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讀後感個人範文

來源:才華庫 1.61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百年孤獨》讀後感個人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百年孤獨》讀後感個人範文

《百年孤獨》讀後感個人範文1

《百年孤獨》,作為為馬爾克斯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成名作,它無異是一本不容錯過的精彩小說。不少人分析這部作品,說它反映了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等等。我沒有足夠的知識供我寫下如此深刻的評論。因此只能作為讀者,去講述這部小說中最令我記憶深刻的,兩位迥然不一樣的女性。

“烏爾蘇拉象丈夫一樣勤勞。她是一個嚴肅、活躍和矮小的女生,意志堅強,大概一輩子都沒唱過歌,每一天從黎明到深夜,四處都有她的蹤影,到處都能聽到她那漿過的荷蘭亞麻布裙子輕微的沙沙聲。”

比起那個無比經典的開頭,我想這句話要顯得平凡的多,因此通常不被人所注意——這是這本書中出現的第一句正面描述烏爾蘇拉的話語。正像書中所描述的那樣,烏爾蘇拉這樣一位看似平凡的女生,她的勤勞和堅強是她身上最為耀眼的閃光點。她是一位妻子,一位母親。無論是她的丈夫為怪異的學術痴狂之時,亦或是發現她的子孫陷入了怪誕的命運之中,她都不懈地與命運抗爭著。試圖讓困境得以扭轉,讓人與人之間多一絲聯絡,統一齊分散的力量。

儘管最後這種嘗試仍以失敗告終,而她的晚年也在由眼疾帶來的模糊黑暗和過於長久的歲月所致的逐漸衍生的的孤獨感中度過。但她的熱情堅強,在一堆性格孤僻怪異的族人中顯得尤為珍重難得。而由她所操持的,幾代人同堂而居的生活,也一度是《百年孤獨》中最為幸福完美的場景。

阿瑪蘭塔·布恩迪亞,烏爾蘇拉的小女兒,這位面容嬌俏的少女愛上了鋼琴技師皮埃特羅。

嫉妒使她不惜一再破壞表親麗貝卡與他的婚姻,直到無意中毒死了哥哥的妻子——年幼而賢淑的蕾梅黛絲。強烈的悔意與仇恨交織,扭曲了她的心理。她與皮埃特羅交往,但卻又拒絕與他結婚,使得皮埃特羅為此自殺。出於悔恨,她故意燒傷一隻手,終生用黑色繃帶纏起來,決心永不嫁人。

但內心的孤獨、苦悶讓她難以忍受,甚至和剛剛成年的侄兒廝混,即便如此她始終無法擺脫內心的孤獨。她把自己終日關在房中縫製殮衣,縫了拆,拆了縫,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對布恩地亞家族來說,孤獨是一種通病。或許即使不存在皮埃特羅,阿瑪蘭塔的結局並不會有多大差別。在不斷重複的命運裡,皮埃特羅是一個起點,讓阿瑪蘭塔告別了少女的活潑純真。她一生都在渴望感情,同時一生都在排斥感情。在這種矛盾的煎熬中,度過了自己的一生。

烏爾蘇拉和布恩迪亞經歷,能夠說是《百年孤獨》中,本恩迪亞家族命運的影射——註定與無法擺脫的孤獨相伴而老。小說中的魔幻色彩,使得家族的經歷被冠以“命運”一說。但實際上許多事物的轉變是有跡可尋的:出於人性的貪婪、嫉妒,挑起了戰爭,引發了死亡;由於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個人逐漸變得孤僻而與群體失去聯絡,因而使得這個家族七代人始終徘徊在這種孤獨中度過了漫長的一百年。願像結尾的寓言所說的那樣,此後不會再有這樣一個家族,要揹負百年的孤獨。

《百年孤獨》讀後感個人範文2

自6月7日晚開讀范曄譯本《百年孤獨》,經過10余天睡前醒後的臥讀,今日晨終於通讀一過,也算了卻了多年的夙願——終於讀過《百年孤獨》了,否則,在文化人面前怪沒面子的,哈哈,好在老張周圍文化人屬稀有動物

