上一個著名的文學故事,太令人歎服了!

舟子(撐船的人)兩人不能算作主要人物,只能作個陪襯,但雕刻家王叔遠仍將他們聽茶聲、作呼嘯狀刻畫得入木三分,更體現了他們“泛舟”江上時的悠閒、豪爽之情。

這核舟長不過一寸,寬不過二釐,但窗格、茶具、船漿、五個人物卻盡其所展,實是不可名狀的驚人之作。難怪作者驚呼:“噫,靈哉,怪哉!”。

讀《核舟記》有感2

讀了《核舟記》我不得不讚嘆王叔遠的技藝高超。“能以徑寸之木……”每當讀起這段,腦海裡不經浮想聯翩。

王叔遠刻了一個核舟送給魏學洢,上面刻的是蘇軾遊赤壁的情。,如果沒有魏學洢將這核舟寫成文章,或許王叔遠的一生都不會被人所知。可見,是金子總會發光!我們只需要努力,其他一切就交給時間!

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中,我認識了一個人,名叫傅說,傅說原先在傅巖為人築牆,可是因為他才華出眾,機智過人,被殷王武丁發現後,將他仍用為宰相。傅說就好比一顆金子,一直默默無聞的為人們勞動,在合適的時間,遇到了他命中註定的主人,所以我們只管努力,因為是金子總會發光。

文章沒有過多的語句直接讚美王書遠的技藝精湛,可字裡行間都流露出作者的情感。知道他的人總會有人欣賞他的才華。

“向著月亮出發,即使不能到達,也能站在群星之中。”在生活中亦是如此,可能你的才華還沒能及時被大家發現,總有一天我們會站在群星中發光發熱,成為最耀眼的那顆明星,因為是金子總會發光,人生路漫漫,一切儘管交給時間,時間足以說明一切!

讀《核舟記》有感3

一個小小的核舟,竟包含眾多細節精美的事物,還能把不同人物刻得神態畢出。王叔遠的微雕技藝讓我深感佩服。

《核舟記》是一篇介紹王叔遠送給作者魏學洢的一艘微雕作品——核舟的一篇說明文。這是一艘主題為“大蘇泛赤壁”的,“長約八分有奇”“高約二黍許”的扁長核舟。這艘船中間軒敞,船艙上有箬篷所覆般的紋理。船艙有八扇小窗,竟可以“啟窗而觀”“閉之“,還刻著蘇軾《赤壁賦》《後赤壁賦》的佳句。船頭的蘇軾、黃魯直、佛印,船尾的.楫旁二舟子,無一不是形象細緻,動作自然,神態逼真,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欲動於靜,呼之欲出。船背還有作者的落款,”細若蚊足“,卻是”勾畫了了“,真可謂中國古代微雕藝術的集大成者。

這艘小小的核舟上,小中寓大,在橫向上擴充套件開來,我彷彿看見浩渺赤壁下,江中小舟,蘇、黃、佛印在舟子搖的精緻小船上泛遊;在縱向上擴充套件開來,我彷彿看見蘇、黃親密地研討手卷,佛印放蕩地袒胸露腹,舟子或搖楫,或高呼,或觀景,或“聽茶聲然”。王叔遠雕刻進了情感,性格,其雕刻技術不禁令人讚口不絕;同時,我也驚歎於他精細處絕不馬虎了事,展現刀筆之情和象外之音的匠人精神。

子敬在文中讚歎“技藝靈怪矣哉”,難道只是對王叔遠的讚歎?絕不是的,這是對所有匠人的讚歎。匠人精神,作為中華文化的一支,淵遠流長,至今仍在華夏大地上發揚、傳承。這是匠人的血脈,中華的基因,匠心的根基。沒有了匠人精神,就沒有王叔遠,沒有核舟,沒有工藝品,沒有大國工匠了!李冰的都江堰可是在成都平原上傲立千年,李春的趙州橋至今仍橫跨洨河:千百年的風霜雨打沒有使他們的工程轟然倒塌,這是為什麼?這就是匠人精神。“匠”字,匠出了真,匠出了細,匠出了實,匠出了美!王叔遠只是眾眾匠人中的一個罷了,但正是千千萬萬的叔遠,才創造了博古通今、廣納眾藝、百技並出,紛呈繁多的大國藝術。

一艘“大蘇泛赤壁”,尺幅寓千里,從匠人到匠德,魏子敬的一篇《核舟記》,讓我感悟了匠中“千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