書是讀完了,想談點什麼卻難,因為老張不是評論家,更不諳翻譯之道,不過,話還得從譯文說起。范曄先生青年才俊,不過文筆卻非常老到,這其中也許就有譯不下去時狂讀白先勇的“金大班”等中文經典作品之功,總而言之,譯文的“雅順”應該是老張能夠一氣讀完這部作品的重要原因。於老張而言,第二個原因恐怕就是書籍的裝幀與印製比較合乎老張的口味,套封魔幻、內封素雅,傳統大32開精裝,字型大小適中,書籤令老張喜愛有加,既便於閱讀,閒暇還可享受一番,哈哈,老張也許是過於看重形式了,但個人喜好沒有辦法。正是基於上述兩點,老張才得以欣賞馬爾克斯這部魔幻現實主義的鉅著。魔幻現實主義,這名字起得真正科學,或者說是很真理。歷史和現實,人世和它世,真實和虛幻,分不清、辨不明,剪不斷、理還亂,百年的孤獨融匯始終,馬孔多小鎮的興亡也貫穿始終。或許還有什麼更深層次的寓意,老張領會不了,至今連到底寫了老奧家幾代人也沒有理清。但這並不妨礙閱讀,照樣還能讀得津津有味,或許這正是名著的魅力或者說魔力。上海譯文黃錦炎等先生譯本各方面都很好,但老張一直未能通讀,今日想來也許有年齡的原因,年輕匆忙,很難在一個點停留過長時間,小張沒讀的書只能留待老張了,哈哈。人與書,有沒有緣、有沒有分、有沒有緣分,或許冥冥之中早有定論,這個說不好,不好說,只好不說也罷。

總起來說,范曄譯《百年孤獨》是一個非常可讀的本子,又是作者第一個中文授權本,愛書人不可不收,儘管定價高點,也算是為之前的未授權本買單吧。但感覺也還有需要改善的地方:一方面,於譯者來說,譯文註釋稀少,本可再多些;前言後記俱無,讀起來倒也省事,但對初讀者來說,缺少了一個瞭解作者與作品的機會;再者,有一兩處譯文費解的地方,老張曾百思不得其解,具體內容而今倒是忘了。另一方面,於出版方而言,封面設計本可更精一些,套封有些失望,如果內封換為布面或緞面,那可能就接近完美了。哈哈,得隴望蜀,人之常情也。具體評價為:原文——上上,譯文——上,印製——中上。

《百年孤獨》是一部不能只讀一遍的書,至少讀三遍才能理出頭緒,前提是需用心讀。老張的第二遍預備從上海譯文黃錦炎等先生譯本開始,時間待定。黃譯本當是第一個從原文迻譯的中譯本,廣獲讚譽,出版時間當在1991年中國加入出版公約之前,老張收存的精裝珍藏本似乎是1993年的數印本,當屬於盜版本了,不過孔乙己說過“竊書不算偷”,中國又屬於開發中國家,老馬先生何必大動肝火呢,還好這次出售了中文版權,儘管索價不菲,哈哈,這是題外之話,扯遠了。

《百年孤獨》讀後感個人範文3

起初馬孔多是一個沒有死亡的地方,每個人都孤獨的活著。後來死亡經常發生在那裡,發生在那些擁有或者渴望情感的人身上。似乎生活在馬孔多的每一個人都生來孤獨,一路求索,結果卻是孤獨地走向死亡,而死亡是他們擺脫孤獨的唯一方式。

用書裡的意思講,死亡是來自聖母的救贖。

這個家族傳承了七代,孤獨了百年。第一個人被綁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在被螞蟻吃掉。

智者死後忍受不了孤獨,於是選擇復活,最終在羊皮紙上佈下布恩迪亞家族孤獨百年的預言:第一個人被綁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在被螞蟻吃掉

麗貝卡殺掉了她的丈夫,從此再未踏出房門,守寡守到死去。我不明白她為什麼會痛下殺手,難道是為了孤獨的守寡?如果事實如此,那實在令人不寒而慄,竟然有人為了孤獨的活著而殺掉自己的愛人。

美人兒是個純潔無瑕的絕世美人,所有男人都願意為了她去死,但她卻嘲笑他們是傻瓜。最終美人兒的肉體和靈魂一起昇天,但並不讓人覺得遺憾,因為世界上本來就不可能存在這樣的人。

阿瑪蘭妲白天織她的壽衣,到了晚上又拆掉,只為了堅守孤獨。而她的宿命卻是在織好壽衣的時候死去。似乎死亡才是解脫,她卻靠重複織壽衣頑強地與死亡對抗。

布恩迪亞第一代死後未能長眠,他的鬼魂永遠站在慄樹下觀望他的後代。看吧,孤獨的人死後依然孤獨!

保守派堅守孤獨,自由派妄想擺脫孤獨,但保守派和自由派的戰爭到最後也沒有結果。我想哪怕繼續爭鬥幾億光年也不會有勝負,因為總有人逃避孤獨,同時又總有人享受孤獨。

烏拉蘇拉在雨季裡許諾雨停了就去死,於是那場大雨無休無止地下了三個月。在等死的日子裡,她縮小成嬰兒大小,淪為第六代孩子的一個玩具,每日被拖在地上在屋子裡跑來跑去,甚至在她的臉上塗上厚厚的胭脂。

書裡唯一算得上愛情的一對情人竟然是第六代奧雷里亞諾和他的姨媽阿瑪蘭妲·烏爾蘇拉,這份幸福以阿瑪蘭妲生下長著豬尾巴的孩子後大出血而死為結局,終於宣告結束。

羊皮紙的預言被這個家族__了百年,最終的答案卻告訴他們,這個家族存在的意義就是孤獨百年,然後孤獨的走向消亡。

當第六代終於破即可預言,整個馬孔多被龍捲風侵襲,從此不復存在。哪裡的所有事物都消失不見,但孤獨被永遠地留下。

讀完之後的第一感覺就是,這個家族的每一個人都是沒有感情的怪物,他們可以隨便忘記任何一個人,直到被遺忘的人死去,然後十分荒謬的為死去的人守幾天幾夜的喪。好像每個人都不在乎他人的存在,一門心思的幹自己的事情,或者說,一門心思的在孤獨中等死。用書裡的一句話概括再好不過:世界是身外之物。

一個人生在世上,必然是要融於世界萬物,如果世界是身外之物,那的確像是為了等死而活著。這是我最大的心得體會

生而孤獨,死而孤獨。孤獨的人讀了讚頌孤獨,不孤獨的人讀了慶幸不孤獨。

不知道這是不是馬爾克斯寫這本書的萬千理由中的一個。

《百年孤獨》讀後感個人範文4

曾採訪過基礎部的劉暢老師,他說,“經典,就是在歷經一百年後,仍然有人去品讀,去體會的`東西。”每個人心中的經典標準各不一樣,某本書在他看來,無比珍貴,但可能在別人看來,一文不值。無論標準如何定義,喜愛經典,便是一個人不可多得的品質體現。

“他苦苦掙扎了數小時,試圖抓裂自己孤獨的硬殼。”這句話出自加西亞。馬爾克斯的著作《百年孤獨》,這部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給了我心理上的衝擊,這座試圖擺脫孤獨帶來的恐懼而又愈加孤獨可怕的城市,在每一個人物上,每一件事情上,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當我第一次讀這本著作時,難以接受的人物關係和完全不熟悉的歷史並沒有讓我感到厭倦,反而愈發地吸引我。或是這本書中蘊藏的某種孤獨之感,當我靜靜地翻看時,何嘗不是一種孤獨呢。

馬爾克斯筆下的人物,無論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都無法擺脫孤獨,只是在某個過程中,愈加地陷入深深的孤獨的無奈感中。隨著這部小說發展的情節,我漸漸地體會到了這座城市孤獨的由來,不管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還是人與外界的聯絡,都值得去反思。就像裡面說過的一句話,“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正是這種讓人窒息得比死還難受的孤獨與寂寞之感,讓人想要不顧一切地解脫卻解脫不了,喚起的不正是我們這些時常獨自一人孤獨的人嗎?在該作品中,布恩迪亞的天馬行空的思想,最終卻死在慄樹下,烏爾蘇拉為了顯示晚年活力仍存隱瞞著自己的眼盲。在布恩迪亞家族中漫長的幾代人中,他們有堅毅的眼光,不輕易言敗的性格,這個家族似乎沒有弱點,但也不過只是經歷了短短的百餘年,有關他們的記憶,很快也就無影無蹤了。

“遭受百年孤獨的大家庭,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百年孤獨》以這句話作為結束語,更深層次地表達了對團結國家的渴望。第一次讀完這部小說,理解肯定是淺層的,若沒有來回讀過幾遍,其中的蘊含難以接受,正是這個原因,這部小說給人一種神祕之感,孤獨的氣息也在讀者身上蔓延開來。在感受這種深深的孤獨之外,最重要的是,讓我明白了當時作者的心理感受。也許處於那個時候的拉丁美洲的公民,就是在孤獨中成長,在孤獨中死去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孤獨隨時出現,那我們能怎麼辦呢?何不附和它笑幾聲。每個人都用自己獨特的辦法去抵抗孤獨,但請記得,“它在我一個人的時候,知道自己是誰。”生活總缺不了孤獨,這並不意味著在你開心的時候無所擔憂,在你傷心的時候無所感動。孤獨並不是可怕殘酷的敵人,若我們能夠很容易地接受它,那便是我們成功的第一步。

雖然是難以理解並接受的作品,但這不正是經典所在嗎?只有我們反覆地去品味,去感受,才能夠真正學到裡面的東西。閱讀經典,需要我們很大的耐心,並不是要你非得在第一時間完全理解,而是在每一次閱讀之中都有另一番體會。

《百年孤獨》讀後感個人範文5

初次遇見《百年孤獨》是在高中時期,但由於學業繁忙,只讀了個大概。再次遇見是在中文書庫幫讀者找這本書,我再次拾起這本書,去回憶,去遇見那些感動了我,溫暖了許久的老朋友。

初次閱讀,會因為書中的人名而崩潰,因為裡面的人名有很多差不多的,一個家族會用一個名字,所以我需要理清人物關係,要不會出現混亂。

孤獨,是一個讓人感覺淒涼,寂寞的詞彙。但是書中的孤獨,是每一個人物自己的宿命,是他們在自己世界裡守護的執著。在這個家族中,何塞。阿爾卡蒂奧。布雷迪亞和一群朋友創造了一個新城—馬孔多,在這裡,他整天探究科學和布魯塞人帶來的新奇發明不顧生活,而他的妻子烏拉爾拉是一個堅毅,有活力的人,她開了一個糖果鋪子,為維持家庭開支和丈夫研究提供支援。長子何塞。阿爾卡蒂奧和次子奧雷里亞諾。布雷迪亞都與庇拉爾。特爾內拉有過情愛,她為他們生下了兒子,一個叫阿爾卡蒂奧,另一個叫奧雷里亞諾。何塞,在馬孔多,奧雷里亞諾。布雷迪亞上為自由發聲,四處征戰,成為了上校,並在多地與情婦生下17個孩子,這些孩子最後都死於暗殺。在上校出去征戰,阿爾卡蒂奧掌握了馬孔多的政權,實行他的統治,他與一個女孩相愛,在他死的時候女孩生下了雙胞胎一個叫阿爾卡蒂奧第二,另一個叫奧雷里亞諾第二這個家族有個奇怪的現象,名字叫阿爾卡蒂奧和奧雷里亞諾都有自己獨特的家族氣質。之後這個家族又經歷了新生和死亡,在經歷了七代以後,在一個預言中結束了這個經受了百年孤獨的家族。

我在這本書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如何與自己相處,如何與孤獨相處,“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這段話讓我感觸良久,我們在這個世界上,陪伴我們最久的就是我們自己,我們要學會與自己相處,讓自己在每一段時光裡,都能發光,都能滿足自己的內心對理想的追求。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麼,而是你記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我們需要規劃好自己的人生軌跡,讓自己的每一天能夠都不一樣,我們不是一輩子都活成一天的樣子,通過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去記住值得記住的日子。

在當下,可能有人追求聲色犬馬的生活,有人追求聲名利祿,而我們要學會找尋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又怎麼去實現。在大學生活中,可能有人沉醉遊戲,有人醉心學習,有人深陷戀愛,我們要有自己的判斷,學會用寂寞來償還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

可能你會在初讀的時候會因為人物關係的複雜,和人物過多而煩惱,但是要堅持讀下去。作者用魔幻現實主義手法,為自由,愛情,親情而發聲,並且你每讀一遍都會有有一遍收穫。一百個人眼中,就有一百個《百年孤獨》,可能你會在裡面尋找到影響你一生的理念。

熱門標籤